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轴向磁通永磁调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174481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9-09 01: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揭示了一种新型轴向磁通永磁调速器。它包括从动轴和驱动轴;从动轴上连接永磁转子;驱动轴上连接第一盘式导体转子铁心和第二盘式导体转子铁心;第一盘式导体转子铁心和第二盘式导体转子铁心紧固在一起形成圆柱形腔室;永磁转子位于圆柱形腔室内;第一、第二盘式导体转子铁心内侧均贴有铜导体层;永磁转子导体层之间设有轴向气隙;永磁转子内置切向式永磁磁钢,外设可移动的导磁环;导磁环外接移动控制按钮;导磁环与永磁转子之间设有气隙;气隙有两个位置,两个位置分别是初始气隙和工作气隙,导磁环通过导磁环外接的移动控制按钮在两个位置间移动切换。本调速器通过控制导磁环在初始气隙和工作气隙之间变换,改变不同转矩的传递。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轴向磁通永磁调速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驱动调速装置,具体说涉及一种新型轴向磁通永磁调速器。
技术介绍
在大型采矿、石油化工、电力及冶金等行业中,由于节能环保的需要,永磁调速装置的应用越来越广发。永磁调速装置能适应各种恶劣环境,包括电网电压波动大、谐波严重、易燃易爆、潮湿、粉尘等场所,可在线调节负载的转速,以满足系统实际运行需要,实现调速节能,节能率10%~65%。现有的永磁调速器主要有筒形永磁调速器和盘式永磁调速器,筒形调速器靠调节筒形永磁转子与筒形导体转子在轴线方向的相对位置,以改变永磁转子和导体转子耦合的有效部分,进而调节转矩,这就需要的较大的轴向空间以利于永磁转子和导体转子之间进行相对轴向的移动;而盘式永磁调速器通过调节盘形永磁转子和导体转子之间的气隙来进行转矩的调节,进而实现对负载的调速。也需要较大的轴向空间已进行气隙的调节。这样在一些空间受限的地方难以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新型轴向磁通永磁调速器。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新型轴向磁通永磁调速器,包括从动轴和驱动轴;所述从动轴上连接永磁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轴上连接第一盘式导体转子铁心和第二盘式导体转子铁心;所述第一盘式导体转子铁心和第二盘式导体转子铁心由多个连杆连接紧固在一起形成圆柱形腔室;所述永磁转子位于所述圆柱形腔室内;所述第一盘式导体转子铁心内侧贴有第一铜导体层;所述第二盘式导体转子铁心内侧贴有第二铜导体层;所述永磁转子的左端面与所述第一铜导体层之间设有轴向气隙;所述永磁转子的右端面与所述第二铜导体层的之间也设有轴向气隙;所述永磁转子内置切向式永磁磁钢,外设可移动的导磁环;所述导磁环外接移动控制按钮;所述导磁环与所述永磁转子的外圆表面之间设有气隙;所述气隙有两个位置,所述导磁环通过外接的移动控制按钮在两个位置间移动切换;两个位置分别是初始气隙和工作气隙;初始气隙大于轴向气隙,所述轴向气隙大于工作气隙;工作气隙大于零。优选的,所述永磁磁钢充磁方向为周向充磁,N极和S极相邻分布,相邻的两个永磁磁极同极性表面相对。优选的,所述导磁环沿轴向分为n段,n为大于1的整数。优选的,所述导磁环由第一段导磁环和第二段导磁环组成。优选的,所述连杆为刚性连杆。本技术的有益效果:通过调整导磁环移动控制按钮,控制导磁环与永磁转子外圆之间的气隙在初始气隙δ1和工作气隙δ2之间进行变换,实现提供给盘形导体转子有效磁通的调整,进而改变不同转矩的传递。解决了传统永磁调速器轴向空间占用较大的问题。结构更加简单、紧凑,在保持同样的外型的尺寸下,能传递更高的扭矩,能实现可重复的、可调整的、可控制的输出扭矩和转速,实现调速节能的目的。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轴向磁通永磁调速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轴向磁通永磁调速器永磁转子截面图。图3为本技术轴向磁通永磁调速器导磁环位于初始气隙δ1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轴向磁通永磁调速器导磁环位于工作气隙δ2时的结构示意图。图中:从动轴1;第一盘式导体转子铁心2-1;第二盘式导体转子铁心2-2;第一铜导体层3-1;第二铜导体层3-2;连杆4;导磁环5;永磁转子6;永磁磁钢7;驱动轴8。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新型轴向磁通永磁调速器,包括从动轴1和驱动轴8;所述从动轴1上连接永磁转子6;所述驱动轴8上连接第一盘式导体转子铁心2-1和第二盘式导体转子铁心2-2;所述第一盘式导体转子铁心2-1和第二盘式导体转子铁心2-2由多个连杆4连接紧固在一起形成圆柱形腔室;所述永磁转子6位于所述圆柱形腔室内;所述第一盘式导体转子铁心2-1内侧贴有第一铜导体层3-1;所述第二盘式导体转子铁心2-2内侧贴有第二铜导体层3-2;所述永磁转子6的左端面与所述第一铜导体层3-1之间设有轴向气隙δ0;所述永磁转子6的右端面与所述第二铜导体层3-2的之间也设有轴向气隙δ0;所述永磁转子6内置切向式的永磁磁钢7,外设可移动的导磁环5;所述导磁环5外接移动控制按钮;所述导磁环5与所述永磁转子6的外圆表面之间设有气隙;所述气隙有两个位置,两个位置分别是初始气隙δ1和工作气隙δ2;所述导磁环5通过外接的移动控制按钮在两个位置间移动切换;初始气隙δ1远大于轴向气隙δ0,轴向气隙δ0大于工作气隙δ2;工作气隙δ2大于零。如图2所示,所述永磁磁钢7充磁方向为周向充磁,N极和S极相邻分布,相邻的两个永磁磁极同极性表面相对。为了实现更加平稳的调速,所述导磁环5沿轴向分为n段,n为大于1的整数。针对不同的转矩需求,调整闭合导磁环5的数量,进而实现不同速度的调节。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导磁环5由第一段导磁环5-1和第二段导磁环5-2组成,而每段导磁环又是由两个半圆柱环组成。所述连杆为刚性连杆,具有足够的刚性和韧性。图3所示,所述导磁环5位于初始位置时,所述第一段导磁环5-1、第二段导磁环5-2与所述永磁转子6外表面之间的初始气隙为δ1,此时,δ1>>δ。,根据“磁阻最小”原理,所述永磁磁钢7所产生的磁通绝大部分都通过两侧的轴向气隙δ0进入第一铜导体层3-1、第二铜导体层3-2、第一盘式导体转子铁心2-1以及第二盘式导体转子铁心2-2,形成闭合回路,当所述永磁转子6和第一铜导体层3-1、第二铜导体层3-2、第一盘式导体转子铁心2-1以及第二盘式导体转子铁心2-2之间有相对运动时,第一铜导体层3-1、第二铜导体层3-2、第一盘式导体转子铁心2-1以及第二盘式导体转子铁心2-2切割磁力线,在盘式导体转子上的第一铜导体层3-1、第二铜导体层3-2内产生涡电流,涡电流进而产生方向相反的电磁场,阻止两者之间的相对运动,进而实现两者之间扭矩的传递,两者之间穿过的磁场强度越大,传递的扭矩就越大,相对转动的越快。图4为所述导磁环位于工作气隙δ2时的结构示意图。当通过按钮操作所述永磁转子6外侧的第一段导体环5-1和第二段导磁环5-2由初始气隙δ1变为工作气隙δ2时,由于此时气隙很小,0<δ2<<δ0,此时所述永磁磁钢7产生的磁通绝大部分经由所述导磁环5闭合,具体为磁通由所述永磁磁钢7的N极出发,经所述转子铁心6、所述工作气隙δ2、所述导磁环5、所述工作气隙δ2、所述转子铁心6回到其S极形成闭合回路,使得穿过两侧的轴向气隙δ0的有效磁通减小,进而改变两者之间传递的扭矩,实现调速。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技术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技术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技术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技术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新型轴向磁通永磁调速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轴向磁通永磁调速器,包括从动轴(1)和驱动轴(8);所述从动轴(1)上连接永磁转子(6);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轴(8)上连接第一盘式导体转子铁心(2‑1)和第二盘式导体转子铁心(2‑2);所述第一盘式导体转子铁心(2‑1)和第二盘式导体转子铁心(2‑2)由多个连杆(4)连接紧固在一起形成圆柱形腔室;所述永磁转子(6)位于所述圆柱形腔室内;所述第一盘式导体转子铁心(2‑1)内侧贴有第一铜导体层(3‑1);所述第二盘式导体转子铁心(2‑2)内侧贴有第二铜导体层(3‑2);所述永磁转子(6)的左端面与所述第一铜导体层(3‑1)之间设有轴向气隙(δ0);所述永磁转子(6)的右端面与所述第二铜导体层(3‑2)的之间也设有轴向气隙(δ0);所述永磁转子(6)内置切向式永磁磁钢(7),外设可移动的导磁环(5);所述导磁环(5)外接移动控制按钮;所述导磁环(5)与所述永磁转子(6)的外圆表面之间设有气隙;所述气隙有两个位置,两个位置分别是初始气隙(δ1)和工作气隙(δ2);所述导磁环(5)在两个位置间移动;初始气隙(δ1)大于轴向气隙(δ0),所述轴向气隙(δ0)大于工作气隙(δ2),工作气隙(δ2)大于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轴向磁通永磁调速器,包括从动轴(1)和驱动轴(8);所述从动轴(1)上连接永磁转子(6);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轴(8)上连接第一盘式导体转子铁心(2-1)和第二盘式导体转子铁心(2-2);所述第一盘式导体转子铁心(2-1)和第二盘式导体转子铁心(2-2)由多个连杆(4)连接紧固在一起形成圆柱形腔室;所述永磁转子(6)位于所述圆柱形腔室内;所述第一盘式导体转子铁心(2-1)内侧贴有第一铜导体层(3-1);所述第二盘式导体转子铁心(2-2)内侧贴有第二铜导体层(3-2);所述永磁转子(6)的左端面与所述第一铜导体层(3-1)之间设有轴向气隙(δ0);所述永磁转子(6)的右端面与所述第二铜导体层(3-2)的之间也设有轴向气隙(δ0);所述永磁转子(6)内置切向式永磁磁钢(7),外设可移动的导磁环(5);所述导磁环(5)外接移动控制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娜兰宏伟
申请(专利权)人:兰州交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甘肃,6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