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具用座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668612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1-30 15:02
在具有椅背框架(F2)和受压部件(腰部支撑装置LS)的交通工具用座椅中,椅背框架具有配置于上部的沿上下方向贯通的支承孔(15B)和配置于下部的支承部(下部框架14),受压部件具有受压部件主体、上侧限制部(支承线59)和下侧卡止部(60),其中,受压部件主体具有受压板(40);上侧限制部配置于受压部件主体的上部;下侧卡止部配置于受压部件主体的下部。上侧限制部构成为通过穿入于支承孔来限制受压部件的上部的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上的位置,下侧卡止部具有第一部分(后延伸部61B)和第二部分(下延伸部61C、连接部61D),并且通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能够将受压部件主体的下部安装于椅背框架,其中,第一部分从受压部件主体的下部经过支承部的上方而向后方延伸出;第二部分从第一部分的后端经过支承部的后侧而延伸。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交通工具用座椅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在椅背内具有受压部件的交通工具用座椅。
技术介绍
在现有技术中,已知一种在椅背具有受压部件的车辆用座椅,该受压部件具有承受来自乘员的背部的载荷的受压板(专利文献1、2)。在这些座椅中,将受压部件悬挂于在椅背框架中的左右相离而配置的侧框架上而支承。【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技术专利公开公报特表2009-502381号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技术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5-110427号
技术实现思路
但是,近年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存在搭载有多个用于使乘员感到舒适的装备或者用于提高安全性等的装备的倾向。因此,期望用于安装多个零部件的作业性良好。另外,期望座椅内的空间利用率(spaceutilizatio)也良好。本专利技术是鉴于这样的背景,在用于提供一种受压部件的安装作业性良好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研究过程中创作出来的。在本专利技术的一技术方案中,提供一种交通工具用座椅,其具有椅背框架和受压部件,其中,受压部件支承于椅背框架,具有承受来自乘员的背部的载荷的受压板。椅背框架具有配置于上部的沿上下方向贯通的支承孔和配置于下部的支承部,受压部件具有受压部件主体、上侧限制部和下侧卡止部,其中,受压部件主体具有受压板;上侧限制部配置于受压部件主体的上部;下侧卡止部配置于受压部件主体的下部。上侧限制部构成为通过穿入于支承孔来限制受压部件的上部的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上的位置,下侧卡止部具有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并且通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能够将受压部件主体的下部安装于椅背框架,其中,第一部分从受压部件主体的下部经过支承部的上方而向后方延伸出;第二部分从第一部分的后端经过支承部的后侧而延伸。根据这样的结构,在将上侧限制部穿过椅背框架的支承孔之后,将下侧卡止部从支承部之上绕到支承部的后侧,据此,在上侧限制部,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上的位置受到限制,在下侧卡止部,受压部件主体不容易向下和向前脱落。因此,能够简单地将受压部件安装并支承于椅背框架,使安装作业性得到提高。在上述的座椅中,椅背框架可以具有左右相离而配置的侧框架,支承部可以为连接侧框架的下部彼此的连接部件。另外,椅背框架可以具有连接侧框架的上部彼此的架桥部件,在这种情况下,优选支承孔配置于架桥部件。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使受压部件支承于连接左右的侧框架的部件,因此,能够在侧框架安装其他零部件,从而能够提高空间利用率。在上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中,优选支承部配置于下侧卡止部和受压部件主体的下部之间。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通过由下侧卡止部和受压部件主体夹持支承部来使受压部件保持稳定。在上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中,优选下侧卡止部具有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其中,第一抵接部在支承部的后侧沿第一方向延伸,与支承部抵接;第二抵接部在支承部的后侧沿与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延伸,与支承部抵接。这样,通过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抵接部和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抵接部,下侧卡止部与支承部抵接,因此,下侧卡止部相对于支承部的姿势保持稳定,从而能够使受压部件保持稳定。上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可以构成为还具有用于将下侧卡止部固定在支承部的固定部件(即,下侧卡止部具有通过固定部件被固定的安装部)。并且,优选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分别配置于固定部件的左右两侧。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由固定部件将受压部件主体的下部固定于椅背框架的下部,据此,能够将受压部件牢固地固定在椅背框架。另外,由于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分别位于固定部件的左右两侧,因此,下侧卡止部相对于支承部的姿势保持稳定,从而能够使受压部件保持稳定。在上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中,下侧卡止部可以具有线和包覆部,其中,包覆部以包覆该线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设置,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可以设置于包覆部。据此,在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线与支承部不直接抵接,因此,能够抑制噪音。在上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中,优选下侧卡止部以相对于受压部件主体能够转动的方式设置于受压部件主体。根据该结构,使下侧卡止部转动,而容易使之绕到支承部的后侧,从而使安装作业性变得良好。在上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中,优选下侧卡止部具有对受压部件主体向椅背框架施力的弹性。由于下侧卡止部具有这样的弹性,因此,受压部件主体向椅背框架被施力而保持稳定,由此使安装作业性进一步变得良好。受压部件主体可以具有限制部,该限制部与支承部卡合来限制受压部件主体的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限制部,受压部件的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受到限制,因此,在将受压部件预安装到椅背框架之后由固定部件进行固定的情况等的作业性良好。上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还可以具有用于将下侧卡止部固定在支承部的固定部件,下侧卡止部可以具有由固定部件固定的安装部。在上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中,下侧卡止部的至少一部分可以配置在从前后方向观察时与受压板重叠的位置。附图说明图1是座椅框架的立体图。图2是将受压板和支承框架从座椅框架拆下来的状态的立体图。图3是腰部支撑装置的后视图。图4是说明支承框架的动作的图,其中,(a)是上侧升降板和下侧升降板整体上升后的状态的图,(b)是上侧升降板下降后的状态的图。图5是表示上侧升降板下降而使拱曲部件向前侧突出的状态的立体图。图6中的(a)是从前侧观察到的下侧卡止部的立体图,图6中的(b)是从后侧观察到的下侧卡止部的立体图。图7是说明将腰部支撑装置的上部限制部穿过支承孔的作业的立体图。图8是说明使下侧卡止部向上转动而从上卡止于下部框架的作业的立体图。图9是表示将下侧卡止部从上卡止于下部框架,使之向下转动,由螺钉固定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0是沿图9的X-X的剖视图。图11是沿图9的Y-Y的剖视图。图12是表示下侧卡止部的变形例的图。具体实施方式接着,适当地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作为交通工具用座椅的一例的车辆用座椅S为搭载于车辆的座椅,其如公知的那样通过在图示的座椅框架F上覆盖未图示的缓冲部件而构成。座椅框架F包括座椅座垫框架F1和椅背框架F2,椅背框架F2通过倾角调节机构(recliningmechanism)连接在座椅座垫框架F1的后端部。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前后、左右和上下以坐在车辆用座椅S上的乘员为基准。椅背框架F2支承作为受压部件的一例的腰部支撑装置LS。如图2所示,椅背框架F2具有一对钣金框架12和管框架13,其中,一对钣金框架12左右相离而配置;管框架13连接于一对钣金框架12各自的上端,将管材弯曲成U字状而构成。管框架13具有左右一对的上部侧框架13A,该左右一对的上部侧框架13A从钣金框架12笔直地向上延伸,并且稍微向左右内侧倾斜。左右的钣金框架12和上部侧框架13A为在左右隔开距离而配置的一对侧框架11。另外,管框架13具有上部框架13B,该上部框架13B连接一对上部侧框架13A的上端部彼此,即连接侧框架11的上端部彼此。另外,椅背框架F2具有作为连接部件和支承部的一例的下部框架14和作为架桥部件的一例的架桥框架15,其中,下部框架14连接侧框架11的下部彼此,具体而言,连接钣金框架12的下部彼此;架桥框架15在比上部框架13B更靠下的位置连接侧框架11的上部彼此,具体而言,连接左右的上部侧框架13A彼此。下部框架14为由具有上缘和下缘稍微向前方延伸出的截面形状的钣金件构成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交通工具用座椅

【技术保护点】
一种交通工具用座椅,具有椅背框架和受压部件,其中,所述受压部件支承于所述椅背框架,具有承受来自乘员的背部的载荷的受压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椅背框架具有配置于上部的沿上下方向贯通的支承孔和配置于下部的支承部,所述受压部件具有受压部件主体、上侧限制部和下侧卡止部,其中,所述受压部件主体具有所述受压板;所述上侧限制部配置于所述受压部件主体的上部;所述下侧卡止部配置于所述受压部件主体的下部,所述上侧限制部构成为通过穿入于所述支承孔来限制该受压部件的上部的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上的位置,所述下侧卡止部具有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并且通过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能够将所述受压部件主体的下部安装于所述椅背框架,其中,所述第一部分从所述受压部件主体的下部经过所述支承部的上方而向后方延伸出;所述第二部分从该第一部分的后端经过所述支承部的后侧而延伸。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5.08.04 JP 2015-1540401.一种交通工具用座椅,具有椅背框架和受压部件,其中,所述受压部件支承于所述椅背框架,具有承受来自乘员的背部的载荷的受压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椅背框架具有配置于上部的沿上下方向贯通的支承孔和配置于下部的支承部,所述受压部件具有受压部件主体、上侧限制部和下侧卡止部,其中,所述受压部件主体具有所述受压板;所述上侧限制部配置于所述受压部件主体的上部;所述下侧卡止部配置于所述受压部件主体的下部,所述上侧限制部构成为通过穿入于所述支承孔来限制该受压部件的上部的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上的位置,所述下侧卡止部具有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并且通过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能够将所述受压部件主体的下部安装于所述椅背框架,其中,所述第一部分从所述受压部件主体的下部经过所述支承部的上方而向后方延伸出;所述第二部分从该第一部分的后端经过所述支承部的后侧而延伸。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椅背框架具有左右相离而配置的侧框架,所述支承部为连接所述侧框架的下部彼此的连接部件。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椅背框架具有左右相离而配置的侧框架和连接所述侧框架的上部彼此的架桥部件,所述支承孔配置于所述架桥部件。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部配置于所述下侧卡止部和所述受压部件主体的下部之间。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下侧卡止部具有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大竹茂和
申请(专利权)人: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