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南京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壳聚糖-聚丙烯酸复合物的纳米微球及其制法和用途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24784 阅读:2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壳聚糖-聚丙烯酸复合物的纳米微球,纳米微球的平均粒径为200-300nm,其中壳聚糖的分子量为10000-500000,脱乙酰度为50-100%,聚丙烯酸的分子量为20000-200000,聚丙烯酸的含量为20-50%。它可以作为药物载体,特别是磁共振成像显影增强剂的载体,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它们的制法。(*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生物降解高分子纳米微球,可作为药物及蛋白的载体,也可作为磁共振造影增强剂的载体。采用生物相容高分子材料制备药物及基因载体用于它们的控制释放受到了愈来愈多的关注。可降解高分子纳米微球是七十年代末发展起来的具有缓控释放和体内靶向性的新型药物载体。可以根据粒子在体内分布的特异性,将药物输送到疾病部位后,缓慢释放,使药物在病灶部位的浓度显著增加,作用时间延长,药物的治疗效果显著提高;同时减轻药物对人体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从而使药物达到在体内病灶部位缓慢释放和靶向给药的目的,对临床应用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J.Exp.Med.1988.(67).440-451)。作为药物载体的纳米微球所用的材料一般采用可生物降解的高分子,主要有白蛋白、明胶、多糖及聚酯类化合物等。聚酯类化合物是最早被认可为安全使用于人体内的合成材料。如聚丙交酯、聚乙交酯、聚己内酯及它们的共聚物(Contraception,1976,(13),275-384)。最近,一种新型的嵌有亲水链段PEG的多嵌段聚合物受到了关注。(Colloids and surfaces B:Biointerfaces,2000,18:371-379)这些材料存在一些不足,如药物包裹率太低,药物的控制释放难于控制,多肽及其它生物活性物质在包裹过程易于失活等。而本专利技术中采用的壳聚糖由于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生物降解性、低毒性及优异的亲水性,成为一种作为药物载体的优良材料。磁共振成像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技术是八十年代以来医学显像学中的最新成就之一。它是利用生物体内不同组织在外加磁场影响下产生不同的磁共振信号来成像的。磁共振信号的强弱取决于组织内分子中质子的弛豫时间。顺磁性金属离子(如Gd3+、Mn2+、Fe3+)的未成对电子自旋产生的局部磁场能够缩短邻近水分子中质子的弛豫时间,从而增大邻近区域的磁共振信号强度,提高影像的对比度。为提高确诊部位的信号强度,必须使显影增强剂在该部位达到一定的浓度,才能提高诊断的灵敏度和准确性。而传统的磁共振显影增强剂(如二乙三胺五乙酸钆DTPA-Gd)是组织间增强剂,细胞外分布,生物学分布没有专一性,不可能在特定部位富集,由此,必须加大增强剂的用量,才能获得较好的图像。因为DTPA-Gd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增大剂量,必定会影响它的实用安全性,由此,限制了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医学上进一步的应用。采用纳米微球或纳米微粒来负载磁共振显影增强剂,是一个较新的领域,近年来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如何通过纳米高分子载体的靶向性的特点,将造影增强剂运送到感兴趣的部位,提高低浓度受体的信号,是磁共振成像造影增强剂研究的热点。通过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高分子纳米控释体系,负载DTPA-Gd造影剂,可以使较低浓度的造影剂在局部富集,提高磁共振影像的对比度。同时,纳米粒子造影剂还具有体内循环时间长,靶向性的功能,(collods andsurfaces B:Biointerfaces 1999,(16):305-319)在医用血池造影,肝、肺肿瘤诊断等领域具有极好的应用前景。现有技术合成载药壳聚糖微球主要有沉淀法、反相法(W/O)及喷雾法等,这几种方法的制备工艺比较复杂,且所得壳聚糖微球的纯化步骤比较多且较繁琐。与本专利技术相近的壳聚糖纳米微球的制备方法(参见Polymer Bullitin,1999,(43):67-73)是将聚氨基甲基丙磺酸酸滴加到壳聚糖的稀溶液中,搅拌条件下形成聚电解质复合物粒子。此类方法一方面是合成的粒子的粒径比较大,大于1微米。另一方面由于此种粒子是在极稀溶液中形成的,成品产出率比较低,且形成的微粒的粒径不均一。而现有技术制备负载有磁共振显影增强剂微球的途径主要有(1)用脂质体包埋显影增强剂DTPA_Gd;(collods and surfaces B:Biointerfaces 2000,(18):293-299),(2)在脂质体表面改性,接上一些多官能团的配体,再使Gd3+和此种改性后的脂质体配位,形成钆的高分子配合物等(collods and surfaces B:Biointerfaces 1999,(16):305-319)。上述方法存在一些缺点。在第一种方法中,小分子的显影增强剂会从脂质体内渗透出来,渗透出来的显影增强剂会破坏脂质体薄膜。对于第二种方法,必须保证大部分金属原子和脂质体表面的官能团发生配位作用,才能确保金属原子和水分子的快速交换。此外,作为DTPA_Gd载体的脂质体是疏水性,这种性质限制了钆原子与水的交换,由此增强效果不是很理想。脂质体的表面改性的化学过程比较复杂,包埋过程也比较繁琐。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1.提供一种可生物降解的亲水性的壳聚糖-聚丙烯酸复合物的纳米微球;2.提供一种上述纳米微球的制备方法;3.提供一种载有药物的壳聚糖-聚丙烯酸复合物的纳米微球,特别是载有磁共振成像显影增强剂的壳聚糖-聚丙烯酸复合物的纳米微球。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壳聚糖-聚丙烯酸复合物的纳米微球,其中壳聚糖的分子量在10000-500000范围内,脱乙酰度为50-100%,聚丙烯酸的分子量范围为20000-200000,纳米微球的平均粒径为200-300nm,聚丙烯酸的含量为20-50%。上述的纳米微球可以是用戊二醛交联剂交联的壳聚糖-聚丙烯酸复合物的纳米微球。交联后的纳米微球更加稳定,耐碱性能较好。一种制备上述壳聚糖-聚丙烯酸复合物纳米微球的方法,它是将壳聚糖溶解在酸性的(例如可以加乙酸使成酸性)蒸馏水中,搅拌下加入聚丙烯酸水溶液,形成微乳液,过滤即得壳聚糖-聚丙烯酸复合物的纳米微球。一种制备上述壳聚糖-聚丙烯酸复合物纳米微球的方法,它是在40-60℃搅拌下,在蒸馏水中加入壳聚糖和丙烯酸,溶解完全后,加入引发剂进行反应,引发剂可以是过硫酸钾,反应完成后形成微乳液,过滤即得壳聚糖-聚丙烯酸复合物的纳米微球。一种制备上述交联的壳聚糖-聚丙烯酸复合物纳米微球的方法,它是将壳聚糖溶解在酸性的(例如可以加乙酸使成酸性)蒸馏水中,搅拌下加入聚丙烯酸水溶液,形成微乳液,加入浓度为1%(m%)的戊二醛水溶液,升温至40℃,反应完成,过滤即得交联的壳聚糖-聚丙烯酸复合物的纳米微球。交联的壳聚糖-聚丙烯酸复合物纳米微球也可采用下法制备,在40-60℃,搅拌下,在蒸馏水中加入壳聚糖和丙烯酸,溶解完全后加入引发剂过硫酸钾,反应完成后,形成微乳液,然后加入交联剂戊二醛水溶液继续反应,反应完成后即得交联的壳聚糖-聚丙烯酸复合物的纳米微球。交联剂戊二醛水溶液也可以提前和引发剂过硫酸钾同时加入,对交联反应没有影响。本专利技术的壳聚糖-聚丙烯酸复合物纳米微球可以用作药物的载体,特别是可以作磁共振显影增强剂的载体。作为药物的载体,它可以在本专利技术的壳聚糖-聚丙烯酸中加入要负载的药物或磁共振显影增强剂,经静置吸附,透析,即可得到包裹有药物或磁共振显影增强剂的壳聚糖-聚丙烯酸复合物的纳米微球。作为药物的载体,它也可以在丙烯酸聚合前(即加入引发剂时)就加入需负载的药剂,如磁共振显影增强剂二乙三胺五乙酸钆(DTPA-Gd)或1,4,7,10-四氮杂环十二烷-N,N,N,N-四乙酸钆(DOTA-Gd),然后加入引发剂,交联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壳聚糖-聚丙烯酸复合物的纳米微球,其特征是纳米微球的平均粒径为200-300nm,其中壳聚糖的分子量为10000-500000,脱乙酰度为50-100%,聚丙烯酸的分子量为20000-200000,聚丙烯酸的含量为20-50%。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锡群胡勇郭舰杨昌正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