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致免疫层析装置及电致免疫层析检测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777613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12 22:30
本发明专利技术一种电致免疫层析装置及电致免疫层析检测方法,属于电致免疫层析技术,该装置包括加电底壳、加电上盖、以及置于加电底壳上的免疫层析试纸上的一个上游电极组与一个下游电极组,采用外力电驱动取代微孔材料不可精确控制的毛细虹吸力作为层析的动力,使得传统免疫层析的检测速度、检测精密性大幅提升。

An electroimmunochromatographic device and electroimmunochromatographic assay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n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and electroluminescent immunochromatographic assay detection method, belonging to the electric induced immune chromatography technology, the device comprises a bottom shell, and electric power on the cover, and a bottom shell power immunochromatographic strip on an upstream and a downstream electrode electrode group, with external force electric drive instead of microporous materials can't be accurately controlled as the dynamic capillary siphon force chromatography, the traditional immunochromatographic detection speed and detection precision significantly improv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致免疫层析装置及电致免疫层析检测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免疫诊断
,涉及一种电致免疫层析技术,具体包括提供一种电致免疫层析装置以及使用该装置进行电致免疫层析检测的方法,其使得传统免疫层析的检测速度、检测精密性大幅提升。
技术介绍
免疫层析是最为经典的现场快速检测技术,如图1A所示,免疫层析试纸由具有微孔结构的样品垫101、结合垫102、分析膜103、吸水垫104构成。其中结合垫102、分析膜103上预固定了与生物检测相关的所有生物活性分子(示踪物-生物活性分子结合物105、作为检测带与质控带的生物活性分子106),样品垫101、结合垫102、分析膜103、吸水垫104从上游到下游提供了液体样品在免疫层析试纸内部流动的毛细虹吸动力。免疫层析的核心是基于微孔材料的支撑,一方面使生物活性分子可以固定,从而实现试剂的常温保存;另一方面使得针对液体样品的检测可以依靠毛细虹吸作用自主进行,无需设备支撑。但是,这种微孔材料带来免疫层析“常温保存”、“操作简便”优势的同时,其微孔结构107(参见图1B)也为免疫层析技术性能的进一步提升带来了障碍:(1)微孔结构107的不均匀性导致层析速度的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电致免疫层析装置及电致免疫层析检测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致免疫层析装置,包括一个加电底壳(1)、一个可以与加电底壳(1)盖合的加电上盖(2),以及置于加电底壳(1)上的免疫层析试纸(3)上的一个上游电极组(4)与一个下游电极组(5);其中上游电极组(4)由置于样品垫(6)上的第一上游电极(7)、置于结合垫(8)上的第二上游电极(9)和第三上游电极(10)组成,下游电极组(5)由置于吸水垫(11)上的第一下游电极(12)和第二下游电极(13)组成。

【技术特征摘要】
2016.06.03 CN 201610391046X1.一种电致免疫层析装置,包括一个加电底壳(1)、一个可以与加电底壳(1)盖合的加电上盖(2),以及置于加电底壳(1)上的免疫层析试纸(3)上的一个上游电极组(4)与一个下游电极组(5);其中上游电极组(4)由置于样品垫(6)上的第一上游电极(7)、置于结合垫(8)上的第二上游电极(9)和第三上游电极(10)组成,下游电极组(5)由置于吸水垫(11)上的第一下游电极(12)和第二下游电极(13)组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电致免疫层析装置,上游电极组(4)中的上游电极与下游电极组(5)中的下游电极结构相同,每一电极包括加电触点接触区A1和A1’、立壁A2和A2’、试纸加电接触区A3构成;其中加电触点接触区A1和A1’结构完全相同,立壁A2和A2’结构完全相同。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电致免疫层析装置,加电触点接触区A1和A1’、立壁A2和A2’可以同时存在,也可只保留加电触点接触区A1和立壁A2,或只保留加电触点接触区A1’和立壁A2’。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所述电致免疫层析装置,加电底壳(1)上与上游电极组(4)、下游电极组(5)的加电触点接触区A1和A1’对应设置有贯通孔B1和B1’,贯通孔均具有一致的结构;其中贯通孔14-B1与14-B1’分别对应第一上游电极(7)的加电触点接触区7-A1和7-A1’,贯通孔15-B1与15-B1’分别对应第二上游电极(9)的加电触点接触区9-A1和9-A1’,贯通孔16-B1与16-B1’分别对应第三上游电极(10)的加电触点接触区10-A1和10-A1’,贯通孔17-B1与17-B1’分别对应第一下游电极(12)的加电触点接触区12-A1和12-A1’,贯通孔18-B1与18-B1’分别对应第二下游电极(13)的加电触点接触区13-A1和13-A1’。5.根据前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电致免疫层析装置,加电上盖(2)上与上游电极组(4)、下游电极组(5)的加电触点接触区A1和A1’对应设置有压紧凸起C1和C1’,压紧凸起均具有一致的结构;其中压紧凸起19-C1与19-C1’分别对应第一上游电极(7)的加电触点接触区7-A1和7-A1’,压紧凸起20-C1与20-C1’分别对应第二上游电极(9)的加电触点接触区9-A1和9-A1’,压紧凸起21-C1与21-C1’分别对应第三上游电极(10)的加电触点接触区10-A1和10-A1’,压紧凸起22-C1与22-C1’分别对应第一下游电极(12)的加电触点接触区12-A1和12-A1’,压紧凸起23-C1与23-C1’分别对应第二下游电极(13)的加电触点接触区13-A1和13-A1’。6.根据前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电致免疫层析装置,上游电极组(4)与下游电极组(5)结构完全相同但是内高不同,其中上游电极组(4)中的第一上游电极(7)内高为h1、第二上游电极9和第三上游电极(10)内高为h2、下游电极组(5)中的第一下游电极(12)和第二下游电极(13)内高为h3,其中:h1=加电底壳(1)厚度+底衬(24)厚度+样品垫(6)厚度;h2=加电底壳(1)厚度+底衬(24)厚度+结合垫(8)厚度;h3=加电底壳(1)厚度+底衬(24)厚度+吸水垫(11)厚度。7.根据前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电致免疫层析装置,上游电极组(4)中上游电极可以只使用任何一个、或任何两个组合、或三个同时使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蕾赵亚溥杨瑞馥赵勇张平平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