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硫代)羧酰胺衍生物和杀真菌化合物的活性化合物结合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968558 阅读: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2 22:3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活性化合物结合物,具体而言属于杀真菌组合物,其包含(A)N-环丙基-N-[取代的苄基]-3-(二氟甲基)-5-氟-1-甲基-1H-吡唑-4-羧酰胺或硫代羧酰胺衍生物和其他杀真菌活性化合物(B)。此外,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治疗性或预防性或根除性地防治植物或作物的植物病原真菌的方法,涉及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结合物用于处理种子的用途,涉及保护种子的方法,并且还特别涉及经处理的种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涉及活性化合物结合物,具体而言属于杀真菌组合物,其包含(A)N-环丙基-N-[取代的苄基]-3-(二氟甲基)-5-氟-1-甲基-1H-吡唑-4-羧酰胺或硫代羧酰胺衍生物和其他杀真菌活性化合物(B)。此外,本专利技术涉及治疗性或预防性或根除性地防治植物或作物的植物病原真菌的方法,涉及本专利技术的结合物用于处理种子的用途,涉及保护种子的方法,并且还特别涉及经处理的种子。N-环丙基-N-[取代的苄基]-羧酰胺或硫代羧酰胺、其由市售材料的制备以及其作为杀真菌剂的用途公开于WO2007/087906、WO2009/016220和WO2010/130767中。N-环丙基-N-[取代的苄基]-羧酰胺或硫代羧酰胺与杀真菌剂的混合物公开于WO2012/143125中。然而,没有公开或暗示本专利技术的协同活性化合物结合物。由于对当今作物保护组合物的环境和经济要求(例如,在作用谱、毒性、选择性、施用率、残留物的形成和有利的制备能力方面)不断增加,还由于可能存在问题(例如抗性),因此一项长期任务是开发新组合物,尤其是在一些领域至少有助于满足上述要求的杀真菌剂。本专利技术提供活性化合物结合物/组合物,其在某些方面至少实现所述目的。现已惊讶地发现,本专利技术的结合物不仅带来对要防治的植物病原体的作用谱的加和性增强(原则上这是能够预期的),而且产生协同效应,以两种方式拓宽组分(A)和组分(B)的作用范围。首先,将组分(A)和组分(B)的施用率降低的同时保持同样良好的作用。其次,即使这两种单一化合物在如此低的施用率范围内已经变得完全无效,但结合物仍能实现植物病原体的高度防治。这一方面实质上拓宽了可以防治的植物病原体谱,另一方面提高了使用安全性。除杀真菌协同活性之外,本专利技术的活性化合物结合物具有其他惊人特性,在广义上,这些特性也可称为协同,例如:活性谱拓宽至其他植物病原体(例如植物病害的抗性菌株);降低活性化合物的施用率;即使在单一化合物显示无活性或几乎无活性的施用率下,借助本专利技术的活性化合物结合物仍然足以防治害虫;配制或使用过程中(例如研磨、筛分、乳化、溶解或分散)的有利特性;增强的储存稳定性和光稳定性;有利的残留物形成;改进的毒物学和生态毒理学特性;改进的植物特性,例如更好的生长、提高的采收产量、更发达的根系、更大的叶面积、更绿的叶子、更强壮的嫩枝、更少的种子需求、更低的植物毒性、植物防御系统的调动、与植物良好的相容性。因此,使用本专利技术的活性化合物结合物或组合物非常有助于使幼龄谷物保持健康,这能提高例如经处理的谷物种子的越冬性,还能保障品质和产量。此外,本专利技术的活性化合物结合物可有助于增强内吸作用(systemicaction)。即使结合物的单一化合物没有足够的内吸性,本专利技术的活性化合物结合物仍可具有该性质。以类似的方式,本专利技术的活性化合物结合物可带来更持久的杀真菌作用。因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结合物,其包含:(A)至少一种式(I)的衍生物其中,T代表氧或硫原子,X选自2-异丙基、2-环丙基、2-叔丁基、5-氯-2-乙基、5-氯-2-异丙基、2-乙基-5-氟、5-氟-2-异丙基、2-环丙基-5-氟、2-环戊基-5-氟、2-氟-6-异丙基、2-乙基-5-甲基、2-异丙基-5-甲基、2-环丙基-5-甲基、2-叔丁基-5-甲基、5-氯-2-(三氟甲基)、5-甲基-2-(三氟甲基)、2-氯-6-(三氟甲基)、3-氯-2-氟-6-(三氟甲基)和2-乙基-4,5-二甲基,或其农业化学上可接受的盐,以及(B)至少一种其他活性杀真菌化合物B,选自由以下化合物组成的组L1:(b1)异丙噻菌胺(isofetamid);(b2)(2E,3Z)-5-{[1-(4-氯苯基)-1H-吡唑-3-基]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活性化合物结合物,其包含:(A)至少一种式(I)的衍生物其中,T代表氧或硫原子,X选自2‑异丙基、2‑环丙基、2‑叔丁基、5‑氯‑2‑乙基、5‑氯‑2‑异丙基、2‑乙基‑5‑氟、5‑氟‑2‑异丙基、2‑环丙基‑5‑氟、2‑环戊基‑5‑氟、2‑氟‑6‑异丙基、2‑乙基‑5‑甲基、2‑异丙基‑5‑甲基、2‑环丙基‑5‑甲基、2‑叔丁基‑5‑甲基、5‑氯‑2‑(三氟甲基)、5‑甲基‑2‑(三氟甲基)、2‑氯‑6‑(三氟甲基)、3‑氯‑2‑氟‑6‑(三氟甲基)和2‑乙基‑4,5‑二甲基,或其农业化学上可接受的盐,以及(B)至少一种其他活性杀真菌化合物B,选自由以下化合物组成的组L1:(b1)异丙噻菌胺;(b2)(2E,3Z)‑5‑{[1‑(4‑氯苯基)‑1H‑吡唑‑3‑基]氧}‑2‑(甲氧基亚氨基)‑N,3‑二甲基戊‑3‑烯酰胺;(b3)[3‑(4‑氯‑2‑氟苯基)‑5‑(‑2,4‑二氟苯基)‑1,2‑噁唑‑4‑基](吡啶‑3‑基)甲醇;(b4)(S)‑[3‑(4‑氯‑2‑氟苯基)‑5‑(‑2,4‑二氟苯基)‑1,2‑噁唑‑4‑基](吡啶‑3‑基)甲醇;(b5)(R)‑[3‑(4‑氯‑2‑氟苯基)‑5‑(‑2,4‑二氟苯基)‑1,2‑噁唑‑4‑基](吡啶‑3‑基)甲醇;(b6)2‑{[3‑(2‑氯苯基)‑2‑(‑2,4‑二氟苯基)环氧乙烷‑2‑基]甲基}‑2,4‑二氢‑3H‑1,2,4‑三唑‑3‑硫酮;(b7)1‑{[3‑(2‑氯苯基)‑2‑(‑2,4‑二氟苯基)环氧乙烷‑2‑基]甲基}‑1H‑1,2,4‑三唑‑5‑基硫氰酸酯;(b8)5‑(烯丙基硫烷基)‑1‑{[3‑(2‑氯苯基)‑2‑(‑2,4‑二氟苯基)环氧乙烷‑2‑基]甲基}‑1H‑1,2,4‑三唑;(b9)2‑[1‑(2,4‑二氯苯基)‑5‑羟基‑2,6,6‑三甲基庚‑4‑基]‑2,4‑二氢‑3H‑1,2,4‑三唑‑3‑硫酮;(b10)2‑{[rel(2R,3S)‑3‑(2‑氯苯基)‑2‑(‑2,4‑二氟苯基)环氧乙烷‑2‑基]甲基}‑2,4‑二氢‑3H‑1,2,4‑三唑‑3‑硫酮;(b11)2‑{[rel(2R,3R)‑3‑(2‑氯苯基)‑2‑(‑2,4‑二氟苯基)环氧乙烷‑2‑基]甲基}‑2,4‑二氢‑3H‑1,2,4‑三唑‑3‑硫酮;(b12)1‑{[rel(2R,3S)‑3‑(2‑氯苯基)‑2‑(‑2,4‑二氟苯基)环氧乙烷‑2‑基]甲基}‑1H‑1,2,4‑三唑‑5‑基硫氰酸酯;(b13)1‑{[rel(2R,3R)‑3‑(2‑氯苯基)‑2‑(‑2,4‑二氟苯基)环氧乙烷‑2‑基]甲基}‑1H‑1,2,4‑三唑‑5‑基硫氰酸酯;(b14)5‑(烯丙基硫烷基)‑1‑{[rel(2R,3S)‑3‑(2‑氯苯基)‑2‑(‑2,4‑二氟苯基)环氧乙烷‑2‑基]甲基}‑1H‑1,2,4‑三唑;(b15)5‑(烯丙基硫烷基)‑1‑{[rel(2R,3R)‑3‑(2‑氯苯基)‑2‑(‑2,4‑二氟苯基)环氧乙烷‑2‑基]甲基}‑1H‑1,2,4‑三唑;(b16)2‑[(2S,4S,5S)‑1‑(2,4‑二氯苯基)‑5‑羟基‑2,6,6‑三甲基庚‑4‑基]‑2,4‑二氢‑3H‑1,2,4‑三唑‑3‑硫酮;(b17)2‑[(2R,4S,5S)‑1‑(2,4‑二氯苯基)‑5‑羟基‑2,6,6‑三甲基庚‑4‑基]‑2,4‑二氢‑3H‑1,2,4‑三唑‑3‑硫酮;(b18)2‑[(2R,4R,5R)‑1‑(2,4‑二氯苯基)‑5‑羟基‑2,6,6‑三甲基庚‑4‑基]‑2,4‑二氢‑3H‑1,2,4‑三唑‑3‑硫酮;(b19)2‑[(2S,4R,5R)‑1‑(2,4‑二氯苯基)‑5‑羟基‑2,6,6‑三甲基庚‑4‑基]‑2,4‑二氢‑3H‑1,2,4‑三唑‑3‑硫酮;(b20)2‑[(2S,4S,5R)‑1‑(2,4‑二氯苯基)‑5‑羟基‑2,6,6‑三甲基庚‑4‑基]‑2,4‑二氢‑3H‑1,2,4‑三唑‑3‑硫酮;(b21)2‑[(2R,4S,5R)‑1‑(2,4‑二氯苯基)‑5‑羟基‑2,6,6‑三甲基庚‑4‑基]‑2,4‑二氢‑3H‑1,2,4‑三唑‑3‑硫酮;(b22)2‑[(2R,4R,5S)‑1‑(2,4‑二氯苯基)‑5‑羟基‑2,6,6‑三甲基庚‑4‑基]‑2,4‑二氢‑3H‑1,2,4‑三唑‑3‑硫酮;(b23)2‑[(2S,4R,5S)‑1‑(2,4‑二氯苯基)‑5‑羟基‑2,6,6‑三甲基庚‑4‑基]‑2,4‑二氢‑3H‑1,2,4‑三唑‑3‑硫酮;(b24)2‑氟‑6‑(三氟甲基)‑N‑(1,1,3‑三甲基‑2,3‑二氢‑1H‑茚‑4‑基)苯甲酰胺;(b25)2‑(6‑苄基吡啶‑2‑基)喹唑啉;(b26)2‑[6‑(3‑氟‑4‑甲氧基苯基)‑5‑甲基吡啶‑2‑基...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3.10.16 EP 13356015.11.一种活性化合物结合物,其包含:
(A)至少一种式(I)的衍生物
其中,T代表氧或硫原子,X选自2-异丙基、2-环丙基、2-叔丁基、5-氯-2-乙基、5-氯-2-
异丙基、2-乙基-5-氟、5-氟-2-异丙基、2-环丙基-5-氟、2-环戊基-5-氟、2-氟-6-异丙基、2-
乙基-5-甲基、2-异丙基-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P·克里斯托P·达蒙P·德斯伯德斯土屋知己U·沃肯道夫诺伊曼PY·克库尔朗恩
申请(专利权)人:拜耳作物科学股份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德国;DE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