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能够自动识别位置的智能机器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652431 阅读:1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17 05: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能够自动识别位置的智能机器人,包括壳体和位置发射装置,所述壳体的顶端设有无线收发装置,所述壳体的一侧分别设有显示器和红外线传感器,所述壳体的底端内壁上分别设有转动电机和控制装置,其中控制装置的输入端与红外线传感器连接,控制装置的输出端分别与显示器、无线收发装置和转动电机连接,无线收发装置与位置发射装置双向连接,所述壳体的底端还设有缓冲杆,壳体的下方设有缓冲板,所述缓冲板靠近壳体的一侧设有多个竖直设置的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顶端设有凹槽,凹槽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弹簧柱。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计合理,方便机器人自动接收识别被服务主体的位置,同时有效提高行走的稳定度和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能够自动识别位置的智能机器人
本技术涉及智能机器人
,尤其涉及一种能够自动识别位置的智能机器人。
技术介绍
机器人是自动执行工作的机器装置。它既可以接受人类指挥,又可以运行预先编排的程序,也可以根据以人工智能技术制定的原则纲领行动。它的任务是协助或取代人类工作的工作,例如生产业、建筑业,或是危险的工作,因此智能化机器人在信息发达的现代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喜爱和追捧,在未来拥有很好的前景。到目前为止,在世界范围内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智能机器人定义,大多数专家认为智能机器人至少要具备以下三个要素:一是感觉要素,用来认识周围环境状态;二是运动要素,对外界做出反应性动作;三是思考要素,根据感觉要素所得到的信息,思考出采用什么样的动作。市场上很多机器人虽然外形好看,但是结构复杂,不便于检测和维修,通常智能化程度低,在碰到障碍物的时候无法智能调控速度,另外无法自动识别被服务主体的位置,影响该机器人的工作效率和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能够自动识别位置的智能机器人。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能够自动识别位置的智能机器人,包括壳体和位置发射装置,所述壳体为空腔结构,所述壳体的顶端设有无线收发装置,所述壳体的一侧分别设有显示器和红外线传感器,且显示器位于红外线传感器的上方,所述壳体的底端内壁上分别设有转动电机和控制装置,其中控制装置的输入端与红外线传感器连接,控制装置的输出端分别与显示器、无线收发装置和转动电机连接,无线收发装置与位置发射装置双向连接,所述壳体的底端还设有多个竖直设置的缓冲杆,壳体的下方设有水平设置的缓冲板,所述缓冲板靠近壳体的一侧设有多个竖直设置的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顶端设有凹槽,凹槽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弹簧柱,且弹簧柱与缓冲杆固定连接,所述缓冲板远离壳体的两侧均连接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两侧的内壁之间转动连接有转轴,所述支撑架内通过转轴固定连接有滚轮,所述转轴与转动电机的输出轴之间连接有传送装置。优选的,所述缓冲杆的一端延伸至凹槽内,且缓冲杆与凹槽的内壁滑动连接。优选的,所述壳体内还设有电源装置,所述电源装置分别与显示器、红外线传感器、无线收发装置、转动电机和控制装置连接,其中控制装置为80C51式通用型单片机。优选的,所述传送装置为皮带传送或齿轮传送。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红外线传感器实时感应周边运行线路的情况,方便在碰到障碍物时及时的停止行走,提高了运行质量和效率;通过无线收发装置实时接收被服务主体的位置,方便该机器人自动识别,智能化程度高,同时提高了该机器人的反应灵敏度;通过在机器人底部增设缓冲杆和缓冲板,方便该机器人在弹性的作用下降低振动力,有效提高行走的稳定度和使用寿命。本技术设计合理,方便机器人自动接收识别被服务主体的位置,同时有效提高行走的稳定度和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能够自动识别位置的智能机器人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能够自动识别位置的智能机器人的原理示意图。图中:1壳体、2显示器、3红外线传感器、4缓冲杆、5缓冲板、6无线收发装置、7转动电机、8传送装置、9弹簧柱、10支撑杆、11支撑架、12滚轮、13转轴。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参照图1-2,一种能够自动识别位置的智能机器人,包括壳体1和位置发射装置,壳体1为空腔结构,壳体1的顶端设有无线收发装置6,壳体1的一侧分别设有显示器2和红外线传感器3,且显示器2位于红外线传感器3的上方,壳体1的底端内壁上分别设有转动电机7和控制装置,其中控制装置的输入端与红外线传感器3连接,控制装置的输出端分别与显示器2、无线收发装置6和转动电机7连接,无线收发装置6与位置发射装置双向连接,壳体1的底端还设有多个竖直设置的缓冲杆4,壳体1的下方设有水平设置的缓冲板5,缓冲板5靠近壳体1的一侧设有多个竖直设置的支撑杆10,支撑杆10的顶端设有凹槽,凹槽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弹簧柱9,且弹簧柱9与缓冲杆4固定连接,缓冲板5远离壳体1的两侧均连接有支撑架11,支撑架11两侧的内壁之间转动连接有转轴13,支撑架11内通过转轴13固定连接有滚轮12,转轴13与转动电机7的输出轴之间连接有传送装置8。缓冲杆4的一端延伸至凹槽内,且缓冲杆4与凹槽的内壁滑动连接,壳体1内还设有电源装置,电源装置分别与显示器2、红外线传感器3、无线收发装置6、转动电机7和控制装置连接,其中控制装置为80C51式通用型单片机,传送装置8为皮带传送或齿轮传送。工作原理:工作时,该机器人内的控制装置控制无线收发装置6实时接收位置发射装置发射被服务主体的位置,方便该机器人自动识别,并通过转动电机7驱动传送装置8带动滚轮12滚动,运行到被服务主体的位置;在行走过程中,通过在机器人底部增设缓冲杆4和缓冲板5,方便该机器人在弹性的作用下降低振动力,有效提高行走的稳定度和使用寿命;当红外线传感器3感应到前侧有障碍物阻挡时,红外线传感器3将信号传递给控制装置,控制装置控制转动电机7停止输出,传送装置8带动滚轮12停止滚动,使该机器人停止行走;当红外线传感器3感应到前侧的障碍物移开时,控制装置控制转动电机7继续驱动滚轮12滚动,继续工作,直至行走到被服务主体的位置。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技术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能够自动识别位置的智能机器人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能够自动识别位置的智能机器人,包括壳体(1)和位置发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为空腔结构,所述壳体(1)的顶端设有无线收发装置(6),所述壳体(1)的一侧分别设有显示器(2)和红外线传感器(3),且显示器(2)位于红外线传感器(3)的上方,所述壳体(1)的底端内壁上分别设有转动电机(7)和控制装置,其中控制装置的输入端与红外线传感器(3)连接,控制装置的输出端分别与显示器(2)、无线收发装置(6)和转动电机(7)连接,无线收发装置(6)与位置发射装置双向连接,所述壳体(1)的底端还设有多个竖直设置的缓冲杆(4),壳体(1)的下方设有水平设置的缓冲板(5),所述缓冲板(5)靠近壳体(1)的一侧设有多个竖直设置的支撑杆(10),所述支撑杆(10)的顶端设有凹槽,凹槽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弹簧柱(9),且弹簧柱(9)与缓冲杆(4)固定连接,所述缓冲板(5)远离壳体(1)的两侧均连接有支撑架(11),所述支撑架(11)两侧的内壁之间转动连接有转轴(13),所述支撑架(11)内通过转轴(13)固定连接有滚轮(12),所述转轴(13)与转动电机(7)的输出轴之间连接有传送装置(8)。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能够自动识别位置的智能机器人,包括壳体(1)和位置发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为空腔结构,所述壳体(1)的顶端设有无线收发装置(6),所述壳体(1)的一侧分别设有显示器(2)和红外线传感器(3),且显示器(2)位于红外线传感器(3)的上方,所述壳体(1)的底端内壁上分别设有转动电机(7)和控制装置,其中控制装置的输入端与红外线传感器(3)连接,控制装置的输出端分别与显示器(2)、无线收发装置(6)和转动电机(7)连接,无线收发装置(6)与位置发射装置双向连接,所述壳体(1)的底端还设有多个竖直设置的缓冲杆(4),壳体(1)的下方设有水平设置的缓冲板(5),所述缓冲板(5)靠近壳体(1)的一侧设有多个竖直设置的支撑杆(10),所述支撑杆(10)的顶端设有凹槽,凹槽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弹簧柱(9),且弹簧柱(9)与缓冲杆(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虞焰兴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声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