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压油缸、液压系统及工程机械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5221330 阅读:1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26 22:3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液压油缸、液压系统及工程机械,该液压油缸包括缸筒、活塞、活塞杆,活塞将缸筒分隔为有杆腔和无杆腔,有杆腔连通有杆腔油口,无杆腔连通无杆腔油口,同时,活塞或活塞杆上沿轴向、移动设置有第一移动缓冲套,无杆腔与无杆腔油口之间连接有第一溢流阀;第一溢流阀用于在无杆腔压力达到预定压力后开启;和/或,活塞或活塞杆上沿轴向、移动设置有第二移动缓冲套,有杆腔与有杆腔油口之间连接有第二溢流阀;第二溢流阀用于在有杆腔压力达到预定压力后开启。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液压油缸,在液压油缸的最后行程,缓冲压力稳定,并可以通过调定第一溢流阀和/或第二溢流阀的开启压力来调节液压油缸的缓冲压力,调节方便,缓冲效果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液压
,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液压油缸、液压系统及工程机械
技术介绍
液压油缸,又称油缸、液压缸,是液压系统的执行元件,用于驱动各种工作机构,其工作过程中,活塞需要不断往复运动,当活塞杆)伸出到极限位置时,活塞端面会对油缸端盖产生很大的冲击,有可能造成液压油缸的损坏,为此,需要在该部位设置缓冲装置,避免上述那冲击作用对液压油缸的损坏。对于快速移动的液压油缸,其缓冲性能极大地影响了液压系统的冲击、振动以及相关元件寿命。目前,液压油缸缓冲装置常用原理为液压节流,即采用间歇缓冲、可变节流缓冲以及可调节流缓冲等。间歇缓冲对液压油缸缓冲装置加工精度和装配精度要求较高,间歇小缓冲效果好,但冲击较大,容易导致元件相互碰撞而损坏。可变节流缓冲也存在类似问题,但其缓冲效果平稳,冲击小。可调节流缓冲一般可根据不同工况条件节流及其效果,当调定后仍作为固定节流缓冲,存在冲击较大,缓冲不平稳问题。为使液压油缸的缓冲机构能够在大载荷、高频率的工况下可靠的实现缓冲效果,具有更长的使用寿命,专利申请号为201010235138.1的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液压油缸,其活塞杆上设置有缓冲套,缓冲套包括位于有杆腔内的第一缓冲套和/或位于无杆腔内的第二移动缓冲套,第一缓冲套和/或第二移动缓冲套上设置有密封端面,有杆腔端盖和/或无杆腔端盖上设置有密封端面,两者接触形成密封,有杆腔和/或无杆腔的液压油使其通过在缓冲套与活塞杆上设置的节流油道排出过油道。从而使被封闭的液压油,产生适当的缓冲压力作用在活塞排油侧上,与活塞的惯性力相对抗,以达到减速制动的目的;该机构节流缓冲非常平稳可靠,避免了缓冲机构产生机械故障。同时,节流油道的流通面积是变化的,起到了变节流缓冲的目的。缓冲套与活塞杆和节流油道相互作用起到了变节流阀的作用。但是上述液压油缸的缓冲性能完全由结构决定,其缓冲压力不便调节,油缸的缓冲性能有限。因此,如何改进液压油缸的结构,以提高液压油缸的缓冲性能,仍然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压油缸、液压系统及工程机械,以改进现有技术中液压油缸的缓冲压力不便调节,油缸的缓冲性能有限的技术问题。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液压油缸,包括缸筒、设置于所述缸筒内的活塞、连接所述活塞的活塞杆,所述活塞将所述缸筒分隔为有杆腔和无杆腔,所述有杆腔连通有杆腔油口,所述无杆腔连通无杆腔油口,且,所述活塞或所述活塞杆上沿轴向、移动设置有第一移动缓冲套,所述无杆腔与所述无杆腔油口之间连接有第一溢流阀;所述第一移动缓冲套向所述无杆腔延伸,所述第一移动缓冲套与所述活塞或所述活塞杆之间设置有第一复位弹簧,所述第一移动缓冲套上设置有第一密封面和第一节流通道,所述第一密封面与所述缸筒的缸底配合以截断所述无杆腔与所述无杆腔油口;所述第一密封面与所述缸底配合后,所述无杆腔与所述无杆腔油口通过所述第一节流通道导通,所述第一溢流阀用于在所述无杆腔压力达到预定压力后开启;和/或,所述活塞或所述活塞杆上沿轴向、移动设置有第二移动缓冲套,所述有杆腔与所述有杆腔油口之间连接有第二溢流阀;所述第二移动缓冲套向所述有杆腔延伸,所述第二移动缓冲套与所述活塞或所述活塞杆之间设置有第二复位弹簧,所述第二移动缓冲套上设置有第二密封面和第二节流通道,所述第二密封面与所述缸筒的缸头配合以截断所述有杆腔与所述有杆腔油口;所述第二密封面与所述缸头配合后,所述有杆腔与所述有杆腔油口通过所述第二节流通道导通,所述第二溢流阀用于在所述有杆腔压力达到预定压力后开启。上述的液压油缸,优选地,所述活塞或所述活塞杆上沿轴向、移动设置有第一移动缓冲套,所述无杆腔与所述无杆腔油口之间连接有第一溢流阀,所述液压油缸还包括中空的固定缓冲套,所述固定缓冲套设置于所述活塞或所述活塞杆上,所述第一移动缓冲套移动设置于所述固定缓冲套的空腔内或外侧,所述第一复位弹簧设置于所述第一移动缓冲套内侧或外侧,所述第一复位弹簧的一端抵靠在所述活塞或所述活塞杆上,所述第一复位弹簧的另一端抵靠在所述第一移动缓冲套上。上述的液压油缸,优选地,所述第一移动缓冲套移动设置于所述固定缓冲套的空腔内,所述第一移动缓冲套的内侧设置有过油通道,所述第一节流通道为第一节流孔,所述固定缓冲套和/或所述活塞杆上设置有第三节流孔,所述第一节流孔和第三节流孔与所述过油通道连通。上述的液压油缸,优选地,所述第一移动缓冲套包括缓冲套本体及端盖,所述缓冲套本体为中空结构,所述端盖的中部设置有突起部,所述端盖通过所述突起部安装于所述缓冲套本体上,所述过油通道设置于所述端盖上,所述第一密封面为所述端盖的底面,所述缸底上设置有配合台阶,所述配合台阶包括第三密封面,所述第一移动缓冲套可伸入所述配合台阶内以使所述第一密封面与所述第三密封面配合。上述的液压油缸,优选地,所述第一移动缓冲套移动设置于所述固定缓冲套的空腔内,所述第一移动缓冲套的内侧设置有过油通道,所述第一节流通道包括环形槽和节流槽,所述环形槽沿圆周方向开设于所述第一移动缓冲套的外侧,所述节流槽沿轴向开设于所述第一移动缓冲套的外侧,所述节流槽的深度从靠近所述第一密封面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变大,所述节流槽的另一端可连通至所述过油通道。上述的液压油缸,优选地,所述缸底上开设有连通所述无杆腔与所述无杆腔油口的缓冲流道,所述第一溢流阀设置于所述缓冲流道上,所述第一溢流阀的进口通过所述缓冲流道连通所述无杆腔,所述第一溢流阀的出口与所述无杆腔油口连通。上述的液压油缸,优选地,所述第一溢流阀包括阀套、设置于所述阀套内的阀芯、连接所述阀芯的调节弹簧、用于安装所述调节弹簧的弹簧座、用于安装所述弹簧座的调节座、用于调节所述弹簧座的调节杆、用于锁紧所述调节杆的锁紧螺母,所述阀套与所述调节座连接,所述阀套上设置有连通所述缓冲流道的进油口,所述阀芯内设置有通孔,所述调节弹簧设置于所述阀芯远离所述进油口的端部,所述调节杆可转动设置于所述调节座上,所述调节杆的第一端位于所述调节座外部,所述调节杆的第二端与所述弹簧座连接或抵靠,所述锁紧螺母连接于所述调节杆的第一端。上述的液压油缸,优选地,所述活塞或所述活塞杆上沿轴向、移动设置有第二移动缓冲套,所述有杆腔与所述有杆腔油口之间连接有第二溢流阀,所述活塞上设置有固定台阶,所述第二移动缓冲套套设于所述固定台阶上并伸出所述固定台阶,所述第二移动缓冲套远离所述固定台阶的端部设置有止挡台阶,所述第二复位弹簧安装于所述第二移动缓冲套的内侧或外侧,且所述第二复位弹簧的两端分别抵靠所述止挡台阶和所述固定台阶。上述的液压油缸,优选地,所述止挡台阶设置于所述第二移动缓冲套内侧,所述第二复位弹簧安装于所述第二移动缓冲套的内侧,所述活塞杆上设置有朝向所述活塞的轴肩,止挡台阶的一侧抵靠于所述轴肩上,所述止挡台阶上设置有过油孔,所述第二节流通道为设置于所述第二移动缓冲套上的第二节流孔;所述第二节流孔通过所述过油孔与所述有杆腔油口连通。上述的液压油缸,优选地,所述第二移动缓冲套上还设置有第四节流孔,所述第四节流孔设置于所述第二节流孔与所述止挡台阶之间,所述第四节流孔的通流面积小于第二节流孔的通流面积,所述缸头上设置有第四密封面,所述第二密封面与所述第四密封面配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液压油缸,包括缸筒(10)、设置于所述缸筒(10)内的活塞(20)、连接所述活塞(20)的活塞杆(30),所述活塞(20)将所述缸筒(10)分隔为有杆腔(40)和无杆腔(50),所述有杆腔(40)连通有杆腔油口(11),所述无杆腔(50)连通无杆腔油口(12),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20)或所述活塞杆(30)上沿轴向、移动设置有第一移动缓冲套(60),所述无杆腔(50)与所述无杆腔油口(12)之间连接有第一溢流阀(70);所述第一移动缓冲套(60)向所述无杆腔(50)延伸,所述第一移动缓冲套(60)与所述活塞(20)或所述活塞杆(30)之间设置有第一复位弹簧(t1),所述第一移动缓冲套(60)上设置有第一密封面(m1)和第一节流通道,所述第一密封面(m1)与所述缸筒(10)的缸底(13)配合以截断所述无杆腔(50)与所述无杆腔油口(12);所述第一密封面(m1)与所述缸底(13)配合后,所述无杆腔(50)与所述无杆腔油口(12)通过所述第一节流通道导通,所述第一溢流阀(70)用于在所述无杆腔(50)压力达到预定压力后开启;和/或,所述活塞(20)或所述活塞杆(30)上沿轴向、移动设置有第二移动缓冲套(80),所述有杆腔(40)与所述有杆腔油口(11)之间连接有第二溢流阀(90);所述第二移动缓冲套(80)向所述有杆腔(40)延伸,所述第二移动缓冲套(80)与所述活塞(20)或所述活塞杆(30)之间设置有第二复位弹簧(t2),所述第二移动缓冲套(80)上设置有第二密封面(m2)和第二节流通道,所述第二密封面(m2)与所述缸筒(10)的缸头(14)配合以截断所述有杆腔(40)与所述有杆腔油口(11);所述第二密封面(m2)与所述缸头(14)配合后,所述有杆腔(40)与所述有杆腔油口(11)通过所述第二节流通道导通,所述第二溢流阀(90)用于在所述有杆腔(40)压力达到预定压力后开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液压油缸,包括缸筒(10)、设置于所述缸筒(10)内的活塞(20)、连接所述活塞(20)的活塞杆(30),所述活塞(20)将所述缸筒(10)分隔为有杆腔(40)和无杆腔(50),所述有杆腔(40)连通有杆腔油口(11),所述无杆腔(50)连通无杆腔油口(12),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20)或所述活塞杆(30)上沿轴向、移动设置有第一移动缓冲套(60),所述无杆腔(50)与所述无杆腔油口(12)之间连接有第一溢流阀(70);所述第一移动缓冲套(60)向所述无杆腔(50)延伸,所述第一移动缓冲套(60)与所述活塞(20)或所述活塞杆(30)之间设置有第一复位弹簧(t1),所述第一移动缓冲套(60)上设置有第一密封面(m1)和第一节流通道,所述第一密封面(m1)与所述缸筒(10)的缸底(13)配合以截断所述无杆腔(50)与所述无杆腔油口(12);所述第一密封面(m1)与所述缸底(13)配合后,所述无杆腔(50)与所述无杆腔油口(12)通过所述第一节流通道导通,所述第一溢流阀(70)用于在所述无杆腔(50)压力达到预定压力后开启;和/或,所述活塞(20)或所述活塞杆(30)上沿轴向、移动设置有第二移动缓冲套(80),所述有杆腔(40)与所述有杆腔油口(11)之间连接有第二溢流阀(90);所述第二移动缓冲套(80)向所述有杆腔(40)延伸,所述第二移动缓冲套(80)与所述活塞(20)或所述活塞杆(30)之间设置有第二复位弹簧(t2),所述第二移动缓冲套(80)上设置有第二密封面(m2)和第二节流通道,所述第二密封面(m2)与所述缸筒(10)的缸头(14)配合以截断所述有杆腔(40)与所述有杆腔油口(11);所述第二密封面(m2)与所述缸头(14)配合后,所述有杆腔(40)与所述有杆腔油口(11)通过所述第二节流通道导通,所述第二溢流阀(90)用于在所述有杆腔(40)压力达到预定压力后开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油缸,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20)或所述活塞杆(30)上沿轴向、移动设置有第一移动缓冲套(60),所述无杆腔(50)与所述无杆腔油口(12)之间连接有第一溢流阀(70),所述液压油缸还包括中空的固定缓冲套(21),所述固定缓冲套(21)设置于所述活塞(20)或所述活塞杆(30)上,所述第一移动缓冲套(60)移动设置于所述固定缓冲套(21)的空腔内或外侧,所述第一复位弹簧(t1)设置于所述第一移动缓冲套(60)内侧或外侧,所述第一复位弹簧(t1)的一端抵靠在所述活塞(20)或所述活塞杆(30)上,所述第一复位弹簧(t1)的另一端抵靠在所述第一移动缓冲套(60)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压油缸,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移动缓冲套(60)移动设置于所述固定缓冲套(21)的空腔内,所述第一移动缓冲套(60)的内侧设置有过油通道(63),所述第一节流通道为第一节流孔(k1),所述固定缓冲套(21)和/或所述活塞杆(30)上设置有第三节流孔(k3),所述第一节流孔(k1)和第三节流孔(k3)与所述过油通道(63)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压油缸,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移动缓冲套(60)包括缓冲套本体(61)及端盖(62),所述缓冲套本体(61)为中空结构,所述端盖(62)的中部设置有突起部,所述端盖(62)通过所述突起部安装于所述缓冲套本体(61)上,所述过油通道(63)设置于所述端盖(62)上,所述第一密封面(m1)为所述端盖(62)的底面,所述缸底(13)上设置有配合台阶(131),所述配合台阶(131)包括第三密封面(m3),所述第一移动缓冲套(60)可伸入所述配合台阶(131)内以使所述第一密封面(m1)与所述第三密封面(m3)配合。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压油缸,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移动缓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邹波邵威杨司空
申请(专利权)人:三一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