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筒式可协同工作的磁流变阻尼减振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121265 阅读:11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9 19:5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多筒式可协同工作的磁流变阻尼减振器,该磁流变阻尼减振器包括并联设置在底座上的至少一个第一阻尼器和至少一个第二阻尼器,第二阻尼器包括固定设置在底座上的第二储液缸,第二储液缸内部设有磁流变液,第二储液缸内设有第二活塞组件,第二活塞组件顶部连接第二活塞杆,该第二活塞杆伸出第二储液缸顶部,并随第二活塞组件在第二储液缸内部上下移动,第二活塞组件内设有第二蛇形磁流变液通道,在第二活塞组件靠近第二储液缸内表面处设有第二外励磁线圈,第二储液缸的内表面上还设有多组同磁向的永磁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抗拉伸、压缩的调节范围广,通用性强,阻尼减振器不易损坏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阻尼减振器,尤其是涉及一种多筒式可协同工作的磁流变阻尼减振器
技术介绍
在车辆悬架系统中,阻尼减振器的主要功用是加速车架与车身振动的衰减,以改善车辆的行驶平顺性。对汽车而言,优良的乘坐舒适性与操作稳定性是至关重要的,而影响悬架系统特性的重要构件就是阻尼减振器,所以理想的阻尼可调节减振器可以提高汽车行驶平顺性和乘坐舒适性。实现减振器阻尼可调的原理、结构、调节方式有许多种,性能各有不同。目前调节节流口面积的阻尼可调减振器有:机械阻尼可调减振器、气体控制阻尼可调减振器、电磁阀控制阻尼可调减振器和电机控制阻尼可调减振器等。调节油液粘度系数的阻尼可调减振器有:电流变液减振器、抗拉伸、压缩能力较小的磁流变减振器。但这些阻尼可调减振器都存在抗拉伸、压缩能力范围小的缺点,同时单个阻尼减振器长期处于工作状态,使用寿命短。中国专利201210449699.0公开一种汽车磁流变减振器,包括丝杠、丝杠支撑件、螺母件、推力轴承;活塞杆下端有丝杠通过盲孔;活塞杆与活塞本体推力轴承连接;丝杆支撑件固定在活塞本体与储气囊之间的工作缸上;工作缸内充满磁流变液;储气囊与工作缸封密空间充满惰性气体;丝杠支撑件上轴向有阻尼孔;丝杠下端固定在丝杠支撑件上;螺母件滑配非自锁安装在丝杠上;螺母件端部与活塞本体紧固连接,丝杠上端安装在活塞杆下端丝杠通过盲孔内;活塞杆上下往复带动与活塞本体紧固连接的螺母件沿丝杠旋转升降;活塞本体绕推力轴承旋转。该专利虽然也能实现阻尼范围的可调,但是因为其调节范围还是较小,进而无法满足乘客对汽车行驶平顺性和乘坐舒适性的高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多筒式可协同工作的磁流变阻尼减振器。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多筒式可协同工作的磁流变阻尼减振器,该减振器包括并联设置在底座上的至少一个第一阻尼器和至少一个第二阻尼器,所述的第二阻尼器包括固定设置在底座上的第二储液缸,该第二储液缸内部中空并与底座包围形成第二工作内腔,该第二工作内腔内设有磁流变液,所述的第二储液缸内设有与其内表面密封接触的第二活塞组件,并将第二工作内腔分隔为第二上部内腔和第二下部内腔,所述的第二活塞组件顶部连接第二活塞杆,该第二活塞杆伸出第二储液缸顶部,并随第二活塞组件在第二储液缸内部上下移动,所述的第二活塞组件内设有接通第二上部内腔和第二下部内腔的截面呈环形的第二蛇形磁流变液通道,在第二活塞组件靠近第二储液缸内表面处,设有围绕第二蛇形磁流变液通道并控制通过第二蛇形磁流变液通道的磁流变液的阻尼力大小的第二外励磁线圈,所述的第二储液缸的内表面上还设有多组同磁向的永磁环。永磁环均采用内环N级,外环S级的方式布置,使得第二阻尼器在不通电的情况下也能使磁流变液具有一定的阻尼。所述的第一阻尼器包括固定设置在底座上的第一储液缸,该第一储液缸内部中空并与底座包围形成第一工作内腔,该第一工作内腔内设有磁流变液,所述的第一储液缸内设有与其内表面密封接触的第一活塞组件,并将第一工作内腔分隔为第一上部内腔和第一下部内腔,所述的第一活塞组件顶部连接第一活塞杆,该第一活塞杆伸出第一储液缸顶部,并随第一活塞组件在第一储液缸内部上下移动,所述的第一活塞组件内设有接通第一上部内腔和第一下部内腔的截面呈环形的第一蛇形磁流变液通道,在第一活塞组件靠近第一储液缸内表面位置,设有围绕第一蛇形磁流变液通道并控制通过第一蛇形磁流变液通道的磁流变液的阻尼力大小的第一外励磁线圈,所述的第一活塞组件中心位置还设有贯通其上下两侧的管型磁流变液通道,在第一活塞组件内的中心位置处,还设有围绕管型磁流变液通道并控制通过管型磁流变液通道的磁流变液的阻尼力大小的第一内励磁线圈。蛇形磁流变液通道相比于一般的通道而言,通程更长,使得第一活塞组件受磁流变液中的阻尼力更大,此外,在中间设置管型磁流变液通道作为第二通道,不仅能有效的防止因蛇形磁流变液通道堵塞而无法实现阻尼器的功能,还能进一步提高第一阻尼器的缓震效果。所述的第一储液缸的顶部处和底部处分别设有第一上移动活塞和第一下移动活塞,所述的第一上移动活塞围绕第一活塞杆,并与第一活塞杆和第一储液缸内表面紧密接触,所述的第一下移动活塞与第一储液缸内表面紧密接触,所述的第一上移动活塞和第一下移动活塞分别与第一储液缸内部的顶端与底端之间形成第一上补偿腔和第一下补偿腔,并均可沿第一储液缸内表面上下移动,所述的第一上补偿腔和第一下补偿腔内填充有缓冲气体。所述的第一活塞组件的顶端中心位置处设有第一凸起,该第一凸起外表面紧密环绕设置沿其上下移动的第一弹簧支撑杯座,该第一弹簧支撑杯座还通过第一碟片弹簧与第一活塞组件顶端表面连接,所述的第一弹簧支撑杯座上表面还与第一活塞杆连接,第一活塞杆的底部设有容纳所述第一凸起超出第一弹簧支撑杯座上表面的部分的空腔。所述的管型磁流变液通道分别贯穿第一活塞组件的底端和其第一凸起的顶部,所述的第一活塞杆的下部设有横向贯通的通孔,管型磁流变液通道与所述通孔连接,从而接通第一上部内腔和第一下部内腔。所述的通孔为垂直于第一活塞杆中心线的十字形四通孔。所述的第二活塞组件包括与第二储液缸内表面紧密接触的第二活塞本体,其外径小于第二储液缸内径的栅格支撑架,以及与第二储液缸内表面紧密接触的的第二活塞环,所述的第二活塞本体通过栅格支撑架与第二活塞环接触,所述的第二活塞本体内设置第二外励磁线圈和第二蛇形磁流变液通道,所述的第二储液缸底部中心位置设有中心励磁线圈,该中心励磁线圈的外径小于第二活塞环的内径,并与第二活塞环之间形成环形磁流变液通道,通过中心励磁线圈控制流经环形磁流变液通道的磁流变液的阻尼力的大小。第二活塞组件的外径应小于第二储液缸的内径,这样可以避免外径过大而阻碍磁流变液的流通。此外,栅格支撑架的长度决定了第二活塞环相对中心励磁线圈的移动距离,其长度应略小于中心励磁线圈,若过长将影响第二活塞杆的移动距离,过短则容易脱离中心励磁线圈,导致第二活塞环无法产生相应的阻尼,失去该部分机构的意义,当磁流变液在栅格支撑架内外两侧进行流动时也有利于磁流变液散热,保证磁流变液的性能稳定。同时,由于第二储液缸内部装有永磁环,若磁流变液距离永磁环过近,将导致磁流变液始终处在高粘度状态,阻尼系数过大,所以将第二蛇形磁流变液通道设置在距永磁环一定距离处,同时蛇形磁流变液通道有利于增大与磁场的接触面积。提高粘度变化率。而由于中心励磁线圈匝数相对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多筒式可协同工作的磁流变阻尼减振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筒式可协同工作的磁流变阻尼减振器,该磁流变减振器包括并联设置在底座(15)上的至少一个第一阻尼器和至少一个第二阻尼器,所述的第二阻尼器包括固定设置在底座(15)上的第二储液缸(2),该第二储液缸(2)内部中空并与底座(15)包围形成第二工作内腔,该第二工作内腔内设有磁流变液,所述的第二储液缸(2)内设有与其内表面密封接触的第二活塞组件(9),并将第二工作内腔分隔为第二上部内腔和第二下部内腔,所述的第二活塞组件(9)顶部连接第二活塞杆(1),该第二活塞杆(1)伸出第二储液缸(2)顶部,并随第二活塞组件(9)在第二储液缸(2)内部上下移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活塞组件(9)内设有接通第二上部内腔和第二下部内腔的截面呈环形的第二蛇形磁流变液通道(93),在第二活塞组件(9)靠近第二储液缸(2)内表面处,设有围绕第二蛇形磁流变液通道(93)并控制通过第二蛇形磁流变液通道(93)的磁流变液的阻尼力大小的第二外励磁线圈(8),所述的第二储液缸(2)的内表面上还设有多组同磁向的永磁环(1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筒式可协同工作的磁流变阻尼减振器,该磁流变减振器包括并联设
置在底座(15)上的至少一个第一阻尼器和至少一个第二阻尼器,所述的第二阻尼
器包括固定设置在底座(15)上的第二储液缸(2),该第二储液缸(2)内部中空
并与底座(15)包围形成第二工作内腔,该第二工作内腔内设有磁流变液,所述的
第二储液缸(2)内设有与其内表面密封接触的第二活塞组件(9),并将第二工作
内腔分隔为第二上部内腔和第二下部内腔,所述的第二活塞组件(9)顶部连接第
二活塞杆(1),该第二活塞杆(1)伸出第二储液缸(2)顶部,并随第二活塞组件
(9)在第二储液缸(2)内部上下移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活塞组件(9)
内设有接通第二上部内腔和第二下部内腔的截面呈环形的第二蛇形磁流变液通道
(93),在第二活塞组件(9)靠近第二储液缸(2)内表面处,设有围绕第二蛇形
磁流变液通道(93)并控制通过第二蛇形磁流变液通道(93)的磁流变液的阻尼力
大小的第二外励磁线圈(8),所述的第二储液缸(2)的内表面上还设有多组同磁
向的永磁环(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筒式可协同工作的磁流变阻尼减振器,其特
征在于,所述的第一阻尼器包括固定设置在底座(15)上的第一储液缸(25),该
第一储液缸(25)内部中空并与底座(15)包围形成第一工作内腔,该第一工作内
腔内设有磁流变液,所述的第一储液缸(25)内设有与其内表面密封接触的第一活
塞组件(18),并将第一工作内腔分隔为第一上部内腔和第一下部内腔,所述的第
一活塞组件(18)顶部连接第一活塞杆(26),该第一活塞杆(26)伸出第一储液
缸(25)顶部,并随第一活塞组件(18)在第一储液缸(25)内部上下移动,所述
的第一活塞组件(18)内设有接通第一上部内腔和第一下部内腔的截面呈环形的第
一蛇形磁流变液通道(182),在第一活塞组件(18)靠近第一储液缸(25)内表面
位置,设有围绕第一蛇形磁流变液通道(182)的第一外励磁线圈(20),所述的第
一活塞组件(18)中心位置还设有贯通其上下两侧的管型磁流变液通道(181),在
第一活塞组件(18)内的中心位置处,还设有围绕管型磁流变液通道(181)的第
一内励磁线圈(19)。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多筒式可协同工作的磁流变阻尼减振器,其特

\t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储液缸(25)的顶部处和底部处分别设有第一上移动活塞(22)
和第一下移动活塞(28),所述的第一上移动活塞(22)围绕第一活塞杆(26),并
与第一活塞杆(26)和第一储液缸(25)内表面紧密接触,所述的第一下移动活塞
(28)与第一储液缸(25)内表面紧密接触,所述的第一上移动活塞(22)和第一
下移动活塞(28)分别与第一储液缸(25)内部的顶端与底端之间形成第一上补偿
腔(24)和第一下补偿腔(27),并均可沿第一储液缸(25)内表面上下移动,所
述的第一上补偿腔(24)和第一下补偿腔(27)内填充有缓冲气体。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多筒式可协同工作的磁流变阻尼减振器,其特
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活塞组件(18)的顶端中心位置处设有第一凸起,该第一凸起
外表面紧密环绕设置沿其上下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康路路罗一平任洪娟邵俊孙玉香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