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杂芳基酰胺结构的噻吩并嘧啶类化合物的制备及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395066 阅读: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0-17 17:1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通式Ⅰ所示的含杂芳基酰胺结构的噻吩并嘧啶类化合物及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水合物、溶剂化物和前药,其中取代基R

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novel pyrimidine derivatives containing hetero aromatic amide structure

The present invention relates to the pyrimidine derivatives containing aromatic aryl amide structure and their pharmaceutically acceptable salts, hydrates, solvates and prodrugs, wherein the substituent 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含杂芳基酰胺结构的噻吩并嘧啶类化合物的制备及应用
本专利技术涉及新的含杂芳基酰胺结构的噻吩并嘧啶类化合物及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水合物、溶剂化物或其前药的制备方法以及含有所述化合物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在制备治疗和/或预防癌症的药物中的用途。
技术介绍
恶性肿瘤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人类恶性肿瘤引起的死亡率仅次于心血管,排列在第二位。目前全世界每年约诊断出1000万肿瘤患者,700万人死于由肿瘤引起的相关疾病,中国每年约有180万人死于癌症,占全球1/4。c-Met激酶是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是酪氨酸激酶受体家族成员之一,人的c-Met基因位于第7号染色体长臂(7q31),约110kb,含21个外显子。成熟的c-Met由5.0×104的α亚基和1.4×105的β亚基组成异二聚体,胞外区为α链,胞内区为β链,两条链通过二硫键相连。活化区的Tyr1234和Tyr1235的磷酸化能激活c-Met激酶。c-Met激酶广泛存在于上皮组织中,在胚胎发育和创伤愈合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最近研究表明,c-Met激酶在肺癌、结肠癌、肝癌、直肠癌、胃癌、肾癌、卵巢癌、神经胶质瘤、黑色素瘤、乳腺癌、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含杂芳基酰胺结构的噻吩并嘧啶类化合物,其特征在于:通式为: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4.14 CN 20171024807171.一种含杂芳基酰胺结构的噻吩并嘧啶类化合物,其特征在于:通式为:其中R1选自1~4个相同或不同的氢、氟、溴、碘;D为O、S;X、Y为C、S;Z为-Ar1-Ar2;Ar1、Ar2为五元或六元杂芳基,杂芳基含有1-3个N、O、S等杂原子,Ar1与Ar2相连,且Ar2还任选被1-3个相同或不同的R2取代;R2为1~3个相同或不同的选自氢、卤素、羟基、三氟甲基、三氟甲氧基、氨基、叠氮基、硝基、氰基、巯基、(C1-C4)烷基、(C3-C6)环烷基、(C1-C4)烯基、(C1-C4)炔基、(C1-C4)烷氧基、(C1-C4)烷硫基、烯丙基、(2-甲基)烯丙基、(C1-C4)烷氧基甲基、(C1-C4)烷基酰基、(C1-C3)亚烷基二氧基的取代基。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杂芳基酰胺结构的噻吩并嘧啶类化合物,其特征在于:R1选自1~4个相同或不同的氢、氟;D为O;X、Y为C、S;Z为R2为1~3个相同或不同的选自氢、氟、氯、溴、羟基、三氟甲基、三氟甲氧基、氨基、叠氮基、硝基、氰基、巯基、甲基、乙基、正丙基、环丙基、叔丁基、乙烯基、丙烯基、2-甲基丙烯基、乙炔基、甲氧基、乙氧基、环丙氧基、叔丁氧基、甲硫基、乙硫基、烯丙基、(2-甲基)烯丙基、甲氧基甲基、乙氧基甲基、异丙氧基甲基、甲酰基、乙酰基、丙酰基、环丙酰基、丁酰基、2,3-亚甲基二氧基、2,3-亚乙基二氧基的取代基。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杂芳基酰胺结构的噻吩并嘧啶类化合物,其特征在于:具体可为:(1)N-(4-(噻吩并[2,3-d]嘧啶-4-基氧基)苯基)-5-三氟甲氧基-1-(2-(三氟甲基)苯基)-1H-1,2,3-三氮唑-4-甲酰胺(2)1-(4-氯苯基)-N-(4-(噻吩[2,3-d]嘧啶-4-基苯基)苯基)-5-(三氟甲基)-1H-1,2,3-三氮唑-4-甲酰胺(3)1-(3,4-2氟苯基)-N-(4-(噻吩[2,3-d]嘧啶-4-基苯基)苯基)-5-(三氟甲基)-1H-1,2,3-三氮唑-4-甲酰胺(4)1-(2,4-2氟苯基)-N-(4-(噻吩[2,3-d]嘧啶-4-基苯基)苯基)-5-(三氟甲基)-1H-1,2,3-三氮唑-4-甲酰胺(5)1-(3-氯-4-氟苯基)-N-(4-(噻吩[2,3-d]嘧啶-4-基苯基)苯基)-5-(三氟甲基)-1H-1,2,3-三氮唑-4-甲酰胺(6)1-(2-氯-5-(三氟甲基)苯基)-N-(4-(噻吩[2,3-d]嘧啶-4-基苯基)苯基)-5-(三氟甲基)-1H-1,2,3-三氮唑-4-甲酰胺(7)N-(3-氟-4-(噻吩[2,3-d]嘧啶-4-基苯基)苯基)-5-(三氟甲基)-1-(2-(三氟甲基)苯基)-1H-1,2,3-三氮唑-4-甲酰胺(8)1-(4-氯苯基)-N-(3-氟-4-(噻吩[2,3-d]嘧啶-4-基苯基)苯基)-5-(三氟甲基)-1H-1,2,3-三氮唑-4-甲酰胺(9)1-(3,4-2氟苯基)-N-(3-氟-4-(噻吩[2,3-d]嘧啶-4-基苯基)苯基)-5-(三氟甲基)-1H-1,2,3-三氮唑-4-甲酰胺(10)1-(2,4-2氟苯基)-N-(3-氟-4-(噻吩[2,3-d]嘧啶-4-基苯基)苯基)-5-(三氟甲基)-1H-1,2,3-三氮唑-4-甲酰胺(11)1-(3-氯-4-氟苯基)-N-(3-氟-4-(噻吩[2,3-d]嘧啶-4-基苯基)苯基)-5-(三氟甲基)-1H-1,2,3-三氮唑-4-甲酰胺(12)1-(2-氯-5-(三氟甲基)苯基)-N-(3-氟-4-(噻吩[2,3-d]嘧啶-4-基苯基)苯基)-5-(三氟甲基)-1H-1,2,3-三氮唑-4-甲酰胺(13)N-(4-(噻吩[3,2-d]嘧啶-4-基苯基)苯基)-5-(三氟甲基)-1-(2-(三氟甲基)苯基)-1H-1,2,3-三氮唑-4-甲酰胺(14)1-(4-氯苯基)-N-(4-(噻吩[3,2-d]嘧啶-4-基苯基)苯基)-5-(三氟甲基)-1H-1,2,3-三氮唑-4-甲酰胺(15)1-(3,4-2氟苯基)-N-(4-(噻吩[3,2-d]嘧啶-4-基苯基)苯基)-5-(三氟甲基)-1H-1,2,3-三氮唑-4-甲酰胺(16)1-(2,4-2氟苯基)-N-(4-(噻吩[3,2-d]嘧啶-4-基苯基)苯基)-5-(三氟甲基)-1H-1,2,3-三氮唑-4-甲酰胺(17)1-(3-氯-4-氟苯基)-N-(4-(噻吩[3,2-d]嘧啶-4-基苯基)苯基)-5-(三氟甲基)-1H-1,2,3-三氮唑-4-甲酰胺(18)1-(2-氯-5-(三氟甲基)苯基)-N-(4-(噻吩[3,2-d]嘧啶-4-基苯基)苯基)-5-(三氟甲基)-1H-1,2,3-三氮唑-4-甲酰胺(19)N-(3-氟-4-(噻吩[3,2-d]嘧啶-4-基苯基)苯基)-5-(三氟甲基)-1-(2-(三氟甲基)苯基)-1H-1,2,3-三氮唑-4-甲酰胺(20)1-(4-氯苯基)-N-(3-氟-4-(噻吩[3,2-d]嘧啶-4-基苯基)苯基)-5-(三氟甲基)-1H-1,2,3-三氮唑-4-甲酰胺(21)1-(3,4-2氟苯基)-N-(3-氟-4-(噻吩[3,2-d]嘧啶-4-基苯基)苯基)-5-(三氟甲基)-1H-1,2,3-三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五福郑鹏武王林啸兰洲唐启东刘晓博王操林赵兵兵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