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后横向连接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441262 阅读:8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0-25 08: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后横向连接杆,旨在提供一种减震效果好、结构强度高、稳定性好的后横向连接杆,其技术方案要点是一种后横向连接杆,包括杆体和置于杆体两端的安装部,其特征是:所述安装部内设有大衬套和小衬套,大衬套与安装部连接,小衬套置于大衬套内,大衬套和小衬套之间设有弹性体,弹性体的两端设有减震槽,减震槽将弹性体分割成与小衬套连接的第一连接部、与大衬套连接的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包括向弹性体外端延伸且与小衬套连接的延伸部,小衬套上设有与延伸部连接的支承部,第一连接部与弹性体连接一端的厚度至另一端的厚度呈逐渐递减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用于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后横向连接杆
本技术涉及一种汽车零部件
,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后横向连接杆。
技术介绍
后横向连接杆是汽车悬架中的一种辅助弹性元件,用于加大悬架的侧倾角刚度以改善汽车的行驶稳定性,因此,后横向连接杆与连接件之间的连接性能直接影响车辆的操纵稳定性和乘坐舒适性。目前,市场上的后横向连接杆减震效果差,稳定性低,且结构强度差,均会影响汽车的安全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震效果好、结构强度高、稳定性好的后横向连接杆。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后横向连接杆,包括杆体和置于杆体两端的安装部,其特征是:所述安装部内设有大衬套和小衬套,大衬套与安装部连接,小衬套置于大衬套内,大衬套和小衬套之间设有弹性体,弹性体的两端设有减震槽,减震槽将弹性体分割成与小衬套连接的第一连接部、与大衬套连接的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包括向弹性体外端延伸且与小衬套连接的延伸部,小衬套上设有与延伸部连接的支承部,第一连接部与弹性体连接一端的厚度至另一端的厚度呈逐渐递减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弹性体套于小衬套外侧,大衬套套于弹性体外侧,大衬套安装于安装部内侧,弹性体使大衬套和小衬套之间具有减震效果,弹性体减震时,会产生弹性变形,弹性形变量可以填充至减震槽中,更加有利于弹性体产生形变,从而起到更大的减震效果,为了提高减震槽的减震效果,减震槽置于靠近小衬套的一侧,所以第一连接部的平均厚度要小于第二连接部,且为了保证后横向连接杆使用时的稳定性,小衬套的长度要比大衬套长,延伸部也可以增加第一连接部与小衬套的连接面积,增加第一连接部与小衬套的连接强度,也可以增加第一连接部对小衬套的支撑作用,支承部可以进一步增加弹性体与小衬套的连接强度,同时提高弹性体对小衬套的支撑作用,增加使用中小衬套的稳定性,第一连接部与弹性体连接一端的厚度至另一端的厚度呈逐渐递减状,即第一连接部与弹性体连接端的厚度较大,可以提高第一连接部与弹性体的连接强度,第一连接部靠近减震槽的一侧为倾斜壁,受力效果更好,使第一连接部对小衬套起到的支撑稳定性效果更好。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侧壁与减震槽的槽底连接形成第一弧形壁,第二连接部的侧壁与减震槽的槽底连接形成第二弧形壁。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弧形壁可以分散第一连接部和减震槽槽底连接端的表面应力,第二弧形壁可以分散第二连接部和减震槽槽底连接端的表面应力,第一弧形壁和第二弧形壁均具有良好的弹性,在增加结构强度的同时,增加减震槽的减震效果。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杆体包括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第一支撑杆的两端分别与安装部连接,第二支撑杆的两端也分别与安装部连接,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平行排布,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通过弧形结构的加强杆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可以起到双重支撑加强作用,加强杆对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之间起到连接加强作用,同时加强杆呈弧形结构,受力均匀,可以避免应力集中现象,从而提高结构强度。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杆体与安装部的连接端上设有与安装部相连接的加强部。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强部可以增加杆体与安装部的连接强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后横向连接杆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后横向连接杆实施例图1的半剖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种后横向连接杆实施例图2中安装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一种后横向连接杆实施例图3的A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一种后横向连接杆实施例图1的B-B部剖视结构示意图。图中附图标记为,1-杆体,2-安装部,3-大衬套,4-小衬套,5-弹性体,6-减震槽,7-第一连接部,8-第二连接部,9-延伸部,10-支承部,11-第一弧形壁,12-第二弧形壁,21-第一支撑杆,22-第二支撑杆,23-加强杆,30-加强部。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至图5对本技术一种后横向连接杆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一种后横向连接杆,包括杆体1和置于杆体1两端的安装部2,其特征是:所述安装部2内设有大衬套3和小衬套4,大衬套3与安装部2连接,小衬套4置于大衬套3内,大衬套3和小衬套4之间设有弹性体5,弹性体5的两端设有减震槽6,减震槽6将弹性体5分割成与小衬套4连接的第一连接部7、与大衬套3连接的第二连接部8,第一连接部7包括向弹性体5外端延伸且与小衬套4连接的延伸部9,小衬套4上设有与延伸部9连接的支承部10,第一连接部7与弹性体5连接一端的厚度至另一端的厚度呈逐渐递减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弹性体5套于小衬套4外侧,大衬套3套于弹性体5外侧,大衬套3安装于安装部2内侧,弹性体5使大衬套3和小衬套4之间具有减震效果,弹性体5减震时,会产生弹性变形,弹性形变量可以填充至减震槽6中,更加有利于弹性体5产生形变,从而起到更大的减震效果,为了提高减震槽6的减震效果,减震槽6置于靠近小衬套4的一侧,所以第一连接部7的平均厚度要小于第二连接部8,且为了保证后横向连接杆使用时的稳定性,小衬套4的长度要比大衬套3长,延伸部9也可以增加第一连接部7与小衬套4的连接面积,增加第一连接部7与小衬套4的连接强度,也可以增加第一连接部7对小衬套4的支撑作用,支承部10可以进一步增加弹性体5与小衬套4的连接强度,同时提高弹性体5对小衬套4的支撑作用,增加使用中小衬套4的稳定性,第一连接部7与弹性体5连接一端的厚度至另一端的厚度呈逐渐递减状,即第一连接部7与弹性体5连接端的厚度较大,可以提高第一连接部7与弹性体5的连接强度,第一连接部7靠近减震槽6的一侧为倾斜壁,受力效果更好,使第一连接部7对小衬套4起到的支撑稳定性效果更好。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连接部7的侧壁与减震槽6的槽底连接形成第一弧形壁11,第二连接部8的侧壁与减震槽6的槽底连接形成第二弧形壁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弧形壁11可以分散第一连接部7和减震槽6槽底连接端的表面应力,第二弧形壁12可以分散第二连接部8和减震槽6槽底连接端的表面应力,第一弧形壁11和第二弧形壁12均具有良好的弹性,在增加结构强度的同时,增加减震槽6的减震效果。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杆体1包括第一支撑杆21和第二支撑杆22,第一支撑杆21的两端分别与安装部2连接,第二支撑杆22的两端也分别与安装部2连接,第一支撑杆21和第二支撑杆22平行排布,第一支撑杆21和第二支撑杆22通过弧形结构的加强杆23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支撑杆21和第二支撑杆22可以起到双重支撑加强作用,加强杆23对第一支撑杆21和第二支撑杆22之间起到连接加强作用,同时加强杆23呈弧形结构,受力均匀,可以避免应力集中现象,从而提高结构强度。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杆体1与安装部2的连接端上设有与安装部2相连接的加强部3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强部30可以增加杆体1与安装部2的连接强度。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技术方案范围内进行通常的变化和替换都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后横向连接杆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后横向连接杆,包括杆体和置于杆体两端的安装部,其特征是:所述安装部内设有大衬套和小衬套,大衬套与安装部连接,小衬套置于大衬套内,大衬套和小衬套之间设有弹性体,弹性体的两端设有减震槽,减震槽将弹性体分割成与小衬套连接的第一连接部、与大衬套连接的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包括向弹性体外端延伸且与小衬套连接的延伸部,小衬套上设有与延伸部连接的支承部,第一连接部与弹性体连接一端的厚度至另一端的厚度呈逐渐递减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后横向连接杆,包括杆体和置于杆体两端的安装部,其特征是:所述安装部内设有大衬套和小衬套,大衬套与安装部连接,小衬套置于大衬套内,大衬套和小衬套之间设有弹性体,弹性体的两端设有减震槽,减震槽将弹性体分割成与小衬套连接的第一连接部、与大衬套连接的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包括向弹性体外端延伸且与小衬套连接的延伸部,小衬套上设有与延伸部连接的支承部,第一连接部与弹性体连接一端的厚度至另一端的厚度呈逐渐递减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后横向连接杆,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祖良李伟锋田昭
申请(专利权)人:台州德力奥汽车部件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