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后车身控制模块安装结构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182755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17 02: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后车身控制模块安装结构及汽车,该后车身控制模块安装结构包括用于安装后车身控制模块的固定安装支架,所述固定安装支架沿后车身控制模块外形呈Z型,所述固定安装支架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安装板、第二安装板、第三安装板和第四安装板,其中,所述第一安装板用于与所述后车身控制模块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安装板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后车身控制模块的后端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安装板用于与车辆侧围加强板总成固定连接;该结构能够保证模块不受线束以及周边零部件干涉,既确保了后车身控制模块安装的牢固性,又适应了狭小的安装空间、解决安装难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
,特别是涉及一种后车身控制模块安装结构及具有其的汽车。
技术介绍
随着汽车的日益普及,消费者在选择车辆时也越来越看重汽车的舒适性和智能性。为了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汽车内有限的空间被越来越多的电器设备所占用,这就导致汽车模块的布置难度逐渐加大。有些电子模块,比如现有的后车身控制模块,布局不够合理,模块无法满足安装需求,并与线束以及周边零部件产生干涉。例如,后车身控制模块本身仅设计有两个安装板,且两个安装板均在模块的前部(接插件出口侧),无法达到固定安装模块的目的。针对以上问题,本技术设计了一种轻量化、成本低、牢固性高、易安装的后车身控制模块安装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后车身控制模块安装结构能够保证模块不受线束以及周边零部件干涉,既确保了后车身控制模块安装的牢固性,又适应了狭小的安装空间、解决安装难题。本技术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后车身控制模块安装结构,包括用于固定安装后车身控制模块的固定安装支架,所述固定安装支架沿后车身控制模块外形呈Z型,所述固定安装支架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安装板、第二安装板、第三安装板和第四安装板,其中,所述第二安装板的一对相对的两边分别与所述第一安装板和第三安装板连接,所述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平行设置,所述第三安装板的一对相对的两边分别于所述第二安装板和所述第四安装板连接,所述第二安装板与所述第四安装板平行设置,所述第一安装板用于与所述后车身控制模块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安装板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后车身控制模块的后端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安装板用于与车辆侧围加强板总成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安装板呈工字型。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安装板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后车身控制模块的后端固定连接的定位孔。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安装板上的定位孔的个数为2-4个。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安装板上的定位孔的个数为4个,其中2个利用螺钉与后车身控制模块尾部进行固定,另外2个用于与后车身控制模块尾部的凸起进行固定。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安装板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后车身控制模块的前端固定连接的定位孔。进一步地,为防止支架翻折,增加结合面的抗弯强度,在所述第一安装板和所述第二安装板的连接处设置有加强筋;和/或所述第二安装板和所述第三安装板的连接处设置有加强筋;和/或所述第三安装板和所述第四安装板的连接处设置有加强筋。进一步地,每个连接处设置有加强筋2个。进一步地,所述第四安装板上设置有用于与车辆侧围加强板总成固定连接的加固孔,优选2个。由于是螺柱、螺母配合定位,若螺柱位置稍有偏差,容易造成模块安装不上。为方便工人安装,避免出现无法安装的状况出现,优选所述的加固孔的形状与后车身控制模块安装板上的定位孔形状不同。例如,后车身控制模块前部有两个安装板,其上设有圆形定位孔,本技术第四安装板上设有长圆形加固孔。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后车身控制模块安装结构,所述的后车身控制模块安装结构固定在汽车右后侧围加强板总成上。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本技术的后车身控制模块安装结构能够保证模块不受线束以及周边零部件干涉,既确保了后车身控制模块安装的牢固性,Z形设计又适应了狭小的安装空间、解决安装难题。支架上第四安装板两个加固孔与后车身控制模块自身的安装板两个定位孔,采用四点式固定,牢固地将后车身控制模块固定在汽车右后侧围加强板总成上;安装板设计两种不同的通孔,为方便工人安装,避免出现无法安装的状况出现。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后车身控制模块固定安装支架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新型实施例后车身控制模块安装结构装配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新型实施例后车身控制模块俯视示意图;图4是本实新型实施例后后车身控制模块安装结构装配俯视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第一安装板;2-第二安装板;3-第三安装板;4-第四安装板;5-第一安装板定位孔;6-第三安装板与模块尾部连接定位孔;7-第三安装板与模块尾部凸起连接定位孔;8-加强筋;9-第四安装板加固孔;10-后车身控制模块安装板;11-后车身控制模块安装板定位孔;12-后车身控制模块。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2所示本技术一种后车身控制模块安装结构,包括用于固定安装后车身控制模块的固定安装支架,所述固定安装支架沿后车身控制模块外形呈Z型,所述固定安装支架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安装板1、第二安装板2、第三安装板3和第四安装板4,其中,所述第二安装板2的一对相对的两边分别与所述第一安装板1和第三安装板3连接,所述第一安装板1和第二安装板2平行设置,所述第三安装板3的一对相对的两边分别于所述第二安装板2和所述第四安装板4连接,所述第二安装板2与所述第四安装板4平行设置。所述第一安装板1设有与所述后车身控制模块12的前端固定连接的2个定位孔5,所述第二安装板2呈工字型,所述第三安装板3上设有用于与所述后车身控制模块12的后端固定连接的4个定位孔,其中两个定位孔6利用螺钉与后车身控制模块12尾部进行固定,两个定位孔7与后车身控制模块12尾部凸起进行固定,所述第四安装板4上设置有用于与车辆侧围加强板总成固定连接的加固孔9。上述六个定位孔,使安装支架与后车身控制模块能够牢固地结合在一起。为防止支架翻折,增加结合面的抗弯强度,在所述第一安装板1和所述第二安装板2的连接处设置有加强筋8;和/或所述第二安装板2和所述第三安装板3的连接处设置有加强筋8;和/或所述第三安装板3和所述第四安装板4的连接处设置有加强筋8。每个连接处设置有加强筋2个。图3,4所示第四安装板4设有两个加固孔9,与后车身控制模块12本身的安装板10的两个定位孔11形成四点式固定。两个定位孔11为圆孔,用于定位后车身控制模块12位置,直径大小为6.5mm,该孔孔径大小与螺柱外径相一致;两个加固孔9为长圆孔,用于安装固定后车身控制模块12,以适应两个定位孔的安装误差,长圆孔的半圆直径,即宽度为6.5mm,长圆孔的最外侧边缘两端点的距离,即长度为9mm。安装:汽车右后侧围加强板总成上安装有螺柱,穿过所述定位孔11、加固孔9,与六角法兰面螺母配合,六角法兰面螺母平贴安装板拧紧,通过此种安装结构将后车身控制模块固定在汽车右后侧围加强板总成上。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后车身控制模块安装结构,所述的后车身控制模块安装结构固定在汽车右后侧围加强板总成上。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本技术的后车身控制模块安装结构能够保证后车身控制模块不受线束以及周边零部件干涉,既确保了后车身控制模块安装的牢固性,Z形设计又适应了狭小的安装空间、解决安装难题。支架上第四安装板两个加固孔与后车身控制模块自身的安装板两个定位孔,采用四点式固定,牢固地将后车身控制模块固定在右后侧围加强板总成上;安装板设计两种不同的通孔,为方便工人安装,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后车身控制模块安装结构,包括用于固定安装后车身控制模块的固定安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安装支架沿后车身控制模块外形呈Z型,所述固定安装支架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安装板、第二安装板、第三安装板和第四安装板,其中,所述第二安装板的一对相对的两边分别与所述第一安装板和第三安装板连接,所述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平行设置,所述第三安装板的一对相对的两边分别于所述第二安装板和所述第四安装板连接,所述第二安装板与所述第四安装板平行设置,所述第一安装板用于与所述后车身控制模块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安装板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后车身控制模块的后端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安装板用于与车辆侧围加强板总成固定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后车身控制模块安装结构,包括用于固定安装后车身控制模块的固定安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安装支架沿后车身控制模块外形呈Z型,所述固定安装支架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安装板、第二安装板、第三安装板和第四安装板,其中,所述第二安装板的一对相对的两边分别与所述第一安装板和第三安装板连接,所述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平行设置,所述第三安装板的一对相对的两边分别于所述第二安装板和所述第四安装板连接,所述第二安装板与所述第四安装板平行设置,所述第一安装板用于与所述后车身控制模块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安装板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后车身控制模块的后端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安装板用于与车辆侧围加强板总成固定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车身控制模块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板呈工字型。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车身控制模块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安装板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后车身控制模块的后端固定连接的定位孔。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车身控制模块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曦王东生薛飞孙灿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