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液再分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372235 阅读:19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0-14 21: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气液再分布器,包括上体和下体,所述上体包括气体再分布器、液体再分布器,气体再分布器位于液体再分布器内部;所述下体包括气流通道、集液槽和液体引流管,气流通道、集液槽同轴分布在液体引流管的上方;所述上体和下体通过分布器支撑杆连接。所述液体再分布器为正圆锥结构,气体再分布器为倒圆锥结构,气体再分布器的底端与液体再分布器的内壁无缝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气液相互接触作用好,分离效果佳;可以实现液体单独收集,然后循环使用,降低成本等优点。

Gas liquid distributor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gas-liquid distributor, comprising an upper and lower body, the upper body including gas distributor, liquid distributor, distributor in gas liquid distributor; the lower body includes a flow channel, collecting tank and liquid drainage tube, liquid coaxial distribution in the liquid drainage tube above the air channel, set; the upper and lower supporting rods connected by the distributor. The liquid re distributor is a positive cone structure, the gas distributor is an inverted cone structure, and the bottom end of the gas distributor is seamlessly connected with the inner wall of the liquid re distributor.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good gas-liquid contact effect and good separation effect, and can realize the separate collection of the liquid, and then the cycle is used, and the cost is reduc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气液再分布器
本技术涉及化工、制药等生产中气液传质设备中的气液分布的
,具体地,涉及一种气液再分布器。
技术介绍
填料塔属于气液传质设备,广泛应用于化工、石油、轻工等工业生产中的传统设备,填料塔内气液的充分接触对填料塔分离效果有很大影响。气液再分布器为填料塔中非常重要的部件,有效的分布器能大大节省分离装置的成本。现有技术中的气液分布器常见为槽盘式气液分布器,这类分布器易发生液体流量不均匀,形成液体飞溅、外渗等问题,对气液接触及对气体的吸收作用有限;同时,槽盘式分布器主要采用单纯的输送槽式结构,难以实现吸收液的单独收集,易造成浪费,使用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气液再分布器。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气液再分布器,包括上体和下体,所述上体包括气体再分布器、液体再分布器,气体再分布器位于液体再分布器内部;所述下体包括气流通道、集液槽和液体引流管,气流通道、集液槽同轴分布在液体引流管的上方;上体和下体通过分布器支撑杆连接。优选地,所述液体再分布器为正圆锥结构,气体再分布器为倒圆锥结构,所述倒圆锥结构的锥角度为120-150度;气体再分布器的底边与液体再分布器的内壁无缝连接。优选地,所述液体再分布器的底端为开放结构。优选地,所述液体再分布器位于在集液槽的正上方;液体再分布器的底端边沿位于集液槽的凹槽的正上方。优选地,所述气流通道由上通道和下通道连通而成,上通道为管状结构,下通道为上小下大的锥台形结构。优选地,所述气流通道上下两端均为开放结构。优选地,所述集液槽设置在气流通道的外围。优选地,所述集液槽对称两端的正下方设有液体引流管,所述液体引流管与集液槽联通。优选地,气流通道的顶端边沿上嵌入有分布器支撑杆,所述分布器支撑杆由气流通道顶端向上延伸至液体再分布器内部并与液体再分布器内壁连接。优选地,所述分布器支撑杆与液体再分布器内壁的连接处位于气体再分布器与液体再分布器的连接处的下方。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1、增强气液相互接触作用,改善吸收效果;2、可以实现吸收液的单独收集,实现循环使用,降低成本;3、结构简单,制作方便,有效降低填料塔的使用成本。4、可实现多级组合使用,拓宽现有吸收塔的结构形式。附图说明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图1为本技术的沿图3中A-A方向的剖视图;图2为本技术的侧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俯视图;图4为本技术中气液走向的示意图;其中,1-液体引流管;2-集液槽;3-液体再分布器;4-气体再分布器;5-分布器支撑杆;6-气流通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将有助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理解本技术,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技术。应当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化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气液再分布器,如图1-图3所示,包括上体和下体,所述上体包括气体再分布器4、液体再分布器3,气体再分布器4位于液体再分布器3内部;所述下体包括气流通道6、集液槽2和液体引流管1,气流通道6、集液槽2同轴分布在液体引流管1的上方;上体和下体通过分布器支撑杆连接5。如图1所示,所述液体再分布器3为正圆锥结构,气体再分布器4为倒圆锥结构,所述倒圆锥结构的锥角度为120-150度,优选135度。气体再分布器4的底端与液体再分布器3的内壁无缝连接,所述液体再分布器3的底端为开放结构。液体再分布器3位于在集液槽2的正上方,液体再分布器3的底端边沿位于集液槽2的凹槽的正上方,以确保液体沿液体再分布器3外侧壁流下垂直落入集液槽2的凹槽中。所述气流通道6由上通道和下通道连通而成,上通道为管状结构,下通道为上小下大的锥台形结构。气流通道6上下两端均为开放结构。所述集液槽2设置在气流通道6的外围,集液槽2对称两端的正下方设有液体引流管1,所述液体引流管1与集液槽2联通。液体引流管1的另一端与收集水箱连接。气流通道6的顶端边沿上嵌入有若干分布器支撑杆5,所述分布器支撑杆5由气流通道6顶端向上延伸至液体再分布器3内部并与液体再分布器3内壁连接。分布器支撑杆5与液体再分布器3内壁的连接处位于气体再分布器4与液体再分布器3连接处的下方。在本技术用于废气处理过程中喷淋吸收塔,气体进入吸收塔后的气液再分布,尤其是对于含尘废气,可通过本气液分布器达到初步除尘的目的。废气经过气流通道6进入气体再分布器4,在气体再分布器4的作用下,气体沿液体再分布器3内壁方向均匀分散;液体经液体再分布器3外壁流下,在液体再分布器3底端边沿处形成水膜。图4中显示了本技术中气液的走向,其中,黑色粗线与粗线箭头方向显示气体进入分布器后的分布情况,黑色细线与细线箭头方向显示液体进入分布器后的分布情况。沿液体再分布器3内壁方向均匀分散的气体与水膜充分接触,将气体中的粉尘与部分可溶性物质转移进入液体中,实现气体吸收的预处理效果,然后液体进入集液槽2经引流管1引入收集水箱,并通过泵的作用实现水的循环利用。以上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做出各种变化或修改,这并不影响本技术的实质内容。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和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任意相互组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气液再分布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气液再分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上体和下体,所述上体包括气体再分布器、液体再分布器,气体再分布器位于液体再分布器内部;所述下体包括气流通道、集液槽和液体引流管,气流通道、集液槽同轴分布在液体引流管的上方;所述上体和下体通过分布器支撑杆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液再分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上体和下体,所述上体包括气体再分布器、液体再分布器,气体再分布器位于液体再分布器内部;所述下体包括气流通道、集液槽和液体引流管,气流通道、集液槽同轴分布在液体引流管的上方;所述上体和下体通过分布器支撑杆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液再分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再分布器为正圆锥结构,气体再分布器为倒圆锥结构,所述倒圆锥结构的锥角度为120-150度;气体再分布器的底边与液体再分布器的内壁无缝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液再分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再分布器的底端为开放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液再分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再分布器位于在集液槽的正上方;液体再分布器的底端边沿位于集液槽的凹槽的正上方。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液再分布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小慧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梅思泰克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