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传递装置的冷却构造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633213 阅读: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14 17:01
提供一种通过在驱动桥箱体内的合适的部位配置油路来促进动力传递装置的油的冷却的冷却构造。动力传递装置的冷却构造具备:油泵(8),将从油盘(15)汲起的油(9)排出;油冷却器(18),对油(9)进行冷却;第一油路(19),使从油泵(8)排出的油(9)朝向油冷却器(18)流动;以及第二油路(20),使由油冷却器(18)冷却后的油(9)朝向发热源(2、3)流动,其中,动力传递装置具有收容室,收容室具有收容有发热源的高温室(16)和未收容发热源(2、3)的低温室(17),第二油路(20)经过低温室(17)的内部而配置,且具有在高温室(16)朝向发热源(2、3)开口的开口部(20c、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动力传递装置的冷却构造
本专利技术涉及变速器、驱动桥或差速器等动力传递装置,尤其涉及通过收容于其内部的油来进行冷却的构造。
技术介绍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以冷却第一电动发电机及第二电动发电机等被润滑构件为目的的混合动力车辆中的油供给装置。根据该油供给装置,在设置于变速器箱体内的油路,使通过末端传动齿轮等旋转构件带起的油流入积油通路部,能够向被润滑构件供给油。而且,根据该结构,通过设置在变速器箱体内的引导部,能够使因输出齿轮与副轴齿轮啮合而被带起的油向积油通路部流入,从而供给油。因此,除了被上述的末端传动齿轮带起的油之外,通过输出齿轮与副轴齿轮的啮合也能够向被润滑构件供给油。由此,即使在例如齿轮的转速低而由末端传动齿轮带起的油少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输出齿轮与副轴齿轮的啮合带起的油来补充油量,能够消除向被润滑构件供给的油的不足。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03458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构造中,能够通过末端传动齿轮、输出齿轮和副轴齿轮将油向被润滑构件供给,从而进行其润滑、冷却。然而,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结构中,由于使润滑油在变速器箱体的内部循环,因此即使在油盘处产生向外部的散热,油的温度也会逐渐升高,冷却性能有可能不充分。尤其是,在混合动力驱动装置中,除了由齿轮、旋转轴等的旋转引起的摩擦热之外,还会产生马达或电动发电机中的焦耳热,因此,凭借上述的所谓的带起润滑无法进行充分的冷却。因此,可考虑使用油冷却器。这种情况下,为了将由油冷却器冷却后的油有效地用于冷却,希望在油路的构造上想些办法。然而,以往,也考虑了冷却效率、制造成本或组装成本的构造是未知的,需要开发新的技术。本专利技术着眼于上述的技术课题而完成,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地利用由油冷却器降低了温度的油来提高冷却效率,并且实现整体的制造成本的减少化的冷却构造。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动力传递装置的冷却构造,具备:油泵,将从积油部汲起的油排出;油冷却器,对从所述油泵供给的油进行冷却;第一油路,使从所述油泵排出的油朝向所述油冷却器流动;以及第二油路,使由所述油冷却器冷却后的油朝向发热源流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传递装置具有收容室,所述收容室具有收容有所述发热源的高温室和未收容所述发热源的低温室,所述第二油路经过所述低温室的内部而配置,且具有在所述高温室朝向所述发热源开口的开口部。另外,本专利技术可以是,所述第一油路的至少一部分以经过所述高温室的内部的方式设置。另外,本专利技术可以是,所述第一油路和所述第二油路分别由管构成,在所述高温室和所述低温室中的至少任一方设有积存部,该积存部使在所述收容室内带起的油流入该积存部而积存,将构成所述第一油路的管固定于所述高温室内的固定构件配置在将所述动力传递装置搭载于车辆时的所述高温室的积存部的铅垂方向上侧,或者将构成所述第二油路的管固定于所述低温室内的固定构件配置在将所述动力传递装置搭载于车辆时的所述低温室的积存部的铅垂方向上侧。另外,本专利技术可以是,所述高温室或所述低温室内的所述固定构件具备朝向所述固定构件的下侧的所述积存部而凸出的油引导部。专利技术效果在本专利技术中,从油泵向油冷却器的第一油路和从油冷却器向电动发电机的第二油路设置在驱动桥箱体内,而且这些油路考虑发热源(例如电动发电机)而配置在合适的位置。即,从油泵向油冷却器的第一油路以经过收容有发热源的高温室的内部的方式配管。另一方面,从油冷却器向电动发电机的第二油路以经过未收容发热源的低温室的内部的方式配管。因此,能够避免或抑制由油冷却器冷却后的油在向作为冷却对象物的发热源供给之前被加热而温度升高,能够利用低温的油对发热源进行冷却。而且,由油泵汲起而向油冷却器输送的油在经过第二油路期间对高温室进行冷却,利用油冷却器将该热向外部放出。即,第二油路不仅将油向油冷却器输送,而且在此过程中从高温室夺走热而对发热源进行冷却,在这一点上能够有效地利用油来提高冷却效率。另外,设置在驱动桥箱体内的第一油路及第二油路分别由管构成,因此附着于其外表面的油顺着所述管流动。即,由管构成的第一油路或第二油路作为导管发挥功能,能够将油向合适的部位引导。即,能够可靠地向润滑部位及冷却部位供给油,因此能够促进油的冷却。而且,通过使上述的油路由管构成,能够随之增大油路的形状、路径的自由度,因此能够更有效地使油进行润滑。此外,通过使该油路在外壳的内部配管,对于来自油路的漏油的应对随之变得容易。即,能够增大密封性的自由度,换言之,能够减少成本。此外,这些油路在外壳与积存部(例如捕集罐)之间配管,因此能够避免与齿轮等其他部件之间的干涉,而且能够避免外壳因油路而大型化。另外,将该由管构成的油路固定于驱动桥箱体内的固定构件设置在将动力传递装置搭载于车辆时的积存部的铅垂方向上侧,且以向积存部进行引导的方式设置。因此,例如在由差速器带起的油附着于管的情况下,油通过其表面张力而附着于管,并且顺着管及其固定构件而被导向积存部。其结果是,能够有效地将油积存于积存部,因此能够实现润滑部位的冷却的促进。另外,伴随于此,能够使油在外壳内循环,因此能够实现积存部的小型化,能够使油量减少。而且,与使油路的配管为外部配管的情况相比,能够大幅地降低成本。其结果是,能够减少装置整体的部件个数,进而能够实现动力传递装置的轻量化及简化。附图说明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在本专利技术的冷却构造中能够作为对象的动力传动系的一例的图。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冷却构造的油路的流动的图。图3是沿图2的III-III线的剖视图。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冷却构造的第一油路或第二油路的固定构件的图。图5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冷却构造的第一油路的配管的连结部的剖视图。标号说明2…第一电动发电机(MG1),3…第二电动发电机(MG2),8…油泵,9…油(润滑油),10…壳体,11…积存部(捕集罐),12…驱动桥箱体(外壳),14…后罩,15…积油部(油盘),16…高温室,17…低温室,18…油冷却器,19…第一油路(管),20、20a、20b…第二油路(管),20c、20d…开口部,23…带起润滑机构,29…固定构件,30…油引导部,31…连结部。具体实施方式接下来,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以下的实施方式只不过示出将专利技术具体化的例子,不对本专利技术进行限定。首先,说明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中作为对象的动力传递装置的冷却构造的一例。图1是表示混合动力车辆Ve的动力传动系的一例的骨架图。该车辆Ve是所谓的双马达型的混合动力车,具备汽油发动机或柴油发动机等作为内燃机的发动机(Eng)1和两个电动发电机2、3作为驱动力源,构成为能够将发动机1输出的动力向第一电动发电机(MG1)2和驱动轴4分配,并且将第二电动发电机(MG2)3输出的动力直接向驱动轴4传递。第一电动发电机2及第二电动发电机3都是兼具通过接受驱动电力的供给而输出转矩的作为马达的功能和通过接受转矩的提供而产生发电电力的作为发电机的功能的双方的电动机。作为这些第一电动发电机2及第二电动发电机3,例如使用永磁体式同步马达(PM)或感应马达(IM)等交流马达。设有用于将发动机1输出的动力向第一电动发电机2和驱动轴4分配的动力分配机构5。该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动力传递装置的冷却构造

【技术保护点】
一种动力传递装置的冷却构造,具备:油泵,将从积油部汲起的油排出;油冷却器,对从所述油泵供给的油进行冷却;第一油路,使从所述油泵排出的油朝向所述油冷却器流动;以及第二油路,使由所述油冷却器冷却后的油朝向发热源流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传递装置具有收容室,所述收容室具有收容有所述发热源的高温室和未收容所述发热源的低温室,所述第二油路经过所述低温室的内部而配置,且具有在所述高温室朝向所述发热源开口的开口部。

【技术特征摘要】
2015.10.02 JP 2015-1966821.一种动力传递装置的冷却构造,具备:油泵,将从积油部汲起的油排出;油冷却器,对从所述油泵供给的油进行冷却;第一油路,使从所述油泵排出的油朝向所述油冷却器流动;以及第二油路,使由所述油冷却器冷却后的油朝向发热源流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传递装置具有收容室,所述收容室具有收容有所述发热源的高温室和未收容所述发热源的低温室,所述第二油路经过所述低温室的内部而配置,且具有在所述高温室朝向所述发热源开口的开口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的冷却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油路的至少一部分以经过所述高温室的内部的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大野智仁桥本洋人木村浩章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