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葡萄组织培养基及山葡萄组织培养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5121642 阅读:1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9 20:2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山葡萄组织培养基,本发明专利技术培养基中,通过增加培养基内琼脂、蔗糖等物质的浓度,来降低培养基的水势,这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减轻了山葡萄组培苗玻璃化现象的发生,特别是诱导阶段的玻璃化现象。同时,培养基内活性炭的加入可避免因培养基蔗糖浓度的增加而导致的组培苗褐变现象的发生,进而提高山葡萄组织培养的成功率。同时,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山葡萄组织培养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法中,通过在现有的组织培养幼苗过程中进一步加入过渡培养步骤,并使用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培养基作为诱导培养基以及增殖培养基,从而通过对培养流程以及所用培养基的优化,有效控制了山葡萄诱导培养和增殖培养过程中的玻璃化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植物组织培养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山葡萄组织培养基以及山葡萄组织培养方法。
技术介绍
山葡萄(VitisamurensisRupr.)原产中国东北及朝鲜、前苏联远东地区。山葡萄也是我国东北地区葡萄酒酿造工业的主要原料,所酿制的葡萄酒酒体鲜艳透明,风味独特,因此深受消费者喜爱。同时山葡萄也是葡萄属中最抗寒的一个种,对白腐病、白粉病、炭疽病和黑豆病等也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因此,它是葡萄抗寒抗逆育种的重要种质资源,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建有国家果树种质左家山葡萄圃,资源圃露地保存中国北方各省、区及俄罗斯远东地区山葡萄种质资源400余份,是当前世界上保存山葡萄种质资源份数最多、面积最大的山葡萄种质资源圃。为避免田间圃位保存易受自然灾害影响而导致种质丢失或毁灭的危险,采用组织培养腋芽成苗(亦简称组培苗)的途径,已成为山葡萄种质资源保存以及优良单株快速繁殖的主要途径,但获得的再生植株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玻璃化现象,严重时甚至出现图1所示的由于发生玻璃化而折断的山葡萄组织培养幼苗,这会导致幼苗死亡。组培苗玻璃化现象在植物组织培养中普通存在,玻璃化的植株形态畸形,叶片、茎梢常呈半透明水渍状,叶片皱缩、易碎,生理功能异常,分化能力低。玻璃化苗后续培养期间也很难恢复正常生长,在继代培养中仍然形成玻璃化苗。因此,玻璃化现象是亟待解决的组织培养三大难题之一,能否有效控制玻璃化苗问题已成为山葡萄组织培养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同时,目前对如何控制山葡萄组培苗玻璃化的问题也鲜见报道。有鉴于此,特提出本专利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山葡萄组织培养主要包括:诱导培养、增殖培养、生根培养和无菌苗移栽四个过程。玻璃化现象主要发生在诱导培养和增殖培养这两个阶段,特别是最初的诱导培养阶段。因此,如何有效地控制诱导培养和增殖培养过程中外植体玻璃化问题,对克服山葡萄组培苗玻璃化现象至关重要。本专利技术主要通过提供一种山葡萄组织培养基和一种山葡萄组织培养方法,两种综合手段极大克服了山葡萄组培苗玻璃化现象的发生。具体如下: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山葡萄组织培养基,本专利技术所述培养基中,通过控制培养基中6-苄氨基嘌呤等外源激素的用量来调节接种外植体内源激素的水平;并通过增加培养基内琼脂、蔗糖等物质的浓度,来降低培养基的水势,这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减轻了山葡萄组培苗玻璃化现象的发生,特别是诱导阶段的玻璃化现象。同时,培养基内活性炭的加入可避免因培养基蔗糖浓度的增加而导致的组培苗褐变现象的发生,进而提高山葡萄组织培养的成功率。本专利技术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山葡萄组织培养方法,本专利技术方法中,通过在现有的组织培养幼苗过程中进一步加入过渡培养步骤,并使用本专利技术所述培养基作为诱导培养基以及增殖培养基,从而通过对培养流程以及所用培养基的优化,有效控制了诱导培养和增殖培养过程中的玻璃化现象。为了实现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山葡萄组织培养基,所述培养基为MS基本培养基中溶有6-苄氨基嘌呤、萘乙酸、琼脂以及蔗糖,并进一步加入活性炭和/或青霉素钠所制成的;其中,6-苄氨基嘌呤在所述培养基中的含量为0.1-2.0mg/L,萘乙酸在所述培养基中的含量为0.001-0.01mg/L。本专利技术中,通过控制培养基中激素用量,并降低培养基水势及培养容器的相对湿度,进而克服了培养过程中,尤其是诱导培养和增殖培养过程中玻璃化现象的发生。同时,本专利技术中,通过在培养基内加入活性炭可避免因培养基蔗糖浓度的增加而导致的组培苗褐变现象的发生,进而提高山葡萄组织培养的成功率。可选的,本专利技术中,所述MS基本培养基中,添加6-苄氨基嘌呤的含量为0.1-2.0mg/L,萘乙酸的含量为0.001-0.01mg/L,琼脂含量为5.0-10.0g/L,蔗糖的含量为20-50g/L,活性炭含量为0.1-2.0g/L,青霉素钠的含量为1-3mg/L。本专利技术中,通过增加培养基中蔗糖以及琼脂等物质的含量,从而降低了培养基水势,进而克服了培养过程中玻璃化现象的发生,提高了山葡萄组织培养的成功率。可选的,本专利技术中,所述MS培养基中,添加各组分含量分别为:6-苄氨基嘌呤0.5-1.0mg/L,萘乙酸0.001-0.005mg/L,琼脂7.0-7.5g/L,蔗糖30-35g/L,活性炭0.4-0.8g/L。可选的,本专利技术中,所述MS培养基中,添加各组分含量分别为:6-苄氨基嘌呤1.0-2.0mg/L,萘乙酸0.005-0.01mg/L,琼脂7.0-7.5g/L,蔗糖28-32g/L,青霉素钠1-3mg/L。本专利技术同时还提供了一种山葡萄组织培养的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将山葡萄外植体接种于本专利技术所述山葡萄组织培养基中进行诱导培养;将诱导培养后的外植体进行过渡培养;将过渡培养后的外植体转接到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山葡萄组织培养基中进行增殖培养,并得到增殖的山葡萄植株。其中,所述过渡培养所用培养基为1/2MS基本培养基,其中溶有6-苄氨基嘌呤、萘乙酸、琼脂和蔗糖,并进一步加入活性炭,6-苄氨基嘌呤在所述过渡培养基中的含量为0.1-1.0mg/L,萘乙酸在所述过渡培养基中的含量为0.001-0.005mg/L。本专利技术中,通过在现有的组织培养幼苗过程中进一步加入过渡培养步骤,并使用本专利技术所述培养基作为诱导培养基以及增殖培养基,从而克服了山葡萄组培苗玻璃化的发生。具体的,本专利技术中,通过控制诱导培养和增殖培养过程中所用培养基中6-苄氨基嘌呤等激素浓度,调节了接种外植体内源激素的水平,从而降低了玻璃化现象的发生;同时,本专利技术中,通过提高诱导培养和增殖培养所用培养基中蔗糖以及琼脂等物质含量,从而有效的降低了培养基的水势,进而能够有效的控制诱导培养和增殖培养过程中的玻璃化现象。进一步的,本专利技术中,通过增加过渡培养步骤,并将过渡培养基中MS的大量元素降低至1/2,并逐步提高激素浓度,将激素浓度提高一倍,但不改变激素比例,从而实现了诱导培养和增殖培养过程间培养基激素浓度和有效成分的逐步改变,从而防止由于初期诱导阶段激素浓度过高所导致的诱导出的组培苗易发生玻璃化的现象,因而既有利于进一步的增殖培养,又不易发生玻璃化问题。可选的,本专利技术中,所述外植体为山葡萄茎尖分生组织、单芽茎段中的一种;优选的,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山葡萄组织培养基,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基为MS基本培养基中溶有6‑苄氨基嘌呤、萘乙酸、琼脂以及蔗糖,并进一步加入活性炭和/或青霉素钠制成;其中,6‑苄氨基嘌呤在所述培养基中的含量为0.1‑2.0mg/L,萘乙酸在所述培养基中的含量为0.001‑0.01mg/L。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山葡萄组织培养基,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基为MS
基本培养基中溶有6-苄氨基嘌呤、萘乙酸、琼脂以及蔗糖,并进一
步加入活性炭和/或青霉素钠制成;
其中,6-苄氨基嘌呤在所述培养基中的含量为0.1-2.0mg/L,萘
乙酸在所述培养基中的含量为0.001-0.01mg/L。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培养基,其特征在于,所述山葡萄
组织培养基中,6-苄氨基嘌呤的含量为0.1-2.0mg/L,萘乙酸的含量
为0.001-0.01mg/L,琼脂含量为5.0-10.0g/L,蔗糖的含量为20-50g/L,
活性炭含量为0.1-2.0g/L,青霉素钠的含量为1-3mg/L。
3.一种山葡萄组织培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组织培养
包括如下步骤:
将山葡萄外植体接种于权利要求1或2所述山葡萄组织培养基
中进行诱导培养;
将诱导培养后的外植体进行过渡培养;
将过渡培养后的外植体转入1或2所述山葡萄组织培养基中进
行增殖培养,并得到山葡萄植株;
其中,所述过渡培养所用培养基为1/2MS基本培养基中溶有
6-苄氨基嘌呤、萘乙酸、琼脂和蔗糖,并进一步加入活性炭所制成
的;
所述过渡培养所述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滢艾军李昌禹秦红艳张宝香杨义明范书田王振兴许培磊刘迎雪孙丹王春伟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吉林;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