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提高乘坐舒适性的车辆悬架用新型磁流变阻尼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485322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0-31 17: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提高乘坐舒适性的车辆悬架用新型磁流变阻尼器,主要由活塞杆、阻尼器端盖、阻尼器缸体、活塞缸筒、活塞端盖、线圈绕线架、阀体及吊环等组成。阻尼器线圈绕线架与活塞缸筒之间的径向间隙形成第一液流通道;活塞头外部的阀体设有第二液流通道;阀体、阀口挡板、弹簧、调整垫片及锁紧垫圈组合在一起控制磁流变液的第二液流通道。活塞在压缩过程中,内部液流压力使弹簧压缩,从而使阀口挡板打开,磁流变液通过第二液流通道;回弹过程中,阀口挡板无法打开,磁流变液不能通过第二液流通道。这样就使磁流变阻尼器的压缩阻尼小于回弹阻尼,从而可提高汽车乘坐舒适性。

A new type of magnetorheological damper for vehicle suspension to improve ride comfort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can improve the ride comfort of the vehicle suspension model of magnetorheological damper, mainly composed of a piston rod, the damper end cover, damper cylinder, piston cylinder, piston cover, winding frame, body and ring etc.. The damper coil radial clearance between the wire frame and a piston cylinder forming a first flow passage; the external body of the piston head is provided with second flow channels; the valve body, valve plate, spring, adjusting shim and second liquid lock washers together control magnetorheological fluid flow channel. The piston in the compression process, the internal fluid flow pressure spring compression, so that the valve plate open, magnetorheological fluid through second flow channels; the springback process, the valve plate can not be opened, magnetorheological fluid can not flow through the second fluid channel. The compression damping of MRF damper is smaller than that of springback damping, which can improve the ride comfort of automobi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提高乘坐舒适性的车辆悬架用新型磁流变阻尼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磁流变阻尼器,尤其涉及一种可提高乘坐舒适性的车辆悬架用新型磁流变阻尼器。
技术介绍
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的颠簸和振动,降低了乘坐舒适性。为了克服振动,提高乘坐舒适性,在车辆悬架上都会设置减振器。为获得较好的减振效果,减振器的回弹速度一般慢于压缩速度,即压缩阻尼小于回弹阻尼。磁流变阻尼器作为一种新型半主动控制元件,具有毫秒级响应速度、大控制范围和大输出阻尼力等特点,使其广泛用于建筑物以及桥梁的减振系统。传统的磁流变阻尼器通过控制对励磁线圈通入的电流,从而控制输出阻尼力的大小。受结构的限制,传统磁流变阻尼器压缩阻尼与回弹阻尼大小相等。因此,如果将其运用在汽车悬架中,对于提高汽车乘坐舒适性的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可提高乘坐舒适性的车辆悬架用新型磁流变阻尼器。该磁流变阻尼器线圈绕线架与活塞缸筒之间的径向间隙形成第一液流通道;活塞头外部的阀体设有第二液流通道;阀体、阀口挡板、弹簧、调整垫片及锁紧垫圈组合在一起控制磁流变液的第二液流通道。励磁线圈通入电流,产生垂直于第一液流通道的磁场。磁流变液通过第一液流通道,在磁场的作用下磁流变液其粘度会增大,屈服应力增强,从而产生输出阻尼力。活塞在压缩过程中,控制阀体左端的弹簧以及阀口挡板等装置,内部液流压力使弹簧压缩,从而使阀口挡板打开,磁流变液通过第二流量通道;回弹过程中,阀口挡板无法打开,磁流变液不能通过第二液流通道。这样便使磁流变阻尼器的压缩阻尼小于回弹阻尼,从而可进一步提高汽车乘坐舒适性。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左吊环(1)、活塞杆(2)、阻尼器左端盖(3)、阻尼器缸体(4)、锁紧垫圈(5)、调整垫片(6)、弹簧(7)、阀口挡板(8)、阀体(9)、右吊环(10)、阻尼器右端盖(11)、浮动活塞(12)、锁紧螺母(13)、活塞端盖(14)、线圈绕线架(15)、励磁线圈(16)以及活塞缸筒(17);左吊环(1)与活塞杆(2)通过螺纹固定连接;阻尼器左端盖(3)中间加工有圆形通孔,活塞杆(2)与阻尼器左端盖(3)圆形通孔内表面间隙配合,并通过密封圈进行密封;阻尼器左端盖(3)与阻尼器缸体(4)左端面间隙配合,并通过密封圈进行密封;阻尼器左端盖(3)与阻尼器缸体(4)通过螺钉固定连接;活塞缸筒(17)左端面中间加工有圆形通孔,活塞缸筒(17)左端面圆形通孔与活塞杆(2)外表面过渡配合;活塞缸筒(17)通过活塞杆(2)左侧轴肩进行轴向定位;线圈绕线架(15)圆周内表面与活塞杆(2)外表面过渡配合;线圈绕线架(15)外表面与活塞缸筒(17)圆周内表面径向间隙为1mm,是磁流变液流经通道;活塞端盖(14)圆周内表面与活塞杆(2)外表面过渡配合;活塞端盖(14)左侧通过活塞缸筒(17)右侧进行轴向定位;活塞杆(2)右端加工有外螺纹,活塞缸筒(17)、线圈绕线架(15)以及活塞端盖(14)通过锁紧螺母(13)进行紧固连接;线圈绕线架(15)加工有绕线槽,励磁线圈(16)缠绕在线圈绕线架(15)绕线槽内;励磁线圈(16)的引线通过活塞缸筒(17)的引线槽和活塞杆(2)的引线孔引出;阀体(9)圆周内表面与活塞缸筒(17)外表面过渡配合,并通过焊接固定;阀体(9)通过活塞缸筒(17)右侧轴肩进行轴向定位;阀体(9)外表面与阻尼器缸体(4)圆周内表面间隙配合;阀口挡板(8)圆周内表面与活塞缸筒(17)外表面间隙配合;弹簧(7)圆周内表面与活塞缸筒(17)外表面间隙配合;弹簧(7)右端与阀口挡板(8)连接;调整垫片(6)圆周内表面与活塞缸筒(17)外表面过渡配合;调整垫片(6)与弹簧(7)左端连接;阀口挡板(8)、弹簧(7)与调整垫片(6)通过锁紧垫圈(5)紧固连接;活塞缸筒(17)外表面加工有凹槽,锁紧垫圈(5)固定安装在活塞缸筒(17)外表面凹槽内;浮动活塞(12)外表面与阻尼器缸体(4)内表面间隙配合,并通过密封圈进行密封;阻尼器右端盖(11)与阻尼器缸体(4)右端面间隙配合,并通过密封圈进行密封;阻尼器右端盖(11)与阻尼器缸体(4)通过螺钉固定连接;阻尼器右端盖(11)与右吊环(10)通过螺纹固定连接。本技术与
技术介绍
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是:该阻尼器线圈绕线架与活塞缸筒之间的径向间隙形成第一液流通道;活塞头外部的阀体设有第二液流通道;阀体、阀口挡板、弹簧、调整垫片及锁紧垫圈组合在一起控制磁流变液的第二液流通道。励磁线圈通入电流,产生垂直于第一液流通道的磁场。磁流变液通过第一液流通道,在磁场的作用下磁流变液其粘度会增大,屈服应力增强,从而产生输出阻尼力。活塞在压缩过程中,控制阀体左端的弹簧以及阀口挡板等装置,内部液流压力使弹簧压缩,从而使阀口挡板打开,磁流变液通过第二液流通道;回弹过程中,阀口挡板无法打开,磁流变液不能通过第二液流通道。这样便使磁流变阻尼器的压缩阻尼小于回弹阻尼,从而可提高汽车乘坐舒适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活塞头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第二液流通道控制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励磁线圈磁力线分布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活塞缸筒侧视图。图6是本技术活塞端盖侧视图。图7是本技术阀体侧视图。图8是本技术锁紧垫圈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图1所示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主要包括:左吊环(1)、活塞杆(2)、阻尼器左端盖(3)、阻尼器缸体(4)、锁紧垫圈(5)、调整垫片(6)、弹簧(7)、阀口挡板(8)、阀体(9)、右吊环(10)、阻尼器右端盖(11)、浮动活塞(12)、锁紧螺母(13)、活塞端盖(14)、线圈绕线架(15)、励磁线圈(16)以及活塞缸筒(17)。图2所示为本技术活塞头结构示意图。主要包括:锁紧垫圈(5)、调整垫片(6)、弹簧(7)、阀口挡板(8)、阀体(9)、活塞端盖(14)、线圈绕线架(15)、励磁线圈(16)以及活塞缸筒(17)。图3所示为本技术第二液流通道控制结构示意图。阀体(9)设有第二液流通道;阀体(9)、阀口挡板(8)、弹簧(7)、调整垫片(6)及锁紧垫圈(5)组合在一起控制磁流变液的第二液流通道。阀口挡板(8)、弹簧(7)与调整垫片(6)通过锁紧垫圈(5)紧固连接。活塞在压缩过程中,内部液流压力使弹簧(7)压缩,从而使阀口挡板(8)打开,磁流变液可以通过阀体(9),形成第二液流通道;回弹过程中,阀口挡板(8)无法打开,磁流变液不能通过阀体(9)。图4所示为本技术励磁线圈磁力线分布示意图。励磁线圈(16)产生的磁场通过线圈绕线架(15)、活塞缸筒(17)形成闭合回路,并垂直于第一液流通道阻尼间隙。图5所示为本技术活塞缸筒侧视图。其中,与第一液流通道相对应的位置加工有4个周向均匀布置的腰形通孔。图6所示为本技术活塞端盖侧视图。其中,与第一液流通道相对应的位置加工有4个周向均匀布置的腰形通孔。图7所示为本技术控制阀体侧视图。其中,与第二液流通道相对应的位置加工有8个周向均匀布置的圆形阀孔。图8所示为本技术锁紧垫圈侧视图。本技术工作原理如下:给励磁线圈通入一定大小的电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可提高乘坐舒适性的车辆悬架用新型磁流变阻尼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提高乘坐舒适性的车辆悬架用新型磁流变阻尼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左吊环(1)、活塞杆(2)、阻尼器左端盖(3)、阻尼器缸体(4)、锁紧垫圈(5)、调整垫片(6)、弹簧(7)、阀口挡板(8)、阀体(9)、右吊环(10)、阻尼器右端盖(11)、浮动活塞(12)、锁紧螺母(13)、活塞端盖(14)、线圈绕线架(15)、励磁线圈(16)以及活塞缸筒(17);左吊环(1)与活塞杆(2)通过螺纹固定连接;阻尼器左端盖(3)中间加工有圆形通孔,活塞杆(2)与阻尼器左端盖(3)圆形通孔内表面间隙配合,并通过密封圈进行密封;阻尼器左端盖(3)与阻尼器缸体(4)左端面间隙配合,并通过密封圈进行密封;阻尼器左端盖(3)与阻尼器缸体(4)通过螺钉固定连接;活塞缸筒(17)左端面中间加工有圆形通孔,活塞缸筒(17)左端面圆形通孔与活塞杆(2)外表面过渡配合;活塞缸筒(17)通过活塞杆(2)左侧轴肩进行轴向定位;线圈绕线架(15)圆周内表面与活塞杆(2)外表面过渡配合;线圈绕线架(15)外表面与活塞缸筒(17)圆周内表面径向间隙为1mm,是磁流变液流经通道;活塞端盖(14)圆周内表面与活塞杆(2)外表面过渡配合;活塞端盖(14)左侧通过活塞缸筒(17)右侧进行轴向定位;活塞杆(2)右端加工有外螺纹,活塞缸筒(17)、线圈绕线架(15)以及活塞端盖(14)通过锁紧螺母(13)进行紧固连接;线圈绕线架(15)加工有绕线槽,励磁线圈(16)缠绕在线圈绕线架(15)绕线槽内;励磁线圈(16)的引线通过活塞缸筒(17)的引线槽和活塞杆(2)的引线孔引出;阀体(9)圆周内表面与活塞缸筒(17)外表面过渡配合,并通过焊接固定;阀体(9)通过活塞缸筒(17)右侧轴肩进行轴向定位;阀体(9)外表面与阻尼器缸体(4)圆周内表面间隙配合;阀口挡板(8)圆周内表面与活塞缸筒(17)外表面间隙配合;弹簧(7)圆周内表面与活塞缸筒(17)外表面间隙配合;弹簧(7)右端与阀口挡板(8)连接;调整垫片(6)圆周内表面与活塞缸筒(17)外表面过渡配合;调整垫片(6)与弹簧(7)左端连接;阀口挡板(8)、弹簧(7)与调整垫片(6)通过锁紧垫圈(5)紧固连接;活塞缸筒(17)外表面加工有凹槽,锁紧垫圈(5)固定安装在活塞缸筒(17)外表面凹槽内;浮动活塞(12)外表面与阻尼器缸体(4)内表面间隙配合,并通过密封圈进行密封;阻尼器右端盖(11)与阻尼器缸体(4)右端面间隙配合,并通过密封圈进行密封;阻尼器右端盖(11)与阻尼器缸体(4)通过螺钉固定连接;阻尼器右端盖(11)与右吊环(10)通过螺纹固定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提高乘坐舒适性的车辆悬架用新型磁流变阻尼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左吊环(1)、活塞杆(2)、阻尼器左端盖(3)、阻尼器缸体(4)、锁紧垫圈(5)、调整垫片(6)、弹簧(7)、阀口挡板(8)、阀体(9)、右吊环(10)、阻尼器右端盖(11)、浮动活塞(12)、锁紧螺母(13)、活塞端盖(14)、线圈绕线架(15)、励磁线圈(16)以及活塞缸筒(17);左吊环(1)与活塞杆(2)通过螺纹固定连接;阻尼器左端盖(3)中间加工有圆形通孔,活塞杆(2)与阻尼器左端盖(3)圆形通孔内表面间隙配合,并通过密封圈进行密封;阻尼器左端盖(3)与阻尼器缸体(4)左端面间隙配合,并通过密封圈进行密封;阻尼器左端盖(3)与阻尼器缸体(4)通过螺钉固定连接;活塞缸筒(17)左端面中间加工有圆形通孔,活塞缸筒(17)左端面圆形通孔与活塞杆(2)外表面过渡配合;活塞缸筒(17)通过活塞杆(2)左侧轴肩进行轴向定位;线圈绕线架(15)圆周内表面与活塞杆(2)外表面过渡配合;线圈绕线架(15)外表面与活塞缸筒(17)圆周内表面径向间隙为1mm,是磁流变液流经通道;活塞端盖(14)圆周内表面与活塞杆(2)外表面过渡配合;活塞端盖(14)左侧通过活塞缸筒(17)右侧进行轴向定位;活塞杆(2)右端加工有外螺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国良张佳伟刘前结郑凯阳丁孺琦徐明李刚
申请(专利权)人:华东交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