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后视镜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827328 阅读:1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19 13:52
本发明专利技术获得一种可以使收容件和遮盖件的各底面的相对位置变得稳定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第一抵接部(40A)与第一被抵接部(42A)、第二抵接部(40B)与第二被抵接部(42B)、以及第三抵接部(40C)与第三被抵接部(42C)分别在上下方向上相互抵接,从而限制第一底壁部(36C)与第二底壁部(38C)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移动。此外,第四抵接部(44A)与第四被抵接部(46A)以及第五抵接部(44B)与第五被抵接部(46B)在分界部(B)的延伸方向上相互抵接,从而限制第一底壁部(36C)与第二底壁部(38C)在分界部(B)的延伸方向上相对移动。进而,卡合臂(50)的第一卡合爪(50A)与第二卡合爪(52A)仰视时以被施加使第一底壁部(36C)与第二底壁部(38C)分离的方向的张力的状态相互卡合。

Rearview mirror device for vehicle

The invention obtains a vehicle rearview mirror device which can make the relative position of the bottom surfaces of the cover and cover parts stable. The first contact portion (40A) and the first contact portion (42A), a second contact portion (40B) and second (42B), connecting part and a third contact portion (40C) and third (42C) respectively abutting part in the vertical direction are abutted against each other, thus limiting the first a bottom wall (36C) and the second bottom wall (38C) relative movement in the vertical direction. In addition, a fourth contact portion (44A) and fourth (46A) and the abutting part fifth abutting part (44B) and fifth (46B) in the contact part of the boundary (B) extending direction are abutted against each other, thereby limiting the first bottom wall portion (36C) and a bottom wall (second 38C (B)) in the boundary of the extending direction of relative movement. Then, when the first clamping jaw (50A) of the clamping arm (50) and the second jaw clutch (52A) look up, the state of the tension between the first bottom wall (36C) and the direction of the second bottom wall part (38C) is clamped togeth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用后视镜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用后视镜装置。
技术介绍
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车辆用后视镜装置的安装结构。在该安装结构中,遮阳板边框侧的卡接对片插入卡接在镜框的第1连通部中,进而,遮阳板外罩侧的嵌合片配置在遮阳板边框侧的卡接对片的两片之间,由此阻止遮阳板边框侧的卡接对片朝向与卡接方向相反的方向变形。此外,遮阳板外罩侧的卡接片插入卡接在镜框的第2连通部中,遮阳板边框侧的弹性片抵接在遮阳板外罩侧的卡接片上,由此阻止遮阳板外罩侧的卡接片朝向与卡接方向相反的方向变形。【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2-34751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然而,在上述现有技术中,在使车辆用后视镜装置的遮阳板的底面、即遮阳板边框(收容件)和遮阳板外罩(遮盖件)的各底面的相对位置变得稳定方面仍有改善的余地。本专利技术是在考虑到上述事实的基础上完成的,其目的在于获得一种可以使收容件和遮盖件的各底面的相对位置变稳定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具有:支撑件,其被支撑在车身侧;收容件,其构成转动件的一部分,所述转动件被支撑在所述支撑件上且相对于所述支撑件转动,并且,所述转动件中设有后视镜,所述收容件以使所述后视镜的镜面侧露出的状态收容所述后视镜,而且,在设置于所述收容件的基部侧的第一底壁部与所述支撑件之间形成有间隙;遮盖件,其构成所述转动件的一部分,且在所述后视镜的背面侧将所述收容件覆盖,而且,设置于所述遮盖件的基部侧的第二底壁部与所述第一底壁部并排配置,且与所述支撑件之间形成有间隙;上下限制机构,其设置在所述第一底壁部和所述第二底壁部彼此的邻接部侧,且在上下方向上相互抵接,从而限制所述第一底壁部与所述第二底壁部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移动;横向偏移限制机构,其设置在所述第一底壁部和所述第二底壁部彼此的邻接部侧,且在仰视时的所述第一底壁部与所述第二底壁部的分界部的延伸方向上相互抵接,从而限制所述第一底壁部与所述第二底壁部在所述分界部的延伸方向上相对移动;以及卡合机构,其设置在所述第一底壁部和所述第二底壁部彼此的邻接部侧,且以仰视时被施加使所述第一底壁部与所述第二底壁部分离的方向的张力的状态相互卡合。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支撑件被支撑在车身侧,转动件被支撑在支撑件上。后视镜设置在该转动件中,转动件相对于支撑件而转动。此外,构成转动件的一部分的收容件以使后视镜的镜面侧露出的状态收容后视镜,设置在收容件的基部侧的第一底壁部与支撑件之间形成有间隙。进而,构成转动件的一部分的遮盖件在后视镜的背面侧将收容件覆盖,设置在遮盖件的基部侧的第二底壁部与第一底壁部并排配置,且与支撑件之间形成有间隙。此处,在第一底壁部和第二底壁部彼此的邻接部侧设置有上下限制机构、横向偏移限制机构以及卡合机构。上下限制机构在上下方向上相互抵接,从而限制第一底壁部与第二底壁部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移动。此外,横向偏移限制机构在仰视时的第一底壁部与第二底壁部的分界部的延伸方向上相互抵接,从而限制第一底壁部与第二底壁部在分界部的延伸方向上相对移动。进而,卡合机构仰视时以被施加使第一底壁部与第二底壁部分离的方向的张力的状态相互卡合,因此,第一底壁部与第二底壁部在与所述分界部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相对移动被稳定地限制。如上所述,第一底壁部与第二底壁部在上下方向、仰视时的第一底壁部与第二底壁部的分界部的延伸方向、以及与所述分界部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移动被限制。因此,收容件和遮盖件的各底面的位置变得稳定。权利要求2所述的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是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成中,所述上下限制机构包括:第一上下限制机构,其用于限制所述第一底壁部相对于所述第二底壁部朝向下方侧相对移动;和第二上下限制机构,其与所述第一上下限制机构在所述分界部的延伸方向上相互分离而设置,且用于限制所述第一底壁部相对于所述第二底壁部朝向上方侧相对移动;所述卡合机构在所述分界部的延伸方向上设置在所述第一上下限制机构与所述第二上下限制机构之间。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第一上下限制机构限制第一底壁部相对于第二底壁部朝向下方侧相对移动。此外,与第一上下限制机构在仰视时的第一底壁部与第二底壁部的分界部的延伸方向上相互分离而设置的第二上下限制机构,限制第一底壁部相对于第二底壁部朝向上方侧相对移动。此处,卡合机构在所述分界部的延伸方向上设置在第一上下限制机构与第二上下限制机构之间。因此,卡合机构在第一底壁部与第二底壁部的上下方向的相对移动被稳定地限制的范围内稳定地卡合。权利要求3所述的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是在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构成中,所述横向偏移限制机构包括:第一横向偏移限制机构,其用于限制所述第一底壁部相对于所述第二底壁部朝向所述分界部的延伸方向的一侧相对移动;和第二横向偏移限制机构,其与所述第一横向偏移限制机构在所述分界部的延伸方向上相互分离而设置,且用于限制所述第一底壁部相对于所述第二底壁部朝向所述分界部的延伸方向的另一侧相对移动;所述卡合机构在所述分界部的延伸方向上设置于所述第一横向偏移限制机构与所述第二横向偏移限制机构之间。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第一横向偏移限制机构限制第一底壁部相对于第二底壁部朝向仰视时的第一底壁部与第二底壁部的分界部的延伸方向的一侧相对移动。与第一横向偏移限制机构在所述分界部的延伸方向上相互分离而设置的第二横向偏移限制机构,限制第一底壁部相对于第二底壁部朝向所述分界部的延伸方向的另一侧相对移动。此处,卡合机构在所述分界部的延伸方向上设置于第一横向偏移限制机构与第二横向偏移限制机构之间。因此,卡合机构在第一底壁部与第二底壁部在所述分界部的延伸方向上的相对移动被稳定地限制的范围内稳定地卡合。权利要求4所述的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是在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构成中,所述卡合机构包括:第一卡合机构,其设置在所述第一底壁部和所述第二底壁部中的一个底壁部上,且具有第一卡合爪;和第二卡合机构,其设置在所述第一底壁部和所述第二底壁部中的另一个底壁部,且具有与所述第一卡合爪卡合的第二卡合爪;所述横向偏移限制机构包括:所述第一卡合机构;和止动部,其设置在所述另一个底壁部上,且在所述分界部的延伸方向上与所述第一卡合机构抵接。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设置在第一底壁部和第二底壁部中的一个底壁部上的第一卡合机构的第一卡合爪、与设置在第一底壁部和第二底壁部中的另一个底壁部上的第二卡合机构的第二卡合爪仰视时以被施加使第一底壁部与第二底壁部分离的方向的张力的状态卡合。此外,在所述另一个底壁部上设置有止动部,止动部仰视时在第一底壁部与第二底壁部的分界部的延伸方向上与第一卡合机构抵接。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第一底壁部与第二底壁部的相对位移。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如以上所说明,根据本专利技术涉及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可以使收容件和遮盖件的各底面的相对位置变稳定。附图说明图1是以从车辆后方侧观察的状态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的主视图。图2是以从底面侧观察的状态表示图1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的遮阳板的仰视图。图3是表示从图2的状态将遮阳板边框与遮阳板外罩分离后的状态的分解仰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车辆用后视镜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用后视镜装置,其具有:支撑件,其被支撑在车身侧;收容件,其构成转动件的一部分,所述转动件被支撑在所述支撑件上且相对于所述支撑件转动,并且,所述转动件中设有后视镜,所述收容件以使所述后视镜的镜面侧露出的状态收容所述后视镜,而且,在设置于所述收容件的基部侧的第一底壁部与所述支撑件之间形成有间隙;遮盖件,其构成所述转动件的一部分,且在所述后视镜的背面侧将所述收容件覆盖,而且,设置于所述遮盖件的基部侧的第二底壁部与所述第一底壁部并排配置,且与所述支撑件之间形成有间隙;上下限制机构,其设置在所述第一底壁部和所述第二底壁部彼此的邻接部侧,且在上下方向上相互抵接,从而限制所述第一底壁部与所述第二底壁部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移动;横向偏移限制机构,其设置在所述第一底壁部和所述第二底壁部彼此的邻接部侧,且在仰视时的所述第一底壁部与所述第二底壁部的分界部的延伸方向上相互抵接,从而限制所述第一底壁部与所述第二底壁部在所述分界部的延伸方向上相对移动;以及卡合机构,其设置在所述第一底壁部和所述第二底壁部彼此的邻接部侧,且以仰视时被施加使所述第一底壁部与所述第二底壁部分离的方向的张力的状态相互卡合。

【技术特征摘要】
2016.06.10 JP 2016-1164821.一种车辆用后视镜装置,其具有:支撑件,其被支撑在车身侧;收容件,其构成转动件的一部分,所述转动件被支撑在所述支撑件上且相对于所述支撑件转动,并且,所述转动件中设有后视镜,所述收容件以使所述后视镜的镜面侧露出的状态收容所述后视镜,而且,在设置于所述收容件的基部侧的第一底壁部与所述支撑件之间形成有间隙;遮盖件,其构成所述转动件的一部分,且在所述后视镜的背面侧将所述收容件覆盖,而且,设置于所述遮盖件的基部侧的第二底壁部与所述第一底壁部并排配置,且与所述支撑件之间形成有间隙;上下限制机构,其设置在所述第一底壁部和所述第二底壁部彼此的邻接部侧,且在上下方向上相互抵接,从而限制所述第一底壁部与所述第二底壁部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移动;横向偏移限制机构,其设置在所述第一底壁部和所述第二底壁部彼此的邻接部侧,且在仰视时的所述第一底壁部与所述第二底壁部的分界部的延伸方向上相互抵接,从而限制所述第一底壁部与所述第二底壁部在所述分界部的延伸方向上相对移动;以及卡合机构,其设置在所述第一底壁部和所述第二底壁部彼此的邻接部侧,且以仰视时被施加使所述第一底壁部与所述第二底壁部分离的方向的张力的状态相互卡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其中,所述上下限制机构包括:第一上下限制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滨田健宏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