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后横向连接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446232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0-25 11: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后横向连接杆,包括连接杆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本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衬套,所述衬套包括呈中空的外套管、呈中空的内套管、第一缓冲件和第二缓冲件,所述第一缓冲件的上端设置有第一环形加强槽,所述第一缓冲件的下端设置有第二环形加强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于:外来传动杆与内套管连接,内套管受到外来传动件的振动力时,内套管会挤压第一缓冲件,然后第一环形加强槽和第二环形加强槽会带动第一缓冲件有个复位力,使得衬套缓冲效果较好,降低了衬套与连接杆本体的连接处的振动力,保证了衬套与连接杆本体的连接处不会出现断裂现象发生,从而保证了使用寿命。

Rear transverse connecting rod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transverse connecting rod, which comprises a connecting rod body, characterized in that two ends of the connecting rod body are provided with a bushing, the bushing comprises a hollow outer tube, a casing, a hollow first buffer part and second buffer parts, the upper end of the buffer part of the is provided with a first annular reinforcing slot, the lower ends of the first buffer device is provided with second annular reinforcing groove; the utility model is characterized in that: the external drive rod and the inner casing is connected inside the casing by force, vibration transmission of the external casing, will squeeze the first buffer, and then the first annular groove and second annular groove strengthen strengthen will drive the first buffer device has a reset force, the Bush buffer effect is better, reduce the vibration force at the connection of the connecting rod bushing and the body, ensure the connection sleeve and the connecting rod body No fracture occurs, thus ensuring the service lif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后横向连接杆
本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
,具体是涉及一种后横向连接杆。
技术介绍
目前,现有的横向连接杆包括连接杆本体,该连接杆本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衬套,外来传动件与衬套连接,在使用过程中衬套受到外来传动件的振动力时,由于衬套缓冲效果较差,导致衬套与连接杆本体的连接处会出现断裂现象发生,从而影响了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保证使用寿命的后横向连接杆。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后横向连接杆,包括连接杆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本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衬套,所述衬套包括呈中空的外套管、呈中空的内套管、第一缓冲件和第二缓冲件,所述第一缓冲件套设于内套管外壁且与内套管外壁紧密贴合,所述第二缓冲件套设于第一缓冲件外壁且与第一缓冲件外壁紧密贴合,所述外套管的内壁套设于第二缓冲件外壁且与第二缓冲件外壁紧密贴合,所述外套管的外壁与连接杆本体采用焊接连接;所述第一缓冲件的上端设置有第一环形加强槽,所述第一缓冲件的下端设置有第二环形加强槽,所述第一环形加强槽的槽宽与第一缓冲件的厚度的比值为0.34,所述第二环形加强槽的槽宽与第一缓冲件的厚度比值为0.3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外来传动杆与内套管连接,内套管受到外来传动件的振动力时,内套管会挤压第一缓冲件,然后第一环形加强槽和第二环形加强槽会带动第一缓冲件有个复位力,且第一环形加强槽的槽宽与第一缓冲件的厚度的比值为0.34和第二环形加强槽的槽宽与第一缓冲件的厚度比值为0.34配合下,该第一缓冲件有个较好的复位力,使得衬套缓冲效果较好,降低了衬套与连接杆本体的连接处的振动力,保证了衬套与连接杆本体的连接处不会出现断裂现象发生,从而保证了使用寿命。且该外套管的外壁与连接杆本体采用焊接连接,提高了外套管与连接杆本体连接处的强度,进一步的保证了外套管与连接杆本体连接更加牢固及稳定,从而进一步的保证了使用寿命。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环形加强槽的槽底为第一弧面,所述第二环形加强槽的槽底为第二弧面。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高了第一环形加强槽和第二环形加强槽的复位力,提高了第一缓冲件的缓冲效果。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缓冲件的两端朝向外套管内壁的一侧呈斜面设置,所述外套管的两端朝向第二缓冲件外壁的一侧呈斜面设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缓冲件与外套管连接过程中起到了导向的作用,方便安装。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的A部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图2所示,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后横向连接杆,包括连接杆本体,在本技术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杆本体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衬套,所述衬套包括呈中空的外套管2、呈中空的内套管3、第一缓冲件4和第二缓冲件5,所述第一缓冲件5套设于内套管3外壁且与内套管3外壁紧密贴合,所述第二缓冲件5套设于第一缓冲件4外壁且与第一缓冲件4外壁紧密贴合,所述外套管2的内壁套设于第二缓冲件5外壁且与第二缓冲件5外壁紧密贴合,所述外套管5的外壁与连接杆本体1采用焊接连接6;所述第一缓冲件4的上端设置有第一环形加强槽41,所述第一缓冲件4的下端设置有第二环形加强槽42,所述第一环形加强槽41的槽宽H1与第一缓冲件4的厚度H3的比值为0.34,所述第二环形加强槽42的槽宽H2与第一缓冲件的厚度H3比值为0.3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外来传动杆与内套管连接,内套管受到外来传动件的振动力时,内套管会挤压第一缓冲件,然后第一环形加强槽和第二环形加强槽会带动第一缓冲件有个复位力,且第一环形加强槽的槽宽与第一缓冲件的厚度的比值为0.34和第二环形加强槽的槽宽与第一缓冲件的厚度比值为0.34配合下,该第一缓冲件有个较好的复位力,使得衬套缓冲效果较好,降低了衬套与连接杆本体的连接处的振动力,保证了衬套与连接杆本体的连接处不会出现断裂现象发生,从而保证了使用寿命。且该外套管的外壁与连接杆本体采用焊接连接,提高了外套管与连接杆本体连接处的强度,进一步的保证了外套管与连接杆本体连接更加牢固及稳定,从而进一步的保证了使用寿命。在本技术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环形加强槽41的槽底为第一弧面,所述第二环形加强槽42的槽底为第二弧面。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高了第一环形加强槽和第二环形加强槽的复位力,提高了第一缓冲件的缓冲效果。在本技术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缓冲件5的两端朝向外套管2内壁的一侧呈斜面51设置,所述外套管2的两端朝向第二缓冲件5外壁的一侧呈斜面21设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缓冲件与外套管连接过程中起到了导向的作用,方便安装。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后横向连接杆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后横向连接杆,包括连接杆本体,所述连接杆本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套包括呈中空的外套管、呈中空的内套管、第一缓冲件和第二缓冲件,所述第一缓冲件套设于内套管外壁且与内套管外壁紧密贴合,所述第二缓冲件套设于第一缓冲件外壁且与第一缓冲件外壁紧密贴合,所述外套管的内壁套设于第二缓冲件外壁且与第二缓冲件外壁紧密贴合,所述外套管的外壁与连接杆本体采用焊接连接;所述第一缓冲件的上端设置有第一环形加强槽,所述第一缓冲件的下端设置有第二环形加强槽,所述第一环形加强槽的槽宽与第一缓冲件的厚度的比值为0.34,所述第二环形加强槽的槽宽与第一缓冲件的厚度比值为0.3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后横向连接杆,包括连接杆本体,所述连接杆本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套包括呈中空的外套管、呈中空的内套管、第一缓冲件和第二缓冲件,所述第一缓冲件套设于内套管外壁且与内套管外壁紧密贴合,所述第二缓冲件套设于第一缓冲件外壁且与第一缓冲件外壁紧密贴合,所述外套管的内壁套设于第二缓冲件外壁且与第二缓冲件外壁紧密贴合,所述外套管的外壁与连接杆本体采用焊接连接;所述第一缓冲件的上端设置有第一环形加强槽,所述第一缓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祖良李伟锋田昭
申请(专利权)人:台州德力奥汽车部件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