预防压弯件回弹的冲压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736856 阅读:1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01 10: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冲压模具领域,特别涉及预防压弯件回弹的冲压模具,包括凸模,凸模的侧成型面和底成型面之间的夹角构成防回弹夹角α;与凸模配合的凹模包括侧模和底模,侧模的外侧与侧模支座之间由铰接轴铰接,侧模转动时其内侧成型面与底模的底模成型面之间的夹角构成弯曲角γ,所述的弯曲角γ位于防回弹夹角α和脱模夹角β之间。在设计上模时就考虑到回弹角△α,待压弯件A在模腔内成型时的实际弯曲角与防回弹夹角α一致,而当把待压弯件A从模腔中取出之后,待压弯件A经过少量回弹之后其实际弯曲角就恰好等于理论弯曲角,从而彻底解决弹性变形对压弯件的影响,保证压弯件的弯曲角的精确,提高产品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冲压模具领域,特别涉及活动冲压模具。
技术介绍
一般压弯件的变形包含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当外力除去后,塑性变形被保存下来,而弹性变形就会使压弯件恢复原状,产生回弹现象。结果使压弯件弯曲角与弯曲半径不再与压弯模具相一致。弯曲角度的变化常用回弹角△α来表示。回弹角使指压弯件脱离压弯模后的角度与压弯模角度的差值。尤其是薄壁状壳体压弯件的回弹现象更为严重,弯曲角度偏差大(实际弯曲角大于理论弯曲角),导致产品质量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弯曲角精确度高,质量好的预防压弯件回弹的冲压模具。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预防压弯件回弹的冲压模具,包括凸模,凸模的侧成型面和底成型面之间的夹角构成防回弹夹角α;与凸模配合的凹模包括侧模和底模,侧模的外侧与侧模支座之间由铰接轴铰接,侧模转动时其内侧成型面与底模的底模成型面之间的夹角构成弯曲角γ,所述的弯曲角γ位于防回弹夹角α和脱模夹角β之间。由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在设计上模时就考虑到回弹角△α,待压弯件A在模腔内成型时的实际弯曲角与防回弹夹角α一致,而当把待压弯件A从模腔中取出之后,待压弯件A经过少量回弹之后其实际弯曲角就恰好等于理论弯曲角,从而彻底解决弹性变形对压弯件的影响,保证压弯件的弯曲角的精确,提高产品质量。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3是图1的使用状态图。具体实施方式一种预防压弯件回弹的冲压模具,包括凸模10,凸模10的侧成型面11和底成型面12之间的夹角构成防回弹夹角α;与凸模10配合的凹模包括侧模20和底模30,侧模20的外侧与侧模支座40之间由铰接轴铰接,侧模20转动时其内侧成型面21与底模30的底模成型面31之间的夹角构成弯曲角γ,所述的弯曲角γ位于防回弹夹角α和脱模夹角β之间。底模30和侧模20围合成用于容纳凸模10的模腔,待压弯件A的材质固定,冲压模具的各参数固定的情况下回弹角△α是固定不变的,该值是可以计算出来或是通过实验得知。本申请中防回弹夹角α=待压弯件A的理论弯曲角-回弹角△α,本申请中的脱模夹角β是为了保证凸模10顺畅放入模腔内或是从模腔中脱离,所以脱模夹角β大于防回弹夹角α。本申请中弯曲角γ不是一个固定值而是一个变值,是通过侧模20的转动,来改变弯曲角γ的大小,具体的为,凸模10顺畅放入模腔内或是从模腔中脱离时,弯曲角γ等于脱模夹角β;而当凸模10和凹模合模时,弯曲角γ等于防回弹夹角α。待压弯件A的材质固定,冲压模具的各参数固定的情况下回弹角△α是固定不变的,该值是可以计算出来或是通过实验得知。结合附图1-3具体分析如下:当凸模10与凹模分离时,弯曲角γ等于脱模夹角β,且大于防回弹夹角α,保证凸模10顺畅的进入凹模腔内;而当凸模10与凹模合模时,弯曲角γ就等于防回弹夹角α,此时模腔与凸模10相互配合对待压弯件A进行成型。本申请在设计凸模10的防回弹夹角α时就考虑到回弹角△α,待压弯件A成型后,还在模腔内时其实际弯曲角与防回弹夹角α一致,而当把待压弯件A从模腔中取出之后,待压弯件A经过少量回弹之后其实际弯曲角就恰好等于理论弯曲角,从而彻底解决弹性变形对压弯件的影响,保证压弯件的弯曲角的精确,提高产品质量。所述的侧模20的外侧设置凸柱22与侧模支座40上设置的凹槽41构成铰接转动配合。所述的侧模20的内侧成型面21包括位于上部的侧立成型面211和位于下部的角部过渡成型面212,凸模10与凹模合模时,角部过渡成型面212与底模成型面31平齐顺延衔接。此时,内侧成型面21与底模成型面31之间的弯曲角γ恰好等于防回弹夹角α。如图1-3,该结构中,凸模10向模腔合模的过程中,凸模10挤压角部过渡成型面212,从而带动侧模20发生转动,该过程中弯曲角γ逐渐减小,直至与防回弹夹角α完全吻合。凸模10从模腔内向上脱模的过程中,由于凸模10对角部过渡成型面212挤压力逐渐解除,侧模20转动到最初位置,在此过程中曲角γ逐渐增大,直至与脱模夹角β相等,从而保证凸模10的顺畅脱模。该结构巧妙的利用凸模10向下合模的动力,无需额外增加驱动单元,简化了整个模具的结构,缩减生产成本。所述的凸柱22设置在侧模20的外侧下部,凸柱22远离侧模20的柱面为圆柱面,侧模支座40上设置的凹槽41的槽底截面为圆柱面。所述的侧模20由两个以上独立的侧模单元23组成,多个侧模单元23依次围合在底模30的周边,每一个侧模单元23均与侧模支座40构成铰接配合。并不需要所有的侧模单元23都可以活动,只要能保证凸模10顺畅落入模腔就可以了。所述的底模30下部设有用于驱动其上下移动的顶升机构60,所述的顶升机构60处于高位时,底模成型面31与侧模20的上端面平齐;顶升机构60处于低位时,底模成型面31与角部过渡成型面212平齐顺延衔接,如图3所示。如图2所示,顶升机构60处于高位时,底模成型面31和侧模20的上端面进行托撑待压弯件A,凸模10抵靠在待压弯件A上,然后侧模20和凸模10一起向下运动,待压弯件A逐渐成型。从而防止待压弯件A在压弯过程中出现错位,偏斜等现象,无需对待压弯件A进行固定、扶持,简化模具结构,节约成本,实应性强。所述的侧模20的外侧设置挡板50,侧模20的外侧立面与挡板50贴靠时,侧立成型面211与凸模10的移动路径处在避让位置处。挡板50与侧模支座40、底模30之间围合成矩形腔,侧模20位于该矩形腔内;当凸模10与凹模分离时,侧模20侧壁贴靠在挡板50上,其另一侧壁与底模成型面31之间的夹角与待压弯件A的回弹角△α一致;当凸模10与凹模合模时,侧模20侧壁贴靠在底模30上,其另一侧壁与挡板50之间的夹角与待压弯件A的回弹角△α一致。挡板50对侧模20进行限位,侧模20的活动区间就是挡板50与侧模支座40、底模30之间围合成矩形腔。该结构使得凸模10与侧模20分离时,侧模20侧壁贴靠在挡板50上,此时弯曲角γ=脱模夹角β=防回弹夹角α+回弹角△α,当凸模10与凹模合模时,弯曲角γ=防回弹夹角α,确保侧模20在两种状态下自由切换。所述的底模30上设有用于对待压弯件A进行定位的定位销32,定位销32凸起在底模成型面31的上方,所述的凸模10的底成型面12上设有用于容纳定位销32的孔/凹槽13。通常待压弯件A上会有工艺孔,将定位销32插置于待压弯件A工艺孔内,对待压弯件A进行了定位,定位销32的上端插入孔/凹槽13内,保证凸模10的底成型面12与待压弯件A紧密贴合。定位销32对待压弯件A进行可靠的定位,提高压弯质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预防压弯件回弹的冲压模具

【技术保护点】
一种预防压弯件回弹的冲压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凸模(10),凸模(10)的侧成型面(11)和底成型面(12)之间的夹角构成防回弹夹角α;与凸模(10)配合的凹模包括侧模(20)和底模(30),侧模(20)的外侧与侧模支座(40)之间由铰接轴铰接,侧模(20)转动时其内侧成型面(21)与底模(30)的底模成型面(31)之间的夹角构成弯曲角γ,所述的弯曲角γ位于防回弹夹角α和脱模夹角β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预防压弯件回弹的冲压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凸模(10),凸模(10)的侧成型面(11)和底成型面(12)之间的夹角构成防回弹夹角α;与凸模(10)配合的凹模包括侧模(20)和底模(30),侧模(20)的外侧与侧模支座(40)之间由铰接轴铰接,侧模(20)转动时其内侧成型面(21)与底模(30)的底模成型面(31)之间的夹角构成弯曲角γ,所述的弯曲角γ位于防回弹夹角α和脱模夹角β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防压弯件回弹的冲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侧模(20)的外侧设置凸柱(22)与侧模支座(40)上设置的凹槽(41)构成铰接转动配合。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预防压弯件回弹的冲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侧模(20)的内侧成型面(21)包括位于上部的侧立成型面(211)和位于下部的角部过渡成型面(212),凸模(10)与凹模合模时,角部过渡成型面(212)与底模成型面(31)平齐顺延衔接。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预防压弯件回弹的冲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凸柱(22)设置在侧模(20)的外侧下部,凸柱(22)远离侧模(20)的柱面为圆柱面,侧模支座(40)上设置的凹槽(4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学华张明云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市华林模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