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了搅拌装置的反应釜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156502 阅读: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11 23: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改进了搅拌装置的反应釜,其包括一搅拌装置。该搅拌装置包括一搅拌轴、第一搅拌组件以及第二搅拌组件。第一搅拌组件包括第一轴套、转盘以及多个侧拨片。第二搅拌组件包括第二轴套、前拨片以及延伸板。第一搅拌组件和第二搅拌组件均通过螺钉固定在搅拌轴上,根据需要调节搅拌组件的位置,满足充分混合物料的需求。第二搅拌组件的延伸板和前拨片向前下伸出,可搅动罐体底部的物料。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聚羧酸减水剂的生产设备,尤其涉及一种改进了搅拌装置的反应釜
技术介绍
在合成聚羧酸减水剂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搅拌釜体内的原料,提高反应效率。200580013197.1、201210391677.3以及201210391677.3等所述。201210391677.3的那种搅拌式反应釜包括具有反应腔的密闭筒体,筒体上部设置插入其内部的呈轴状的搅拌杆,搅拌杆上端设有能带动搅拌杆转动的电机。搅拌杆的底端固连有搅拌桨,搅拌杆中部套接有导气套管和用于加快反应液流动速率的若干搅动组件,相邻的两个搅动组件固连在一起且它们的内腔相通。导气套管处于搅动组件上部,且在两者之间设有用于气液混合反应的具有出口的气液混合组件。这些搅拌式反应釜的搅拌杆安装在固定的位置,只局限于在某一范围内搅拌,其他位置的液体只能通过搅拌形成的液体流动混料。显然,这种搅拌结构有待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出了一种改进了搅拌装置的反应釜,可根据需要对搅拌釜体的不同位置,提高反应效率。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改进了搅拌装置的反应釜,其特征在于,包括釜体、电机装置、搅拌装置,所述搅拌装置位于所述釜体内,该搅拌装置包括一搅拌轴、第一搅拌组件以及第二搅拌组件,所述电机装置位于所述釜体顶端,该电机装置的输出轴连接至所述搅拌轴,所述第一搅拌组件和第二搅拌组件均固定在所述搅拌轴上,其中,所述第一搅拌组件包括第一轴套、转盘以及多个侧拨片,所述第一轴套固定在所述搅拌轴上,所述转盘固定在所述第一轴套上,所述侧拨片固定在所述转盘上;所述第二搅拌组件包括第二轴套、前拨片以及延伸板,所述第二轴套固定在所述搅拌轴上,该第二轴套上设有多个肋板,所述前拨片固定在所述肋板上,所述延伸板位于所述前拨片的端部。在本技术的改进了搅拌装置的反应釜中,所述第一轴套上设有多个螺纹孔,一螺钉穿过该螺纹孔,所述螺钉的前端抵靠在所述搅拌轴上。在本技术的改进了搅拌装置的反应釜中,所述第二搅拌组件位于所述第一搅拌组件的下方。在本技术的改进了搅拌装置的反应釜中,所述延伸板上设有缺口。实施本技术的这种改进了搅拌装置的反应釜,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第一搅拌组件和第二搅拌组件均通过螺钉固定在搅拌轴上,根据需要调节搅拌组件的位置,满足充分混合物料的需求。第二搅拌组件的延伸板和前拨片向前下伸出,可搅动罐体底部的物料。延伸板上的缺口有利于液体反向流动,形成扰流,提高混料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这种反应釜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另一状态下的示意图,图中省去了外罐体;图3为图1的剖视图;图4为图1的搅拌装置的示意图;图5为图4的局部视图;图6为图4的另一局部视图;图7为图1的储料装置的示意图。图8为图7的剖视图;图9为图1的连接装置的示意图;图10为图9的局部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如图1至10所示的本技术的这种反应釜,用于制备聚羧酸减水剂,其包括釜体100、电机装置200、搅拌装置300、加料装置400以及多个连接装置500。所述搅拌装置300位于所述釜体100内,该搅拌装置300包括搅拌轴310,所述电机装置200位于所述釜体100顶端,该电机装置200的输出轴连接至所述搅拌轴310。原料位于釜体100内,搅拌轴310不断搅拌原料,提高反应效率。反应完成后,物料从出料口110中取出。釜体100的外罐体140下方设有多个支撑柱120,支撑柱120抬高了出料口110的位置,便于下料。除了搅拌轴310外,搅拌装置300还包括第一搅拌组件320以及第二搅拌组件330,所述第一搅拌组件320和第二搅拌组件330均固定在所述搅拌轴310上,所述第二搅拌组件330位于所述第一搅拌组件320的下方。第一搅拌组件320和第二搅拌组件330均通过螺钉325固定在搅拌轴310上,根据需要调节搅拌组件的位置,满足充分混合物料的需求。所述第一搅拌组件320主要固定在搅拌轴310的中部,其包括第一轴套321、转盘322以及多个侧拨片323。所述第一轴套321固定在所述搅拌轴310上,所述转盘322固定在所述第一轴套321上,所述侧拨片323固定在所述转盘322上。操作者可根据需要调整侧拨片323的数目。所述第一轴套321上设有多个螺纹孔324,一螺钉325穿过该螺纹孔324,所述螺钉325的前端抵靠在所述搅拌轴310上。将第一轴套321移动至预定位置,再拧紧螺钉325将第一轴套321固定住。所述第二搅拌组件330位于搅拌轴310的下端,其包括第二轴套331、前拨片332以及延伸板333。第二轴套331具有与第一轴套321类似的固定部件,此处不做赘述。所述第二轴套331固定在所述搅拌轴310上,该第二轴套331上设有多个肋板334,所述前拨片332固定在所述肋板334上,所述延伸板333位于所述前拨片332的端部。第二搅拌组件330的延伸板333和前拨片332向前下伸出,可搅动罐体底部的物料。所述延伸板333上设有缺口335,缺口335有利于液体反向流动,形成扰流,提高混料效率。所述釜体100包括内罐体130、外罐体140、螺旋罩150、多孔板160、第一环流管151以及第二环流管152。所述外罐体140固定在所述内罐体130的外侧,所述内罐体130与外罐体140之间设有多个肋板131。外罐体140和内罐体130相互隔开,提高隔热效果,肋板131连接内罐体130和外罐体140,提高罐体强度。所述多孔板160位于所述内罐体130和外罐体140之间,多孔板160可改变液体流向,有利于热量交换。由于釜体100侧面的液流由螺旋罩150控制,多孔板160主要位于釜体100底部。所述螺旋罩150位于所述内罐体130和外罐体140之间,该螺旋罩150与所述内罐体130组成一环流通道153,所述第一环流管151和第二环流管152分别连接至所述环流通道153的两侧。冷却液从第二环流管152进入,再从第一环流管151流出,其流向大致与下料方向相反。螺旋罩150与内罐体130组成液体通道,可有效控制反应釜内的温度。螺旋罩150的截面为C型,内罐体130构成环流通道153的一个侧面,由于液体直接在内罐体130的外侧壁流动,提高热交换的效率。如图3所示,所述内罐体130的内侧面设有多个阻流板132。阻流板132可改变物料的流向,提高混料速度。所述加料装置400包括螺纹盖410、垫圈420、加料管430以及储料罐440。所述釜体100上设有固定筒170,所述螺纹盖410连接在所述固定筒170上,所述垫圈420位于所述固定筒170与螺纹盖410之间,所述加料管430穿过所述垫圈420。加料管430穿过固定筒170,物料通过加料管430进入储料罐440,再通过下料口442进入釜体100。该结构特别适用于反应期间添加引发剂、消泡剂等等。为保持螺纹盖410端面平整,所述垫圈420具有环形搭接台42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改进了搅拌装置的反应釜,其特征在于,包括釜体、电机装置、搅拌装置,所述搅拌装置位于所述釜体内,该搅拌装置包括一搅拌轴、第一搅拌组件以及第二搅拌组件,所述电机装置位于所述釜体顶端,该电机装置的输出轴连接至所述搅拌轴,所述第一搅拌组件和第二搅拌组件均固定在所述搅拌轴上,其中,所述第一搅拌组件包括第一轴套、转盘以及多个侧拨片,所述第一轴套固定在所述搅拌轴上,所述转盘固定在所述第一轴套上,所述侧拨片固定在所述转盘上;所述第二搅拌组件包括第二轴套、前拨片以及延伸板,所述第二轴套固定在所述搅拌轴上,该第二轴套上设有多个肋板,所述前拨片固定在所述肋板上,所述延伸板位于所述前拨片的端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改进了搅拌装置的反应釜,其特征在于,包括釜体、电机装置、搅拌装置,所述搅拌装置位于所述釜体内,该搅拌装置包括一搅拌轴、第一搅拌组件以及第二搅拌组件,所述电机装置位于所述釜体顶端,该电机装置的输出轴连接至所述搅拌轴,所述第一搅拌组件和第二搅拌组件均固定在所述搅拌轴上,其中,所述第一搅拌组件包括第一轴套、转盘以及多个侧拨片,所述第一轴套固定在所述搅拌轴上,所述转盘固定在所述第一轴套上,所述侧拨片固定在所述转盘上;所述第二搅拌组件包括第二轴套、前拨片以及延伸板,所述第二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新刚孟艳玲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格雷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