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客车驾驶舱的保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165010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9-08 20:1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客车驾驶舱的保护装置。该装置包括安装在驾驶舱侧围上的吸能机构,该装置还包括安装在驾驶舱座椅下方底骨架上的传动机构,所述的传动机构与座椅固接,传动机构用于将驾驶舱内的座椅推离驾驶舱侧围,所述的吸能机构与传动机构经传感器电信号连接。由于吸能机构的存在,可以缓冲外界的撞击,同时又由于传动机构的存在,当外界的撞击力过大时,可以将驾驶舱内的座椅移动,使驾驶员远离发生碰撞的客车侧围。

Protective device for passenger car cockpit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protective device for a passenger car cockpit. The apparatus includes a mounting in the cockpit on the side wall of the energy absorbing mechanism, the device also includes the installation of the cockpit seat below the bottom frame on th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transmission mechanism and the seat are fixedly connected with th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for the cockpit seat pushed away from the cockpit side, the energy absorbing mechanism with th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by sensor signal connection. Because of the energy absorbing mechanism, can buffer external impact, but also because th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exists, when the external impact force is too large, can be mobile seat cabin, the driver from the bus collision sid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客车驾驶舱的保护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客车保护装置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客车驾驶舱的保护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在客车行业被动安全的研究上大家习惯于将目光聚焦在正面碰撞上,对侧碰撞的研究却比较少。从司机的安全角度分析,在位置上司机与客车前方距离远比客车侧面大,所以发生碰撞时正面碰撞的缓冲空间远比侧面碰撞大;一般情况下司机的视线朝前,在正面碰撞发生的最后时刻总是能被司机察觉然后会有应急注备,但是对于突如其来的侧面碰撞司机发现的机率就小的多。而且一般情况下客车的驾驶区要比乘客区在高度上底很多,这种情况在低驾驶区客车上尤为明显,所以在同样发生侧碰撞时司机的情况要比乘客危险的多。然而司机的安全关系到整车乘客的安全,在车祸发生时很多紧急操作都需要司机来完成,所以做好侧碰撞时驾驶员的安全保护工作也至关重要。现有的中国专利数据库中公开了名称为客车司机侧碰撞保护结构的专利,该专利的申请号为:201410545378.X,申请日为2014.10.16,授权公告号为CN104386013B,授权公告日为2016.09.07,其结构包括:包括座椅固定总成和侧围骨架总成,所述座椅固定总成包括座椅横梁,座椅横梁两侧开设有腰形滑槽,腰形滑槽内穿有与之相配合的轴,所述轴的两端分别与客车车架刚性连接,所述座椅横梁的一端与侧围骨架总成刚性连接,座椅横梁的另一端卡合于固定在客车车架上的U型限位件内,所述座椅横梁上还设有用于安装座椅的固定结构,所述侧围骨架总成与客车窗立柱连接为一体结构。其不足之处在于:该装置中座椅固定总成和侧围骨架总成之间功能上没有联系,同时侧围骨架总成在外力作用下容易向驾驶座椅方向变形或断裂,对司机造成伤害,而且座椅固定总成是通过机械结构来实现的,时间久了,机械结构容易卡死,座椅固定总成的工作稳定性下降,座椅的移动难以保证。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即保护机构工作稳定性欠佳、保护能力较弱,提供一种工作稳定性极佳且保护性能优越的用于客车驾驶舱的保护装置。为了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的目的,本专利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客车驾驶舱的保护装置,包括安装在驾驶舱侧围上的吸能机构,该装置还包括安装在驾驶舱座椅下方底骨架上的传动机构,所述的传动机构与座椅固接,传动机构用于将驾驶舱内的座椅推离驾驶舱侧围,所述的吸能机构与传动机构经传感器电信号连接。本专利技术工作时,当客车驾驶舱的侧围受到外力作用时,侧围内的吸能机构进行吸收外力,从而减缓撞击力传递到驾驶座椅,传感器将碰撞时的电信号传递给传动机构,传动机构工作,将驾驶舱的座椅推离被撞的侧围,从而避免驾驶员受伤。为了吸收外界对客车侧围的撞击力,所述的吸能机构为安装在侧围内的已充气的第一气囊。当遭受外力巨大撞击时,第一气囊不能完全阻挡外界对客车侧围的撞击时,确保驾驶员的人身安全,所述的吸能机构还包括发生碰撞后产气的第二气囊,所述的第一气囊与第二气囊层状设置在侧围内,所述的第一气囊设置在外力碰撞接触的一侧,第二气囊位于驾驶员一侧。为了缓冲侧围的撞击,所述的第二气囊包括气体发生器以及与气体发生器接通的气袋,所述的气体发生器经电控单元电连接有用于感受外力的传感器。为了保证座椅在碰撞时远离客车侧围,所述的传动机构包括固接在底骨架上的丝杆,所述的丝杆上的螺母与座椅固接。为了保证座椅在碰撞时远离客车侧围,所述的传动机构包括固接在底骨架上的气缸以及沿气缸内活塞运动方向设置的滑槽,所述的气缸活塞与座椅固接,所述的座椅与滑槽内的滑块固接。为了节省空间的同时保证座椅在碰撞时远离客车侧围,所述的气缸为无杆气缸,所述无杆气缸的进气口经管件均与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接通。为了调节座椅在碰撞时远离客车侧围的速度,所述无杆气缸的出气口连接有用于调节气流大小的阀门。为了便于座椅在滑槽内移动,所述的座椅经轴承与滑槽滑动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由于吸能机构的存在,可以缓冲外界的撞击,同时又由于传动机构的存在,当外界的撞击力过大时,可以将驾驶舱内的座椅移动,使驾驶员远离发生碰撞的客车侧围。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滑槽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侧围,2吸能机构,201第一气囊,202第二气囊,3座椅,4传动机构,401滑槽,402无杆气缸,403活塞,404阀门,405轴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地说明:如图1和2所述,一种用于客车驾驶舱的保护装置,包括安装在驾驶舱侧围1上的吸能机构2,吸能机构2为安装在侧围1内的已充气的第一气囊201,当遭受外力巨大撞击时,第一气囊201不能完全阻挡外界对客车侧围1的撞击时,确保驾驶员的人身安全,吸能机构2还包括发生碰撞后产气的第二气囊202,第一气囊201与第二气囊202层状设置在侧围1内,第一气囊201设置在外力碰撞接触的一侧,第二气囊202位于驾驶员一侧,第二气囊202包括气体发生器以及与气体发生器接通的气袋,气体发生器经电控单元电连接有用于感受外力的传感器,该装置还包括安装在驾驶舱座椅3下方底骨架上的传动机构4,传动机构4包括固接在底骨架上的无杆气缸402以及沿无杆气缸402内活塞403运动方向设置的滑槽401,无杆气缸402的活塞403与座椅3固接,无杆气缸402的进气口经管件均与第一气囊201和第二气囊202接通,无杆气缸402的出气口连接有用于调节气流大小的阀门404,座椅3经轴承405与滑槽401滑动连接,传动机构4与座椅3固接,传动机构4用于将驾驶舱内的座椅3推离驾驶舱侧围1,吸能机构2与传动机构4经传感器电信号连接。工作时,当客车驾驶舱的侧围1受到外力作用时,侧围1内的第一气囊201吸收外力,从而减缓撞击力传递到驾驶座椅3,当外界的撞击力过大时,传感器感应到外力的碰撞,传感器将碰撞时的电信号传递给第二气囊202,第二气囊202中的气体发生器瞬间产气将第二气囊202中的气袋充气,同时产生的气体经管件输送到无杆气缸402,无杆气缸402的活塞403给座椅3推力,座椅3经轴承405顺着滑槽401远离被撞的侧围1,从而避免驾驶员受伤,当需要调节座椅3移动的速度时,改变无杆气缸402出气口上连接的阀门404。本专利技术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本专利技术公开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所公开的
技术实现思路
,不需要创造性的劳动就可以对其中的一些技术特征作出一些替换和变形,这些替换和变形均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用于客车驾驶舱的保护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客车驾驶舱的保护装置,包括安装在驾驶舱侧围上的吸能机构,其特征在于:该装置还包括安装在驾驶舱座椅下方底骨架上的传动机构,所述的传动机构与座椅固接,传动机构用于将驾驶舱内的座椅推离驾驶舱侧围,所述的吸能机构与传动机构经传感器电信号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客车驾驶舱的保护装置,包括安装在驾驶舱侧围上的吸能机构,其特征在于:该装置还包括安装在驾驶舱座椅下方底骨架上的传动机构,所述的传动机构与座椅固接,传动机构用于将驾驶舱内的座椅推离驾驶舱侧围,所述的吸能机构与传动机构经传感器电信号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客车驾驶舱的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吸能机构为安装在侧围内的已充气的第一气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客车驾驶舱的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吸能机构还包括发生碰撞后产气的第二气囊,所述的第一气囊与第二气囊层状设置在侧围内,所述的第一气囊设置在外力碰撞接触的一侧,第二气囊位于驾驶员一侧。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客车驾驶舱的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气囊包括气体发生器以及与气体发生器接通的气袋,所述的气体发生器经电控单元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有干顾风明王吉罗城姜国银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龙脉新能源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