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外双线圈的双筒式磁流变减振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503655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1-04 17:4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内外双线圈的双筒式磁流变减振器,包括活塞杆、活塞、内缸筒、外缸筒、端盖、防尘圈、内部线圈、外部线圈、线圈保护层、补偿气囊、底部定位件、螺母,所述活塞杆与活塞紧固连接,所述活塞位于所述内缸筒内部,所述内缸筒通过端盖与底部定位件固定,所述底部定位件与外缸筒紧固连接,中间有通孔用于所述补偿气囊阀口延伸到减振器外部,内缸筒底部安装有补偿气囊,所述端盖与所述外缸筒紧固连接,所述内部线圈与所述外部线圈缠绕在所述端盖上,所述防尘圈安装在所述端盖内孔顶部,端盖下方设有端部凹槽,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加工制作方便,成本低,能够调节减振器阻尼,且内线圈具有密封功能,密封性能好。

A double cylinder Magnetorheological Shock Absorber with inner and outer coils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double coil double drum type magnetorheological damper, including piston rod, piston, cylinder, outer cylinder, end caps, dustproof ring, internal external coil, coil, coil protection layer, air bag, the bottom compensation positioning piece, a nut, the piston rod is fixedly connected with the live tightly, the piston is arranged on the inner cylinder, the inner cylinder through the end cover and the bottom part of the locating piece is fixed, the positioning piece is connected with the bottom of the outer cylinder fastening, intermediate through hole for the compensation valve airbag extends to outside the vibration damper, the inner cylinder is installed at the bottom of the compensation the airbag, the end cap and the outer cylinder is fixedly connected, the internal coil with the external coil wound on the end cover, the dustproof ring is arranged on the end cover top, bottom end cover is provided with a groove at the end part of the invention has the advantages of simple structure,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convenient processing, low cost, adjustable damping of the shock absorber, and the inner coil has the sealing function and good sealing performan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内外双线圈的双筒式磁流变减振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减振
,主要涉及一种内外双线圈的双筒式磁流变减振器。技术背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消费者对于车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论是乘用车还是商用车,除了满足原有的性能要求外,消费者对驾驶与乘坐的舒适性要求也也越来越高。磁流变减振器作为一种新型的智能型减振器,具有响应速度快、阻尼力动力调节范围大、能耗低等优点,应用在车辆减振系统上可以有效衰减车轮与路面间的振动在车辆上的传递,提高车辆乘坐与驾驶的舒适性,因此在车辆减振器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现有的磁流变减振器的应用范围因加工难度与成本限制还局限于高端车辆,即使在中端车辆上的应用也不多见,更不用说受众更广的低端车。磁流变减振器加工难度大的原因在于,首先,现有的磁流变减振器多采用活塞周向开槽来布置线圈,这样虽然线圈结构简单,但是线圈却因此布置在减振器缸筒内部,随活塞的运动而运动,为了将线圈导线引出,还必须将活塞杆中间开孔,加工成本较高。其次,因为补偿气室内的气体压力较高,减振器内部的压强较大,这对活塞杆与端口的动密封性能的要求较高,需要采用多级密封圈配合使用来逐级降低压力差来实现密封效果,结构复杂,加工装配难度较高。最后,因为单筒式减振器侧向受力能力较低,需要对悬架系统进行相应的结构改进或采用滑柱式单筒充气减振器结构,使得成本进一步提高。因此,研究开发新型的磁流变减振器,降低成本,提高减振器性能,对促进磁流变减振器的普及应用,提高汽车工业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内外双线圈的双筒式磁流变减振器。该减振器结构简单,加工难度底,密封性能好,具有较好的研究与推广价值。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内外双线圈的双筒式磁流变减振器,主要包括活塞杆、活塞、内缸筒、外缸筒、端盖、防尘圈、内部O型圈、外部O型圈、内部线圈、外部线圈、线圈保护层、补偿气囊、底部定位件、螺母,所述活塞杆与活塞连接,活塞位于内缸筒内部,与内缸筒滑动密封,活塞杆通过端盖中间的通孔延伸到减振器外部,内缸筒通过端盖与底部定位件固定,底部定位件与外缸筒紧固连接,中间有通孔用于补偿气囊阀口延伸到减振器外部,端盖与外缸筒紧固连接,通过外部O型圈密封,与活塞杆通过内部O型圈与内部线圈滑动密封,内部线圈与外部线圈缠绕在端盖上,防尘圈安装在端盖内孔顶部,端盖下方设有端部凹槽,减振器内缸筒底部安装有补偿气囊。端盖内外除了有用于安装O型圈与防尘圈的凹槽外,还具有用于缠绕内外线圈的线圈凹槽。内外线圈缠绕在同一个凹槽内。内部线圈缠绕在端盖凹槽内部,主要用于活塞杆与端盖间的动密封,外部线圈缠绕在内部线圈外,主要起到调节减振器阻尼力的作用。且内外线圈缠绕方向相同,电流流向相同,保证产生的磁场方向相同。无论减振器是否处于工作状态,内部线圈都处于通电状态,产生的磁场使得活塞杆与端盖间的磁流变液处于半固体状态,防止磁流变液泄漏,起到密封的作用。当磁流变减振器工作时,活塞在外力的作用下在内缸筒内部上下往复运动,因为活塞与内缸筒间滑动密封,磁流变液在活塞的作用下只能通过内缸筒上下两端的凹槽与内外缸筒间的间隙在上下液腔间循环流动,产生黏滞阻尼力,当需要对阻尼力进行调节时,外部线圈通电产生磁场,磁场与内部线圈产生的磁场融合行程新的磁场,且在内外缸筒间顶端部分,磁场垂直通过缝隙,使磁流变液特性随之改变,产生剪切阻尼力,实现减振器阻尼力调节的作用。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线圈布置在端盖上而不是活塞上,避免了对活塞和活塞杆的复杂加工,结构简单,降低了减振器加工装配成本。2、线圈分为内部线圈和外部线圈,内部线圈可以实现密封功能,提高了减振器的密封效果。3、内外线圈缠绕方向相同,使得内部线圈在具有密封功能的同时可以起到为辅助外部线圈调节磁场的功能,能耗较低。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部分结构剖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端盖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外部线圈非工作状态下磁场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外部线圈工作状态下磁场示意图。图中:1——活塞杆,2——防尘圈3——内O型圈,4——端盖,5——外O型圈,6——内部线圈,7——外部线圈,8——线圈保护层,9——外缸筒,10——内缸筒,11——活塞,12——补偿气囊,13——底部定位件,14——螺母,15——上液腔,16——下液腔,17——端部凹槽,41——防尘圈凹槽,42——内O型圈凹槽,43——外O型圈凹槽,44——线圈凹槽,45——限位凹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应理解下述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本专利技术但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表示的方向。如图1和2所示的一种内外双线圈的双筒式磁流变减振器,主要包括活塞杆1、活塞11、内缸筒10、外缸筒9、端盖4、防尘圈2、内部O型圈3、外部O型圈5、内部线圈6、外部线圈7、线圈保护层8、补偿气囊12、底部定位件13、螺母14等。活塞杆1与活塞11紧固连接,活塞11位于内缸筒10内部,与内缸筒10滑动密封,活塞杆1通过端盖4中间的通孔延伸到减振器外部,内缸筒10通过端盖4与底部定位件13固定,底部定位件13与外缸筒9紧固连接,中间有通孔用于补偿气囊12阀口延伸到减振器外部,端盖4与外缸筒9紧固连接,通过外O型圈5密封,与活塞杆1通过内O型圈3和内部线圈6滑动密封,内部线圈6与外部线圈7缠绕在端盖4上,防尘圈2安装在端盖4内孔顶部,端盖下方设有端部凹槽,减振器内缸筒底部安装有补偿气囊。如图3所示,端盖4内外除了有用于安装内O型圈3的内O型圈凹槽42与安装防尘圈2的防尘圈凹槽41外,还具有用于缠绕内外线圈6、7的线圈凹槽44,内外线圈6、7缠绕在同一个线圈凹槽44内,内部线圈6缠绕在线圈凹槽44内部,主要用于活塞杆1与端盖4间的动密封。外部线圈7缠绕在内部线圈6外,主要起到调节减振器阻尼力的作用。且内外线圈6、7缠绕方向相同,电流流向相同,保证产生的磁场方向相同。如图4所示的是外部线圈7不工作,内部线圈6导通时的磁场示意图。无论减振器是否处于工作状态,内部线圈都处于通电状态,产生的磁场使得活塞杆1与端盖4间的磁流变液处于半固体状态,防止磁流变液泄漏,起到密封的作用。当磁流变减振器工作时,活塞11在外力的作用下在内缸筒10内部上下往复运动,因为活塞11与内缸筒10间滑动密封,磁流变液在活塞11的作用下只能通过内缸筒10上下两端的端部凹槽17与内外缸筒9、10间的间隙在上下液腔间循环流动,产生黏滞阻尼力。当需要对阻尼力进行调节时,外部线圈7通电产生磁场,外部线圈7产生的磁场与内部线圈6产生的磁场融合行成新的磁场,磁场结构如图5所示,在内外缸筒9、10间顶端部分,磁场垂直通过缝隙,使磁流变液特性随之改变,产生剪切阻尼力,实现减振器阻尼力调节的作用。端部凹槽17的缺口的目的是用来作为磁流变液通道的,限位凹槽45是环形的,内缸筒正好装在凹槽45中,起到定位作用,端部凹槽17的缺口就是在限位凹槽45和内缸筒配合处,将内缸筒上开个缺口。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内外双线圈的双筒式磁流变减振器,线圈布置在端盖上而不是活塞上,避免了对活塞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内外双线圈的双筒式磁流变减振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内外双线圈的双筒式磁流变减振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活塞杆、活塞、内缸筒、外缸筒、端盖、防尘圈、内部O型圈、外部O型圈、内部线圈、外部线圈、线圈保护层、补偿气囊、底部定位件、螺母,所述活塞杆与活塞紧固连接,所述活塞位于所述内缸筒内部,与内缸筒滑动密封,所述活塞杆通过所述端盖中间的通孔延伸到减振器外部,所述内缸筒通过所述端盖与所述底部定位件固定,所述底部定位件与所述外缸筒紧固连接,中间有通孔用于所述补偿气囊阀口延伸到减振器外部,内缸筒底部安装有补偿气囊,所述端盖与所述外缸筒紧固连接,通过所述外部O型圈密封,与所述活塞杆通过所述内部O型圈与所述内部线圈滑动密封,所述内部线圈与所述外部线圈缠绕在所述端盖上,所述防尘圈安装在所述端盖内孔顶部,端盖下方设有端部凹槽。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外双线圈的双筒式磁流变减振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活塞杆、活塞、内缸筒、外缸筒、端盖、防尘圈、内部O型圈、外部O型圈、内部线圈、外部线圈、线圈保护层、补偿气囊、底部定位件、螺母,所述活塞杆与活塞紧固连接,所述活塞位于所述内缸筒内部,与内缸筒滑动密封,所述活塞杆通过所述端盖中间的通孔延伸到减振器外部,所述内缸筒通过所述端盖与所述底部定位件固定,所述底部定位件与所述外缸筒紧固连接,中间有通孔用于所述补偿气囊阀口延伸到减振器外部,内缸筒底部安装有补偿气囊,所述端盖与所述外缸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步高王乐乐曹福顺陈永青
申请(专利权)人:盐城市步高汽配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