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乳糖基化人血清白蛋白融合干扰素的制备及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37582 阅读:2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半乳糖基化人血清白蛋白融合干扰素的制备及应用,属于靶向生物药物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以人血清白蛋白融合干扰素为半乳糖基化前体,可为半乳糖基化提供足够多的位点,从而更有效地制备所需不同糖密度(7-35)的半乳糖基化人血清白蛋白融合干扰素。该化合物与人血清白蛋白融合干扰素相比,具有明显的肝靶向性和相同的药理活性,有望开发用于制备新型的病毒性肝炎肝靶向治疗药物,显著提高IFN在肝脏中的药物浓度,延长其生物半衰期,有效降低临床IFN的用量,减轻患者反复注射的痛苦,减少副反应的发生,大幅度降低患者的治疗费用,提高我国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水平,促进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巨大的经济效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半乳糖基化修饰的融合干扰素,属于靶向生物药物

技术介绍
我国是个人口大国,同时也是一个肝病大国,各类肝脏疾病病人很多。我国HBV携带率高达10% 13%,其中约有50。/。转为慢性乙肝病人,在这些慢性 乙肝病人中,又有约25% 40%病人最终将死于肝硬化或合并肝癌;HCV感 染率为3.2%,约为4200万人,HCV感染的慢性化率极高,可达50% 85%, 经过20年的感染,大约10% 30%可发展为肝硬化,其中又约有3% 10%可 演变为肝细胞癌。目前,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尚无特效药,主要采用a—干扰素(Interferon a, IFN-ci)、核苷类抗病毒药和各类中成药(主要是免疫增强剂)等。IFN-ci是哺 乳动物细胞诱导物诱导下产生的一种特异糖蛋白,它能够抑制病毒在细胞内的 增殖,加强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和对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在临床上已广泛用于 病毒性肝炎和肿瘤等的治疗(Hofnagle JH. Digestion 1998;59:563-578)。但普通 IFN由于其在体内极易被蛋白水解酶降解,生物半衰期较短,患者需多次重复给 药(一般每次肌肉注射IFN300 500万单位,隔日1次,连续应用6 12个月), 这不仅增加了患者因多次注射带来的痛苦,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也较易导 致副反应的发生,不利于治疗,限制了其临床的应用。为了克服普通IFN的上述缺点,国内外学者采用缓释剂型、化学修饰手段 (如用PEG等)和基因工程融合表达等手段对普通IFN进行修饰,以延长其生物 半衰期,增长其药效时间,减少注射的次数。目前较为成功的长效IFN有(I) 罗氏和先灵葆雅制药公司生产的聚乙二醇化干扰素(PEG-IFNa),如pegaSyS (聚乙二醇化干扰素-2a)和PEG-Intron (聚乙二醇化干扰素-2b) (McHutchison JG Fried MW. ClinLiver Dis, 2003, 7:149-161; Mager DE, Neuteboom B, Jusko WJ. Pharm Res 2005;22:58-61)。 PEG画IFN a不仅具有较强的抗病毒活性,还具有较 长的生物半衰期,只需一周皮下注射180ugPEG-IFN a—次,大大方便了医患 双方。(2)美国HGS (Human Genome Science)公司率先研制的融合IFN(多为 HSA-IFN),它是采用基因重组技术,将人血清白蛋白(HSA)基因与人IFN基 因进行融合,并与表达载体连接后引入酵母菌,经酵母发酵生产GHSA-IFN(又 名Albuferon)。 Albuferon临床前药代动力学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其半衰期为142小时,推荐每2—4周给药一次;I期和II期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均表明,Albuferon每二周注射一次后,血清Albuferon的浓度持续高于普通IFN和PEG -IFN,在第二次注射后的4周时仍能在测定出血清中Albuferon,其平均半衰期 为148小时;而Pegasys的平均半衰期为80小时(50-140小时),Peg-Intron为 40小时(22-60小时),普通IFN仅为4 6小时(Osbom B, Olsen H, Nardelli B, et al. J Pharmacol Exp Ther 2002;303: 540-548; Balan V, Nelson DR, Sulkowski MS, et al. Antivir Ther. 2006;11:35-45; Bain Kaita KD, Yoshida EM, et al. J Hepatol 2006;44:671-678; HGS Website: http:〃www.hgsi.com/products/albuferon.html)。国 内也已有多家单位成功研制了 GHSA-IFN,并申请了专利(金坚,等.中国专利 CN200610038790.8和CN200610038791.2)。但是普通IFN和长效IFN在肝脏中的最大分布均还不到给药剂量的10%, 肝耙向性均不高,临床上为达到治疗病毒性肝炎的效果常常需要加大给剂量, 这不仅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也较易导致副反应的发生,致使疗效也不够理 想,因此有必要增加IFN的肝靶向性,提高IFN在肝脏中的浓度。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Asialoglycoprotein receptor, ASGP國R)只存在于哺 乳动物肝细胞表面,且数量众多,它能特异性地识别和结合末端为半乳糖或N-乙酰半乳糖胺残基的糖蛋白(Wu J, Nantz MH, Zem MA. Front Biosci 2002; 7:717-725)。将蛋白质或药物用半乳糖修饰后,就可有效增加该蛋白质或药物在 肝脏中的浓度。糖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在糖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中会产生所谓的"多价效应 (MultivalentEffect)"或"簇集效应(ClusterEffect)"。 ASGP受体与其配基结合中 也存在这样的"簇集效应",配基的半乳糖基化程度越高,其与ASGP受体的亲 和力越强,越能有效地靶向肝脏(Bezouska K. Design. Reviews in Molecular Biotechnology 2002;90:269-290)。1997年Fiume等用半乳糖化多聚赖氨酸(NGpL)-阿糖腺苷交联物治疗 慢性乙肝,疗效显著;2001年Biessen与Bijsterbosch等将阿地弗韦(Adefovir, 9-(2-phosphonylmethyl) adenine, PMEA)与半乳糖化的高密度脂蛋白(LacNeo HDL)结合,可将PMEA在肝脏中的药物浓度提高至总给药量的70%左右 (Fiume L, Di Stefano Q Busi C, et al. J Hepatol 1997;26:253-259; Bijsterbosch MK, Ying CX, de Vrueh RLA, et al. Mol Pharmacol 2001; 60:521-527; Biessen EAJ, A.R.P.M. Valentijin, de Vrueh RLA, et al. FASEB J 2000;14:1784-1792.)。为增加IFN的耙向性,1994年华西医科大学药学院钟裕国等公开了其国家 专利技术专利(CN1087093A)"肝靶向性的半乳糖干扰素偶联偶联物",2000年他们 又公开了另一项国家专利技术专禾U(CN99117484.4)"肝靶向性高糖密度半乳糖基干扰 素偶联物",这二项专利均是以普通IFN为半乳糖基化前体,但由于普通IFN所含赖氨酸残基仅为io个左右,可用于糖基化的赖氨酸残基数就更少了,因此导 致半乳糖基化修饰时,半乳糖基化程度还不够高,还不能有效地将IFN靶向肝 脏。HSA分子所含赖氨酸残基约为59个,HSA-IFN所含赖氨酸残基达69个, 因此,采用HSA-IFN作为半乳糖基化前体,不仅可为半乳糖基化提供了足够多 的位点(赖氨酸残基),克服普通IFN因所含赖氨酸残基过少导致半乳糖化程度 不高、不能有效靶向肝脏的缺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半乳糖基化人血清白蛋白融合干扰素GHSA-IFN,其特征在于结构通式如下: *** n为7-35 HSA为人血清白蛋白 IFN为干扰素 其半乳糖密度,即每分子GHSA-IFN所含半乳糖基数为7-35。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荣军蒋孟军蔡刚明周尧远张波顾晓波周杏琴曹国宪包建东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省原子医学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