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稀土浸出液的回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5425553 阅读:3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5-25 14:4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稀土浸出液的回收系统,包括:至少一个潜层水汇集装置,靠近稀土矿山山脚设置,其深度至少至所述稀土矿山的潜水层底或基岩;集液沟,与所述潜层水汇集装置连通,并环绕所述稀土矿山山体。通过上述回收系统能最大程度地收集外渗的稀土浸出液,并将其快速汇集至潜层水汇集装置内,避免了稀土浸出液的外渗损失,提高了稀土浸出液的回收率;同时,依据潜水层去布置潜层水汇集装置,布置目标明确简单,回收稀土浸出液的同时,降低了稀土浸出液的回收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稀土浸出液的回收系统
本专利技术属于稀土矿开采
,具体涉及一种稀土浸出液的回收系统。
技术介绍
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是含稀土的原岩经风化形成的其表面吸附有稀土离子的高岭土、蒙脱石等粘土矿物,其中的原岩大多为含稀土的花岗岩和火山岩。一般情况下,含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的矿山山体的切割深度较小,潜水位较高,对其进行开采的工艺主要为堆浸工艺和原地浸矿工艺。其中,堆浸工艺是利用地形筑堆,集中收液和集中处理回收稀土,其需要预先将稀土矿开采出来,开采的过程中需要搬矿,破坏了生态环境;原地浸矿工艺则不会产生上述缺陷,其只需将浸矿剂从注液孔注入矿体中,浸矿剂可渗入到风化矿层、半风化矿层,直至基岩处,选择性地浸出有用组分,然后通过收集稀土浸出液,再送至加工厂进行稀土提取加工即可。但是,采用原地浸矿工艺进行浸矿的过程中,稀土浸出液的渗出点多且较为分散,各渗出点的流量较小,因此稀土浸出液的收集难度较大。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两种方式回收稀土浸出液,一种方式是向稀土矿山矿体内打导流孔,通过导流孔将矿体内部稀土浸出液引流至外界;另一种方式是向稀土矿山矿体打集液巷道,并在集液巷道的两侧内壁打导流孔,通过导流孔引流稀土浸出液进入集液巷道中,再通过集液巷道将稀土浸出液引流至外界。上述两种方式能将矿体中的稀土浸出液汇集,减少了稀土浸出液向矿体外界的渗出点,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稀土浸出液的回收率。如中国专利文献CN104711420A公开了一种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原地浸出收液方法,通过环绕矿体打一圈收液导流孔,并在山谷环绕矿体筑一条与收液导流孔连通的集液沟,最终减少了稀土浸出液的外渗出点,回收了稀土浸出液。但是,矿体内部具有潜水层,通过注液孔注入矿体内部的稀土浸取剂与潜水层中的潜水流动趋势一致,而上述技术环绕矿体打一圈收液导流孔,通过收液导流孔收集稀土浸出液,这样可以截留部分稀土浸出液,但是仍会有部分稀土浸出液随潜水从稀土矿山中外渗,导致稀土浸出液的回收效率降低,外渗的稀土浸出液因渗出点多且分散,难以收集,这样浪费了稀土资源、污染了水体。同时只是盲目地在稀土矿山上打这些导流孔,一方面会存在收集效率低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施工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为此,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是原地浸矿工艺中的稀土浸出液不能有效回收,且回收成本高的缺陷,进而提高了一种能有效回收稀土浸出液、且回收成本低的稀土浸出液的回收系统。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稀土浸出液的回收系统,包括:至少一个潜层水汇集装置,靠近稀土矿山山脚设置,其深度至少至所述稀土矿山的潜水层底或基岩;集液沟,与所述潜层水汇集装置连通,并环绕所述稀土矿山山体。优选地,还包括能使所述潜层水汇集装置内产生负压的负压产生装置,以使稀土浸出液快速进入所述潜层水汇集装置内。进一步地,所述集液沟的沟宽为0.3m-0.5m,沟深为0.2m-0.4m;所述潜层水汇集装置与所述稀土矿山山脚间的距离为1-5m。优选地,还包括收液巷道,延伸至所述稀土矿山内以收集所述稀土浸出液,所述收液巷道的延伸方向与潜水的流动方向相交。优选地,所述收液巷道的延伸方向与潜水的流动方向垂直。优选地,所述收液巷道设置于所述稀土矿山的半风化层底部,且朝向所述稀土矿山的山脚倾斜;所述收液巷道的两侧壁均设有上、下两排成W折线型分布的导流孔。优选地,所述收液巷道与水平面的锐夹角为3-5°;上、下两排所述导流孔的排距为0.2m,所述导流孔间的孔距为0.2m,所述导流孔的孔倾角为5-7°。优选地,所述导流孔孔深为所述收液巷道两侧壁间宽度的2/5-3/5。优选地,所述潜层水汇集装置和集液沟的底部和外侧均设置有防渗层。进一步地,所述负压产生装置为水泵;所述潜层水汇集装置为回收池或回收井。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存在如下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稀土浸出液的回收系统,包括至少一个潜层水汇集装置,靠近稀土矿山山脚设置,其深度至少至稀土矿山的潜水层底或基岩,以使稀土浸出液随潜水进入其中;集液沟,与潜层水汇集装置连通,并环绕稀土矿山山体。根据潜水的流动方向设置潜层水汇集装置,以及设置集液沟,能最大程度地收集外渗的稀土浸出液,并将其快速汇集至潜层水汇集装置内,避免了稀土浸出液的外渗损失,提高了稀土浸出液的回收率;同时,依据潜水层去布置潜层水汇集装置,布置目标明确简单,回收稀土浸出液的同时,降低了稀土浸出液的回收成本。(2)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稀土浸出液的回收系统,收液巷道延伸至稀土矿山内以收集稀土浸出液,收液巷道的延伸方向与潜水的流动方向相交;再者收液巷道设置于稀土矿山的半风化层底部,且朝向稀土矿山的山脚倾斜;上述设置能有效收集稀土浸出液,避免因不能快速且有效地收集稀土浸出液而导致的外渗损失,提高了稀土浸出液的回收率;(3)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稀土浸出液的回收系统,在收液巷道的两侧壁均设有上、下两排成W折线型分布的导流孔,导流孔朝向收液巷道。通过上述设置能确保稀土浸出液快速被导流孔以及收液巷道截留并收集,降低其在稀土矿山上的外渗点,提高了稀土浸出液的回收率。(4)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稀土浸出液的回收系统,利用潜水层和漏斗的渗流原理,系统简单且易施工,能有效提高稀土浸出液回收率、减少环境污染,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中稀土浸出液的回收系统的剖视工程布置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水文地质图中潜层水汇集点的布置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稀土浸出液的回收系统的俯视工程布置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中稀土浸出液的回收系统的导流孔的布置图。附图标记:1-腐殖层;2-风化层;3-半风化层;4-基岩;5-注液孔;6-收液巷道;7-潜层水汇集点;8-潜层水汇集装置;9-等高线;10-集液沟;11-潜水位线;12-导流孔。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好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描述。本专利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实施,而不应该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使得本公开将是彻底和完整的,并且将把本专利技术的构思充分传达给本领域技术人员,本专利技术将仅由权利要求来限定。实施例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稀土浸出液的回收系统,如图1、2和3所示,包括至少一个潜层水汇集装置8,靠近稀土矿山山脚设置,其深度至少至稀土矿山的潜水层底或基岩;集液沟10,与潜层水汇集装置8连通,并环绕稀土矿山山体,在本实施例中,潜层水汇集装置8为回收池或回收井上述回收系统中,根据潜水的流动方向设置潜层水汇集装置8,以及设置集液沟10,能最大程度地收集外渗的稀土浸出液,并将其快速汇集至潜层水汇集装置8内,避免了稀土浸出液的外渗损失,提高了稀土浸出液的回收率;同时,依据潜水层去布置潜层水汇集装置8,布置目标明确简单,回收稀土浸出液的同时,降低了稀土浸出液的回收成本。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潜层水汇集装置8布置在潜层水汇集点7处,潜层水汇集点7以及潜水层确定可依据水文地质图来确定,如图2和3所示,在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稀土浸出液的回收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稀土浸出液的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潜层水汇集装置(8),靠近稀土矿山山脚设置,其深度至少至所述稀土矿山的潜水层底或基岩;集液沟(10),与所述潜层水汇集装置(8)连通,并环绕所述稀土矿山山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稀土浸出液的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潜层水汇集装置(8),靠近稀土矿山山脚设置,其深度至少至所述稀土矿山的潜水层底或基岩;集液沟(10),与所述潜层水汇集装置(8)连通,并环绕所述稀土矿山山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能使所述潜层水汇集装置(8)内产生负压的负压产生装置,以使稀土浸出液快速进入所述潜层水汇集装置(8)内。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液沟(10)的沟宽为0.3m-0.5m,沟深为0.2m-0.4m;所述潜层水汇集装置(8)与所述稀土矿山山脚间的距离为1-5m。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收液巷道(6),延伸至所述稀土矿山内以收集所述稀土浸出液,所述收液巷道(6)的延伸方向与潜水的流动方向相交。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收液巷道(6)的延伸方向与潜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邹志强黄万抚李新冬李敏黄小林钟祥熙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