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载客车辆的充气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178546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9-09 06:10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载客车辆的充气轮胎,使得转向力的负载依赖性能够被充分地减小。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用于载客车辆的充气轮胎具有胎面部,在胎面部构造有主带束,其包括至少两个倾斜带束层,倾斜带束层中的每个由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地延伸的涂覆有橡胶的帘线层形成;以及增强带束,其设置在主带束的轮胎径向外侧,并且包括至少一个周向带束层,周向带束层由沿轮胎周向延伸的涂覆有橡胶的帘线层形成,其中主带束和增强带束被设置为从轮胎赤道面延伸到胎面部的肩部。用于载客车辆的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在肩部中的两个相邻的倾斜带束层的帘线之间的厚度比在胎面部中的中心部中的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用于载客车辆的充气轮胎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载客车辆的充气轮胎。
技术介绍
通常,已知在横跨在胎圈部之间的胎体的胎冠部的轮胎径向外侧上设置具有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的帘线的倾斜带束层作为充气轮胎的增强构件。具体地,通常,通过保证倾斜带束层的轮胎宽度方向刚性已经获得了作为转向稳定性的重要指标的足够的转向力。然而,在使用这样的增强结构的情况下,在负载依赖性方面存在问题,使得根据轮胎负载的程度得到的转向力的程度出现差异。例如,在小FF车辆上安装具有前述增强结构的充气轮胎的情况下,该车辆的前轮的负载与后轮的负载大不相同,在前轮上得到的转向力明显大于在后轮上得到的转向力,因此例如在转弯过程中存在过度转向和破坏转向稳定性的趋势的问题。关于这一点,专利文献1提出了一种轮胎,其中在带束层的周向侧设置有在轮胎周向延伸的帘线形成的带束包覆层,以便覆盖带束层的整个宽度,并且该带束包覆层和该带束层之间的帘线间距在胎面部内的中心区域被设定为在0mm以上而小于1.0mm,并且在胎面部内的中间区域被设定为在1.0mm以上而在4.0mm以下。根据该轮胎,其被认为可以减小在高负载区域中的转向力,而不减小在低负载区域中的转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用于载客车辆的充气轮胎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载客车辆的充气轮胎,其在胎面部包括:主带束,其由至少两个倾斜带束层形成,所述倾斜带束层由以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的方式延伸的涂覆有橡胶的帘线层形成;以及增强带束,其由至少一个周向带束层形成,所述周向带束层由沿轮胎周向延伸的涂覆有橡胶的帘线层形成,所述增强带束设置在主带束的轮胎径向外侧,所述主带束和所述增强带束被设置为从胎面部的轮胎赤道面跨越到肩部侧,其中在肩部中的倾斜带束层中的彼此相邻的两个倾斜带束层的帘线之间的厚度比在胎面部的中心部中的倾斜带束层中的彼此相邻的两个倾斜带束层的帘线之间的厚度大。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4.10.29 JP 2014-2205961.一种用于载客车辆的充气轮胎,其在胎面部包括:主带束,其由至少两个倾斜带束层形成,所述倾斜带束层由以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的方式延伸的涂覆有橡胶的帘线层形成;以及增强带束,其由至少一个周向带束层形成,所述周向带束层由沿轮胎周向延伸的涂覆有橡胶的帘线层形成,所述增强带束设置在主带束的轮胎径向外侧,所述主带束和所述增强带束被设置为从胎面部的轮胎赤道面跨越到肩部侧,其中在肩部中的倾斜带束层中的彼此相邻的两个倾斜带束层的帘线之间的厚度比在胎面部的中心部中的倾斜带束层中的彼此相邻的两个倾斜带束层的帘线之间的厚度大。2.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代雄一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