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冲器及缓冲器的装配方法组成比例

技术编号:16707202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02 22:04
提供一种缓冲器及该缓冲器的装配方法,能够不使螺线管大型化地消除线圈外壳与外壳部件在轴向上的松动。利用在外壳部件71的内周面94形成的锥状孔部84和在线圈外壳61的外周面92形成的锥状轴部89对O形环85(密封部件)进行弹性支承,由挡圈91承受O形环85所产生的轴向力。由此,能够消除螺线管33的线圈外壳61与外壳部件71之间的松动。与利用外壳部件71的开口83侧的端面承接O形环85的情况相比,能够使阻尼力调整机构31、进而使缓冲器1小型化。

Assembly method of buffer and buffer

An assembly method of the buffer and the buffer can be provided to eliminate the loosening of the coil shell and the shell part in the axial direction without the solenoid. The cone shaped hole 84 formed on the inner surface 94 of the housing part 71 and the cone shaft 89 formed on the peripheral surface 92 of the coil housing 61 are used for elastic support of the O ring 85 (sealing part), and the axial force generated by the O ring 85 is obtained by the retaining ring 91. Thus, the loosening between the coil shell 61 of the solenoid 33 and the shell part 71 can be eliminated. The damping force adjustment mechanism 31 and the buffer 1 can be miniaturized in comparison with the case of the O ring 85 with the 83 sides of the opening of the shell part 71.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缓冲器及缓冲器的装配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相对于活塞杆的行程对工作流体的流动进行控制而产生阻尼力的缓冲器及其装配方法。
技术介绍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利用安装在形成于浇注线圈的外周面的槽与形成于外壳的内周面的槽之间的卡环(挡圈)使浇注线圈(线圈外壳)与螺线管本体(外壳部件)一体化的螺线管。然而,在将该螺线管适用于在车辆中搭载的半主动悬架的、对阻尼力调整式缓冲器的阻尼力进行调节的执行机构的情况下,存在由挡圈与槽的轴向之间的间隙造成的沿着螺线管轴线的方向(以下称为“轴向”)的松动导致从螺线管产生异响,磁路的设计自由度受限的问题。于是,研究了利用浇注线圈和螺线管本体将O形环夹持在轴线方向上的处于挡圈外周侧的位置来消除松动,但由于螺线管向径向扩径(需要使壁变厚),因此螺线管大型化。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WO2013/056579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缓冲器及该缓冲器的装配方法,能够不使螺线管大型化地消除线圈外壳与外壳部件在轴向上的松动。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具备:缸体,其封入有工作流体;活塞,其能够滑动地嵌装在所述缸体内;活塞杆,其与所述活塞连结,并且向所述缸体的外部延伸;阻尼力产生机构,其具有对由所述缸体内的所述活塞的滑动而产生的工作流体的流动进行控制而产生阻尼力的阻尼阀;所述阻尼力产生机构具备:线圈外壳,其收纳线圈,并且具有轴孔;外壳部件,其在一侧的开口侧配置有所述线圈外壳,在另一侧配置有所述阻尼阀;插棒式铁心,其设置于所述线圈外壳的所述轴孔,并且通过对所述线圈的通电而向所述轴孔的轴向移动,由此对所述阻尼阀的阻尼力进行调节;挡圈,其安装在形成于所述线圈外壳的外周面的槽与形成于所述外壳部件的内周面的槽之间,使所述线圈外壳和所述外壳部件一体化;在所述线圈外壳与所述外壳部件之间,设有比所述外壳部件的所述槽位于所述开口侧的密封部件,所述密封部件被夹持在形成于所述外壳部件而向所述开口侧逐渐扩径的锥状孔部与所述线圈外壳的外周面之间,相对于所述外壳部件在所述线圈外壳的径向和轴向上对该线圈外壳进行弹性支承。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装配方法中,阻尼力产生机构通过以下装配工序装配:使外壳部件与阻尼阀一体化的工序;将一体化的所述外壳部件和所述阻尼阀插入阀外壳的工序;将线圈外壳插入与所述阀外壳一体化的所述外壳部件的工序。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及缓冲器的装配方法,能够不使螺线管大型化地消除线圈外壳与外壳部件在轴向上的松动。附图说明图1是本实施方式中的缓冲器的一个轴平面的剖视图。图2是本实施方式中的阻尼力产生机构的一个轴平面的剖视图。图3是本实施方式中的线圈外壳的一个轴平面的剖视图。图4是本实施方式中的外壳部件的一个轴平面的剖视图。图5是本实施方式中的挡圈的主视图及俯视图。图6是本实施方式的说明图,是表示阻尼力产生机构(螺线管)的装配顺序的图。具体实施方式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说明中,将图1中的上下方向称为上下方向。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缓冲器即阻尼力调整式缓冲器1是在缸体2的外侧设置外筒3的多筒构造,在缸体2与外筒3之间形成有储液部4。在缸体2内能够滑动地嵌装有活塞5,利用该活塞5将缸体2内划分为缸体上室2A和缸体下室2B两个室。在活塞5中,活塞杆6的一端由螺母7连结,活塞杆6的另一端侧穿过缸体上室2A,进而插入在缸体2及外筒3的上端部安装的杆导管8和油封9,向缸体2的外部延伸。需要说明的是,在缸体2的下端部设有划分缸体下室2B与储液部4的底阀10。在活塞5设有连通缸体上室2A、缸体下室2B之间的通路11、12。在通路12中设有仅容许油液(工作流体)从缸体下室2B侧向缸体上室2A侧流通的止回阀13。另外,在通路11设有在缸体上室2A侧的油液的压力在达到设定压力时开阀,使该压力向缸体下室2B侧释放的圆盘阀14。在底阀10设有连通缸体下室2B与储液部4的通路15、16。在通路15设有仅容许流体从储液部4侧向缸体下室2B侧流通的止回阀17。另外,在通路16设有在缸体下室2B侧的油液的压力达到规定压力时开阀,使该压力向储液部4侧释放的圆盘阀18。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工作流体,在缸体2内封入有油液,在储液部4内封入有油液及气体。在缸体2的上下两端部经由密封部件19外嵌有分离管20,在缸体2与分离管20之间形成有环状通路21。环状通路21通过在缸体2的上端部附近的侧壁上设置的通路22与缸体上室2A连通。在分离管20的下部形成有向侧方(图1中的右方)突出的圆筒形的支管23。在外筒3的侧壁上设有相对于支管23同心且直径比支管23大的开口24,并且通过焊接等以包围该开口24的方式结合有圆筒形的阀外壳25。在该阀外壳25内收纳有阻尼力产生机构31。(阻尼力产生机构)如图1所示,阻尼力产生机构31设置为基端侧(图1中的左端侧)配置在储液部4与环状通路21之间,前端侧(图1中的右端侧)从外筒3向径向外方(图1中的左右方向的右方)突出。阻尼力产生机构31通过利用阻尼阀32对油液从环状通路21向储液部4的流通进行控制而产生阻尼力。另外,通过利用作为阻尼力可变执行机构应用的后述螺线管33对阻尼阀32的开阀压力进行调节,能够可变地对所产生的阻尼力进行调节。如图2所示,阻尼力产生机构31包含:前述阀外壳25;通路部件34,其在阀外壳25的基端侧的内凸缘部25A具有间隙地配置有基端侧(图2中的左端侧)固定于分离管20的支管23、前端侧(图2中的右端侧)形成为环状的凸缘部34A;阀部件35,其与该通路部件34的凸缘部34A抵接。在阀外壳25的前端侧形成有螺纹部39,并且利用与该螺纹部39螺合的螺母38将阀外壳25与螺线管33的外壳部件71结合。另外,在阀外壳25的内周面与阻尼阀32之间形成有与储液部4连通的环状的通路40。在通路部件34的内侧形成有一方与环状通路21连通、另一方延伸到阀部件35的通路41。另外,利用通路部件34的凸缘部34A与阀外壳25的内凸缘部25A对圆环状的垫片42进行夹持。在该垫片42形成有连通通路40与储液部4的多个通路43。阀部件35具有在轴孔35A的周围在周向上分开设置的多个通路44。各通路44的一侧(图2中的左侧)与通路部件34的通路41连通。另外,在阀部件35的另一侧(图2中的右侧)的端面设有以包围通路44的另一侧的开口的方式形成的环状凹部35B和位于该环状凹部35B的径向外侧而供主圆盘阀45落座与分离的环状的密封部46。而且,阀部件35的通路44使油液经由主圆盘阀45在环状通路21侧的通路41与储液部4侧的通路40之间流通。主圆盘阀45的内周侧被阀部件35与导销47的大径部47A夹持,外周侧落座于阀部件35的密封部46。在主圆盘阀45的背面侧的外周部固定安装有环状的密封部件48。而且,主圆盘阀45受到阀部件35的通路44侧(环状通路21侧)的压力而从密封部46离开由此开阀,使阀部件35的通路44(环状通路21)与通路40(储液部4)连通。导销47形成为在轴向中间部具有大径部47A的阶梯圆筒形,并且在轴孔47B的一端部形成有节流孔49。导销47的一端侧(图2中的左端侧)压入阀部件35的轴孔35A,如上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缓冲器及缓冲器的装配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缓冲器,其特征在于,具备:缸体,其封入有工作流体;活塞,其能够滑动地嵌装在所述缸体内;活塞杆,其与所述活塞连结,并且向所述缸体的外部延伸;阻尼力产生机构,其具有对由所述缸体内的所述活塞的滑动而产生的工作流体的流动进行控制而产生阻尼力的阻尼阀;所述阻尼力产生机构具备:线圈外壳,其收纳线圈,并且具有轴孔;外壳部件,其在一侧的开口侧配置有所述线圈外壳,在另一侧配置有所述阻尼阀;插棒式铁心,其设置于所述线圈外壳的所述轴孔,并且通过对所述线圈的通电而向所述轴孔的轴向移动,由此对所述阻尼阀的阻尼力进行调节;挡圈,其安装在形成于所述线圈外壳的外周面的槽与形成于所述外壳部件的内周面的槽之间,使所述线圈外壳和所述外壳部件一体化;在所述线圈外壳与所述外壳部件之间,设有比所述外壳部件的所述槽位于所述开口侧的密封部件,所述密封部件被夹持在形成于所述外壳部件而向所述开口侧逐渐扩径的锥状孔部与所述线圈外壳的外周面之间,相对于所述外壳部件,在所述线圈外壳的径向和轴向上对该线圈外壳进行弹性支承。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5.10.27 JP 2015-2109691.一种缓冲器,其特征在于,具备:缸体,其封入有工作流体;活塞,其能够滑动地嵌装在所述缸体内;活塞杆,其与所述活塞连结,并且向所述缸体的外部延伸;阻尼力产生机构,其具有对由所述缸体内的所述活塞的滑动而产生的工作流体的流动进行控制而产生阻尼力的阻尼阀;所述阻尼力产生机构具备:线圈外壳,其收纳线圈,并且具有轴孔;外壳部件,其在一侧的开口侧配置有所述线圈外壳,在另一侧配置有所述阻尼阀;插棒式铁心,其设置于所述线圈外壳的所述轴孔,并且通过对所述线圈的通电而向所述轴孔的轴向移动,由此对所述阻尼阀的阻尼力进行调节;挡圈,其安装在形成于所述线圈外壳的外周面的槽与形成于所述外壳部件的内周面的槽之间,使所述线圈外壳和所述外壳部件一体化;在所述线圈外壳与所述外壳部件之间,设有比所述外壳部件的所述槽位于所述开口侧的密封部件,所述密封部件被夹持在形成于所述外壳部件而向所述开口侧逐渐扩径的锥状孔部与所述线圈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长谷建吾山冈史之森俊介山下干郎宫泽大辉
申请(专利权)人: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