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塑性树脂组成物、其成形品及利用该成形品的车辆外板部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17754 阅读:1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热塑性树脂组成物、其成形品以及利用该成形品的车辆外板部件。以所述酸改性弹性体成分(B)为壳相、以所述链烯烃系树脂成分(C)及/或填料成分(D)为核相形成的核-壳型粒子构造的分散相,分散到含有质量百分比65~86.5%的聚酰胺树脂成分(A)、13~25%的酸改性弹性体成分(B)、小于等于10%的链烯烃系树脂成分(C)及/或小于等于8%的填料成分(D)、由所述聚酰胺树脂成分(A)形成的母体相中而形成。因此,提供了能够使耐热性和耐冲击性这两个特性两立着提高的热塑性树脂组成物、热塑性树脂成形品、以及车辆的外板部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热塑性树脂组成物、由这样的组合物形成的热塑性树脂成形品、使用了该热塑性树脂成形品的车辆外板部件。
技术介绍
到目前为止,在汽车等车辆中,作为谋求车辆的进一步轻量化的一环,考虑到了使例如车体的挡泥板、车盖等外板部件成为树脂制,而且有一部分已实用化。在使挡泥板、车盖等车体的外板部件为树脂制,在将该外板部件安装到车体的状态下利用油漆工作线油漆整个车体,即进行所谓的在线油漆的情况下,树脂制外板部件会由于油漆后干燥炉内的加热而产生热变形,这是一个问题。因此,一般认为可以用热塑性的聚酰胺树脂(例如尼龙树脂)作为基材形成车辆的外板部件,聚酰胺树脂是高耐热性树脂材料亦即由于加热而引起的热变形较小的树脂材料。另一方面,因为要求车辆的外板部件具有一定以上的耐冲击性,所以为满足这样的要求,一般是添加了冲击吸收性高的例如橡胶成份等弹性体成份(参考例如专利文献1、2)。还知道另一种技术,即添加冲击吸收性较高的弹性体成份,再配合上填料(参考专利文献1、2、3)。《专利文献1》特开平07-316423号公报《专利文献2》特开平11-335553号公报《专利文献3》特开平08-30202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然而,这样以聚酰胺为基材,再在其中添加上弹性体成份的情况下,如图15所示,耐冲击性和耐热性二者是一种所谓的折衷(trade-off)关系,即一方的特性良好,另一方的特性却会下降。也就是说,若例如增加橡胶成份(m-EBR)的配合量来提高耐冲击性,即若使低温IZOD值增大(参考图15中的实折线),则耐热性下降,热变形量增大(参考图15中的虚折线)。在耐热性良好、热变形量小的情况下,耐冲击性下降。因此,实际情况是极难使二者同时两立。在添加弹性体成份、配合上填料的情况下,也是已配合上填料的聚酰胺树脂其耐热性优良,另一方面,尽管添加上弹性体成份的聚酰胺其耐冲击性优良,但耐热性和耐冲击却如上所述处于一种所谓的折衷关系中。故仅简单地将它们混合到一起的话,很难使耐热性和耐冲击性二者两立。也就是说,尚未实现真正的用使耐热性和耐冲击性两立的配合量将弹性体成份和填料配合起来的组成物。补充说明一下,如上所述,挡泥板、车盖等车体的外板部件,是在将它们组装到车体上的状态下,一般是在油漆工作线上用三聚氰氨涂料对整个车体进行油漆,之后,再在干燥炉内以大约140℃左右的烘焙温度加热、干燥。但是,作为树脂制车辆外板部件,由这一系列的油漆带来的涂料对外板部件表面的附着性(涂膜附着性)良好也是很重要的。该专利技术正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开发出来的。其基本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耐热性和耐冲击性这两个特性两立着提高的热塑性树脂组成物、热塑性树脂成形品以及车辆的外板部件,进一步提供涂膜附着性良好的热塑性树脂成形品和车辆的外板部件。本案专利技术者们,在为了达成上述目的而进行多次研究探讨的过程中,发现了在由聚酰胺(PA)树脂形成母体相后,再在其中以适当的配合量配合上酸改性弹性体成份作为所谓的橡胶成份,然后,再以适当的配合量配合上链烯烃系树脂成份及/或填料作为第三成份,便能使耐热性和耐冲击性这两种特性的很好地两立着提高。补充说明一下,在该说明书中,“(链烯烃系树脂成份)及/或(填料)”是“(链烯烃系树脂成份)及(填料)中的至少一个”的意恩,是简化后的说法。比较适合作所述酸改性弹性体成份的,例如有改性乙烯丁烯共聚物(m-EBR)、改性乙烯丙烯共聚物(m-EPR)等改性链烯烃系共聚物、改性苯乙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三嵌共聚物(m-SEBS)等改性苯乙烯系共聚物等。适合作第三成份的链烯烃系树脂成份,例如有聚丙烯(PP)树脂、聚乙烯(PE)树脂或者乙烯乙酸乙烯醇(EVA)树脂等改性或者未改性树脂,适合作填料的例如有碳酸钙等。发现了这样得到的树脂组成物形成的成形品中,在由聚酰胺树脂成份形成的母体相中,分散着以酸改性弹性体成份(橡胶成份)为壳相、以链烯烃系树脂成份及/或者填料为核相而形成的核-壳型粒子构造的分散相。换句话说,呈现以下组织形态,以聚酰胺树脂为“海”、以橡胶成份为“岛”、以链烯烃系树脂及/或填料为““岛内”的湖”即所谓的“海、岛、湖”型粒子构造即分散系。一般认为这样的组织形态对物性的提高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因此,认为为了使耐热性和耐冲击性良好地两立着提高,适当地设定聚酰胺树脂成份、酸改性弹性体、链烯烃系树脂成份及/或者填料的配合比例,实现核-壳型粒子构造的分散相分散在母体中而形成的组织形态是很重要的。于是,本案第一方面的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热塑性树脂组成物,含有质量百分比65~86.5%的聚酰胺树脂成份(A)、质量百分比13~25%的酸改性弹性体成份(B)、质量百分比小于等于10%的链烯烃系树脂成份(C)及/或质量百分比小于等于8%的填料成份(D)。以所述酸改性弹性体成份(B)为壳相、以所述链烯烃系树脂成份(C)及/或填料成份(D)为核相而形成的核-壳型粒子构造的分散相分散在由所述聚酰胺树脂成份(A)形成的母体相中,即形成该热塑性树脂组成物。根据该第一方面的专利技术,上述结构能够两立着提高耐热性和耐冲击性这两个特性。这里,之所以将所述成份(B)的含有量的下限值定在质量百分比13%,是因为若成份(B)的含有量小于该值,则耐冲击性会太低之故。之所以将其上限值定为质量百分比25%,是因为若成份(B)的含有量超过该值,热变形量就变得过大之故。之所以将上述成份(C)的含有量定在质量百分比10%(但是,在不加成份(D),仅配合成份(C)的情况下,不是0),是因为在成份(C)的含有量超过该值的区域,难以两立着提高耐热性和耐冲击性这两个特性之故。之所以将上述成份(D)的含有量的上限值定在质量百分比8%,是因为若成份(D)的含有量超过该值,则耐冲击性下降之故。能够用尼龙4、6、11、12、66、6T、9T、10或者MXD6、聚邻苯二酰胺等作所述聚酰胺树脂成份(A)。还能用多种聚酰胺树脂作所述聚酰胺树脂成份(A)。所述酸改性弹性体成份(B),最好是改性链烯烃系共聚物或者改性苯乙烯系共聚物,例如乙烯丁烯共聚物、乙烯丙烯共聚物、乙烯丙烯二烯共聚物、聚氧化乙烯共聚物、对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加氢后得到的苯乙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三嵌共聚物、苯乙烯异戊二烯共聚物的加氢橡胶、1,2-丁二烯和1,4-丁二烯共聚物的加氢橡胶等。可以单独地使用它们,也可以将它们多个组合起来使用。马来酸等酸改性物适合作这些弹性体。所述链烯烃系树脂成份(C),指的是聚乙烯、聚丙烯、聚丁烯、聚丁二烯、乙烯乙烯醇、乙烯乙酸乙烯醇等脂肪族烃的共聚物,含有该酸改性物。所述填料(D),可以使用云母、粘土、中性硅酸铝、漂白粘土、碳酸钙、碳酸锌、硅灰石、矾土、氧化镁、硅酸钙、铝酸钠、硅酸铝钠、硅酸镁、玻璃球、氧化锌、水滑石等各种天然矿物、合成物。在配合该填料成份(D)之际,最好是将该填料成份(D)预混练到酸改性弹性体成份(B)中。也就是说,最好是,在将填料成份(D)配合到聚酰胺树脂(A)或者混练到聚酰胺树脂(A)中之前,先将填料成份(D)混练到酸改性弹性体(B)中。此时,能够把将填料成份(D)混练到酸改性弹性体成份(B)中的工序和将混练到聚酰胺树脂成份(A)中的混练工序完全分离开,作为后者的前工序将填料成份(D)预混练到酸改性弹性体成份(B)中。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热塑性树脂组成物,其特征在于:含有:质量百分比65~86.5%的聚酰胺树脂成份(A)、质量百分比13~25%的酸改性弹性体成份(B)、质量百分比小于等于10%的链烯烃系树脂成份(C)及/或质量百分比小于等于8%的填料成份(D),以所述酸改性弹性体成份(B)为壳相、以所述链烯烃系树脂成份(C)及/或填料成份(D)为核相而形成的核-壳型粒子构造的分散相分散在由所述聚酰胺树脂成份(A)形成的母体相中,即形成该热塑性树脂组成物。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冈本和夫松田祐之中岛之典
申请(专利权)人:马自达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