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转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291221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9-26 12:29
一种车辆的转向装置,包括:主外壳;可动柱构件;转向轴,其设置在可动柱构件中;联接机构,被支撑为能相对于固定支架绕第一枢轴摆动,联接机构被支撑为能相对于主外壳绕第二枢轴摆动;电动倾斜机构,通过操作联接机构来调整转向轴到预定倾斜角;以及至少第一和第二轴承构件,设置在主外壳与可动柱构件之间,第一和第二轴承构件中的一个轴承构件相对于第一和第二轴承构件中的另一个轴承构件设置在车辆本体的后方,该一个轴承构件包括设置在面中的部分,该面包括第二枢轴并且正交于转向轴的轴线。

Steering device of vehicle

Steering device for a vehicle includes a main housing; the movable column; the steering shaft, which is arranged in the movable column; coupling mechanism is supported for relative to the fixed bracket about a first pivot swing, the coupling mechanism is supported to be relative to the main housing about second pivot swing; electric tilting mechanism, through the operation of the coupling mechanism to adjust the steering shaft to a predetermined angle; and at least first and second component bearings is arranged between the main housing and the movable column, a bearing component first and second bearing in a bearing member relative to the other members of the first and second bearing arranged on a vehicle body rear, the bearing member includes a set in the surface part of the axis of the plane comprises second pivot and orthogonal to the steering shaf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的转向装置
本技术大体涉及一种车辆的转向装置。
技术介绍
例如,在JP2009-96409A(以下称为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已知的车辆的转向装置,其包括将转向轴的角度调整到期望的倾转角的电动倾转机构。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电动倾转转向装置包括可旋转地支撑转向轴的外罩。该外罩经由第一摆动轴被可摆动地安装在车辆本体上。摆动臂经由第二摆动轴被可旋转地安装在车辆本体上,该第二摆动轴被设置为基本上平行于第一摆动轴。摆动臂沿旋转方向的第一侧可旋转地连接到外罩。设置成基本上平行于外罩的倾转螺杆被可旋转地支撑在外罩上。倾转螺杆连接到电机,并且螺纹连接到可动螺帽构件。摆动臂沿旋转方向的第二侧连接到可动螺帽构件。倾转螺杆的第一端经由限制装置沿轴向被可旋转地支撑在外罩上。倾转螺杆的第二端的内周面设有内部花键。电机连接到设有外部花键的输出旋转轴。输出旋转轴的外部花键与倾转螺杆的内部花键啮合,使得输出旋转轴能够沿轴向移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专利技术的效果被描述成,因为仅倾转螺杆的第一端被可旋转地支撑在外罩上,而倾转螺杆的第二端被花键式连接到输出旋转轴,压缩力并不作用在倾转螺杆上,并且并不像已知的电动倾转转向装置,旋转阻力并不施加到倾转螺杆(专利文献1的第[0008]、[0009]段中描述)。根据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电动倾转转向装置,可动柱构件(专利文献1的图1中示出的上部外罩)沿轴向经由轴承构件(专利文献1的图1中示出的轴瓦构件)被可动地保持在主外壳(专利文献1的图1中示出的下部外罩)处。联接机构(专利文献1的图2中示出的摆动臂)绕枢轴(专利文献1的图2中的第二旋转轴)被可摆动地支撑。这样的连接结构在已知的转向装置中被采用。在沿正交于转向轴的轴线的方向施加负载(例如,冲击负载)的情况下,因为负载被输入为相对于主外壳在轴承构件与枢轴之间施加的挠矩,所以至少在靠近轴承构件的位置期望可处理挠矩的结构或材料。因此,转向装置的重量很难减小。因此需要可以进一步减小主外壳的重量的车辆的转向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案,一种车辆的转向装置包括:固定支架,其被固定到车辆本体;主外壳,其被支撑为能够相对于固定支架摆动,作为壳体的该主外壳沿车辆本体的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包括沿前后方向设置在主外壳的相对两端处的第一开口部和第二开口部;可动柱构件,其作为经由主外壳的第一开口部设置在主外壳中的柱形本体;转向轴,其设置在可动柱构件中,该转向轴被支撑为能够与可动柱构件一起沿转向轴的轴向相对于主外壳移动;联接机构,其被支撑为能够相对于固定支架绕第一枢轴摆动,该联接机构被支撑为能够相对于主外壳绕第二枢轴摆动,第一枢轴和第二枢轴的其中每个枢轴均设置成正交于转向轴的轴线;电动倾转机构,其通过操作联接机构来调整转向轴到预定的倾转角;以及至少第一轴承构件和第二轴承构件,其设置在主外壳与可动柱构件之间,第一轴承构件和第二轴承构件的其中一个轴承构件相对于第一轴承构件和第二轴承构件的其中另一个轴承构件设置在车辆本体的后方,该一个轴承构件包括设置在一个面中的部分,该面包括第二枢轴并且与转向轴的轴线正交。根据上述构造,包括电动倾转机构的转向装置包括设置在主外壳与可动柱构件之间的至少第一轴承构件和第二轴承构件。至少第一轴承构件和第二轴承构件的其中一个轴承构件相对于第一轴承构件和第二轴承构件的其中另一个轴承构件设置在车辆的后方。因为该一个轴承构件包括了包括第二枢轴并且与转向轴的轴线正交的面,所以沿轴线的正交的方向施加的负载(该负载被输入到主外壳)作为张力或压缩力施加到第二轴承构件。因此,可防止靠近主外壳的第二轴承构件的位置处出现挠矩。其结果是,主外壳的材料可比已知的装置更薄,或者可改变为具有低比重的材料。因此,主外壳的重量可进一步降低。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案,固定支架和主外壳形成为具有沿转向轴的轴线的正交方向的空隙,并且第一枢轴和第二枢轴设置在该空隙处。根据转向装置的构造,因为固定支架和主外壳形成为具有沿转向轴的正交方向的空隙,并且第一轴承构件和第二枢轴设置在该空隙处,所以能够可靠地防止产生挠矩,并且可节省空间。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案,第一轴承构件和第二轴承构件的其中每个轴承构件均对应于金属制的滑动轴承。根据转向装置的构造,可保持第一轴承构件和第二轴承构件的刚度。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案,电动倾转机构包括:电动机,其被能摆动地支撑在主外壳上;倾转螺杆轴,其被电动机旋转地驱动;以及螺帽构件,其被螺纹连接到倾转螺杆轴上,同时被能旋转地支撑在联接机构上,螺帽构件响应于螺帽构件绕倾转螺杆轴的轴线的旋转而沿轴向移动。根据转向装置的构造,电动倾转机构可被容易地且合适地安装在主外壳和联接机构上。附图说明参照附图,本技术的上述和其它特征和特性从以下详细描述中将变得更加显而易见,附图中:图1是根据本文公开的实施例的转向装置的横向剖视图;图2是根据该实施例的转向装置的侧视图;以及图3是根据该实施例的转向装置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参照附图解释本技术的期望的实施例。图1和图2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转向装置的整体结构。转向装置包括固定支架1、主外壳2、可动柱构件3以及转向轴4。固定支架1被固定到车辆本体V。主外壳2被支撑为能够相对于固定支架1摆动,并且作为沿车辆本体V的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包括第一开口部和第二开口部的壳体,该第一开口部和第二开口部沿前后方向设置在主外壳2的相对两端处。在此,车辆本体V的前后方向可包括车辆本体V的平行于路面的方向,此外还可包括车辆本体V的相对于路面倾斜的方向。作为柱形本体的可动柱构件3经由主外壳2的第一开口部设置在主外壳2中。转向轴4设置在可动柱构件3中,并且与可动柱构件3一同被可沿轴向移动地支撑在主外壳2上。转向装置还包括联接机构LM和电动倾转机构MT。联接机构LM被支撑为能够相对于固定支架1绕第一枢轴P1摆动,并且能够相对于主外壳2绕第二枢轴P2摆动。第一枢轴P1和第二枢轴P2的其中每个枢轴均正交于转向轴4的轴线。电动倾转机构MT通过操作联接机构LM以期望的倾转角调整转向轴4。电动倾转机构MT响应于联接机构LM的操作而以期望的倾转角调整转向轴4,并且调整转向轮(即,方向盘)W的操作位置。该实施例的转向轴4包括上轴4a和下轴4b。上轴4a形成为柱形,并且包括连接到转向轮W的后端部。下轴4b花键式连接到上轴4a的前端部。转向轴经由可动柱构件3被支撑在主外壳中。上轴4a和下轴4b沿轴向相对地且可动地彼此连接。下轴4b的前端部连接到车轮转动机构。转向轮W操作该车轮转动机构,该车轮转动机构经由车轮转向机构转动车轮。根据该实施例,第一轴承构件B1和第二轴承构件B2设置在主外壳2与可动柱构件3之间。第二轴承构件B2的设置在车辆本体V的后部(靠近转向轮W的位置)的一部分包括第二枢轴P2,并且设置在与转向轴4的轴线正交的面PB中。根据该实施例,第一轴承构件B1和第二轴承构件B2的其中每个轴承构件均对应于金属制滑动轴承。替代地,滑动构件B1、B2可由树脂制成。第一轴承构件B1和第二轴承构件B2设置在沿转向轴4的轴线的正交方向的空隙(图1中的G)处,该空隙形成在固定支架1与主外壳2之间。与已知的转向装置相似,可动柱构件3包括上管(内管)3a和的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车辆的转向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的转向装置包括:固定支架(1),其被固定到车辆本体(V);主外壳(2),其相对于所述固定支架(1)被可摆动地支撑,作为壳体的所述主外壳(2)沿所述车辆本体(V)的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包括沿前后方向设置在所述主外壳(2)的相对两端处的第一开口部和第二开口部;可动柱构件(3),其作为经由所述主外壳(2)的所述第一开口部设置在所述主外壳(2)中的柱形本体;转向轴(4),其设置在所述可动柱构件(3)中,所述转向轴(4)与所述可动柱构件(3)一起沿所述转向轴(4)的轴向相对于所述主外壳(2)被可移动地支撑;联接机构(LM),其相对于所述固定支架(1)绕第一枢轴(P1)被可摆动地支撑,所述联接机构(LM)相对于所述主外壳(2)绕第二枢轴(P2)被可摆动地支撑,所述第一枢轴(P1)和所述第二枢轴(P2)中的每个枢轴均设置为正交于所述转向轴(4)的轴线;电动倾斜机构(MT),其通过操作所述联接机构(LM)来调整所述转向轴(4)到预定的倾斜角;以及至少第一轴承构件(B1)和第二轴承构件(B2),其设置在所述主外壳(2)与所述可动柱构件(3)之间,所述第一轴承构件(B1)和第二轴承构件(B2)中的一个轴承构件相对于第一轴承构件(B1)和第二轴承构件(B2)中的另一个轴承构件设置在所述车辆本体(V)的后方,所述一个轴承构件包括设置在面(PB)中的部分,所述面(PB)包括所述第二枢轴(P2)并且与所述转向轴(4)的轴线正交。...

【技术特征摘要】
2015.10.30 JP 2015-2151291.一种车辆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的转向装置包括:固定支架(1),其被固定到车辆本体(V);主外壳(2),其相对于所述固定支架(1)被可摆动地支撑,作为壳体的所述主外壳(2)沿所述车辆本体(V)的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包括沿前后方向设置在所述主外壳(2)的相对两端处的第一开口部和第二开口部;可动柱构件(3),其作为经由所述主外壳(2)的所述第一开口部设置在所述主外壳(2)中的柱形本体;转向轴(4),其设置在所述可动柱构件(3)中,所述转向轴(4)与所述可动柱构件(3)一起沿所述转向轴(4)的轴向相对于所述主外壳(2)被可移动地支撑;联接机构(LM),其相对于所述固定支架(1)绕第一枢轴(P1)被可摆动地支撑,所述联接机构(LM)相对于所述主外壳(2)绕第二枢轴(P2)被可摆动地支撑,所述第一枢轴(P1)和所述第二枢轴(P2)中的每个枢轴均设置为正交于所述转向轴(4)的轴线;电动倾斜机构(MT),其通过操作所述联接机构(LM)来调整所述转向轴(4)到预定的倾斜角;以及至少第一轴承构件(B1)和第二轴承构件(B2),其设置在所述主外壳(2)与所述可动柱构件(3)之间,所述第一轴承构件(B1)和第二轴承构件(B2)中的一个轴承构件相对于第一轴承构件(B1)和第二轴承构件(B2)中的另一个轴承构件设置在所述车辆本体(V)...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加藤健
申请(专利权)人: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