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程式汽车控温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6805786 阅读:9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16 03:57
一种增程式汽车控温系统,包括电池温控系统和涡轮增压温控系统,电池温控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电池、冷却器、及电加热器且形成闭合水循环,冷却器、电加热器分别对电池温控系统进行冷却和加热以对电池温控;涡轮增压温控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发动机、涡轮增压器、及中冷器且形成闭合的气循环,中冷器包括通水部,通水部接入电池温控系统的水循环并通过电池温控系统实现中冷器温度调节。上述系统,电池温控系统通过冷却器和电加热器实现对电池灵活有效的控温,确保电池在最佳工作温度区间内,避免高低温下电池效率差;涡轮增压温控系统利用电池温控系统来对中冷器进行温控,无需增加中冷器冷却系统,减少零部件,易于布置,降成本,中冷器冷却效果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增程式汽车控温系统
本技术是关于汽车控温系统
,且特别是关于一种用于增程式汽车控温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全球石油资源的日益减少,各领域对石油的需求日益增多,环境污染更加严重。为保护环境,现各国不断的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对一些重污染行业进行限制,汽车行业作为其中之一将面临重大挑战。因而,电动汽车越来越受各国重视并推广。对于该类汽车而言冷却系统比较复杂,一般包括电机及电机控制器冷却系统、电池冷却系统、及发动机冷却系统,冷却系统尺寸偏大占据了车身前端大部分空间。增程式电动汽车(简称增程式汽车)为电动汽车的一种,其需要在普通电动汽车的基础上设置有涡轮增压器,而涡轮增压器工作时则会产生较高的热量,另外,增程式汽车的电池工作范围要求控制在20-30℃之间的较窄温度区间内,其电池冷却系统的控制则要求更灵敏、更准确,因此,需要额外设置中冷器等来对其更好的控温,然而原有的冷却系统已占据了车身前端大部分空间,而没有足够空间来布置中冷器等冷却系统,这是目前研发中所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状况,有必要提供一种新型的增程式汽车控温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增程式汽车控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增程式汽车控温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增程式汽车控温系统(100),包括电池温控系统(10)和涡轮增压温控系统(20),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温控系统(10)包括依次连接的电池(11)、冷却器(12)、及电加热器(14)且形成闭合水循环,所述冷却器(12)、所述电加热器(14)分别对所述电池温控系统(10)进行冷却和加热以对所述电池(11)温控;所述涡轮增压温控系统(20)包括依次连接的发动机(21)、涡轮增压器(22)、及中冷器(25)且形成闭合的气循环,所述中冷器(25)包括通水部(254),所述通水部(254)接入所述电池温控系统(10)的水循环并通过所述电池温控系统(10)实现所述中冷器(25)的温度调节。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增程式汽车控温系统(100),包括电池温控系统(10)和涡轮增压温控系统(20),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温控系统(10)包括依次连接的电池(11)、冷却器(12)、及电加热器(14)且形成闭合水循环,所述冷却器(12)、所述电加热器(14)分别对所述电池温控系统(10)进行冷却和加热以对所述电池(11)温控;所述涡轮增压温控系统(20)包括依次连接的发动机(21)、涡轮增压器(22)、及中冷器(25)且形成闭合的气循环,所述中冷器(25)包括通水部(254),所述通水部(254)接入所述电池温控系统(10)的水循环并通过所述电池温控系统(10)实现所述中冷器(25)的温度调节。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程式汽车控温系统(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温控系统(10)还包括ECU(18),所述电池(11)、所述冷却器(12)、所述电加热器(14)分别与所述ECU(18)电性连接,所述电池(11)向所述ECU(18)传递相关数据,所述冷却器(12)、所述电加热器(14)接收并执行所述ECU(18)的指令。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增程式汽车控温系统(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温控系统(10)还包括电子水泵(16),所述电子水泵(16)设置于所述电池(11)与所述电加热器(14)之间。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增程式汽车控温系统(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温控系统(10)还包括膨胀壶(17),所述膨胀壶(17)与所述电加热器(14)并联连接。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增程式汽车控温系统(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器(12)包括冷水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攀李连豹蒋恩杰韦虹李双清李军王瑞平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吉利罗佑发动机零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