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924369 阅读: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30 16: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包括上集流管、下集流管以及连接上集流管和下集流管的扁管,所述上集流管包括上下并排设置的第一集流管段和第二集流管段且第二集流管段的长度小于第一集流管段,所述第一集流管段和第二集流管段对应部分的相对面上开设有对应连通的分液孔,所述第一集流管段与第二集流管段错开部分开设有与扁管对接的扁管槽,所述第二集流管段开设有与扁管对接的扁管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无需内置分配管,而且方便实现多流程结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空调技术,具体涉及微通道换热器。
技术介绍
现有微通道换热器用做蒸发器和热泵时,通常需要在进口集流管处增加分配管。当微通道蒸发器或热泵为多流程时,则需要在集流管内设置隔板,且第二流程的分配管需要穿过隔板(该隔板需要在相应位置打孔),以使第一流程流出的制冷剂能够进入。基于以上结构,隔板开孔与分配管外径之间的公差配合限制要求非常高,如果开孔过大,则容易引起焊接不良造成泄露,而如果开孔过小,则分配管很难穿过。且此结构的微通道蒸发器或热泵,由于分配管组装的限制,最多只能实现双流程,而无法实现多流程结构(除非中间流程均不采用分配管),且当两个流程扁管数较多时,分配管也会相应加长,而分配管只有一端是固定的,长度变长后易弯曲,运行时甚至会产生振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提供一种无需内置分配管的多流程微通道换热器。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包括上集流管、下集流管以及连接上集流管和下集流管的扁管,所述上集流管包括上下并排设置的第一集流管段和第二集流管段且第二集流管段的长度小于第一集流管段,所述第一集流管段和第二集流管段对应部分的相对面上开设有对应连通的分配孔,所述第一集流管段与第二集流管段错开部分开设有与扁管对接的扁管槽,所述第二集流管段开设有与扁管对接的扁管槽。优选的,所述第一集流管段和第二集流管段均为圆管。优选的,所述第二集流管段沿轴向间隔设有用于分流程的流程隔板,或者,同时设有用于分液的分液隔板。优选的,所述下集流管为一段圆管且开设有与扁管对接的扁管槽以及供隔板插入的隔板槽。优选的,所述第一集流管段和第二集流管段均为径向封闭的半圆管且第一集流管段和第二集流管段对应部分拼合形成圆管。优选的,所述第一集流管段由第一半圆管壁和第一中间板组合形成,所述第二集流管段由第二半圆管壁与第一中间板组合形成。优选的,所述第二半圆管壁上开设有与扁管对接的扁管槽,所述第一中间板与第二半圆管壁对应部分开设有使第一半圆管壁和第二半圆管壁内部连通的分配孔,所述第一中间板与第二半圆管壁错开部分开设有与扁管对接的扁管槽。优选的,所述下集流管包括并排设置的第三集流管段和第四集流管段且第四集流管段的长度小于第三集流管段,所述第三集流管段由第三半圆管壁和第二中间板组合形成,所述第四集流管段由第四半圆管壁与第二中间板组合形成。优选的,所述第四半圆管壁上开设有与扁管对接的扁管槽,所述第二中间板与第四半圆管壁对应部分开设有将第三半圆管壁和第四半圆管壁内部连通的分配孔,所述第二中间板与第四半圆管壁错开部分开设有与扁管对接的扁管槽。优选的,当换热器扁管沿重力方向放置时,所述上集流管和下集流管之间连接有引流管。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上集流管包括上下并排设置的第一集流管段和第二集流管段,且第一集流管段和第二集流管段对应部分的相对面上开设有对应连通的分配孔,利用分配孔实现制冷剂的分配,因此第二集流管段起到了分配管的作用,同时由于第二集流管段置于第一集流管段外侧,因此无需内置分配管。这样,一方面避免了现有内置式分配管在隔板上开孔造成的问题,另外一方面,可通过增加流程隔板以及第二集流管段数目的方式实现多流程结构,避免现有内置式分配管在多流程时产生的问题。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结构图;图2为实施例1中第一圆管集流管下半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实施例1中第二圆管集流管上半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实施例1中第二圆管集流管下半部结构示意图;图5为实施例1的变形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2的结构图;图7为实施例2中第一半圆管壁结构示意图;图8为实施例2中第一中间板结构示意图;图9为实施例2中第二半圆管壁结构示意图;图10为实施例2的变形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包括上集流管1、下集流管2以及连接上集流管1和下集流管2的扁管3,扁管3上设有翅片31。具体的,所述上集流管1包括上下并排设置的第一集流管段和第二集流管段,且第二集流管段的长度小于第一集流管段,所述第一集流管段和第二集流管段对应部分的相对面上开设有对应连通的分配孔102,第二集流管段作为外置结构的分配管,利用分配孔实现制冷剂的分配。所述第一集流管段与第二集流管段错开部分开设有与扁管对接的扁管槽101,所述第二集流管段开设有与扁管3对接的扁管槽101,这样第一集流管段与第二集流管段实现与扁管3的对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集流管段和第二集流管段均为圆管,即分别为第一圆管集流管11、第二圆管集流管12,第二圆管集流管12一般与第一圆管集流管11一端对齐,或者也可以错开。第二圆管集流管12上开设有供隔板插入的隔板槽103。下集流管2也为一段圆管且开设有与扁管3对接的扁管槽101以及供隔板插入的隔板槽。同时,所述第二集流管段沿轴向间隔设有用于分流程的流程隔板,以实现多流程结构,或者,同时设有用于分液的分液隔板,以提高分液效果。本实施例是以双流程为例说明,实际可通过增加流程隔板以及第二集流管段的数目实现多流程结构。本实施例方案的优点如下:1.实现了微通道蒸发器、热泵的多流程回路,且便于组装及生产。2.省去第二及后续各流程集流管的内置分配管,避免了分配管与隔板连接处难以组装、分配管振动、变形的问题。3.上集流管中的第二集流管段用分液隔板隔开,有利于分液的稳定性和均匀性。另外,当换热器双回路流程不多的时候,可以取消第二圆管集流管12中设置的分液隔板,这样,有利于加工制造,不影响性能的情况下,还能节约成本。如图5所示,当换热器扁管沿重力方向放置时,可在相邻两个流程间设置引流管16,使得各流程扁管内的制冷剂均能从下往上流动(重力相反方向),有利于制冷剂蒸发,提高换热器整体性能。实施例2,如图6至图9所示,与实施例1的不同在于,所述第一集流管段和第二集流管段均为径向封闭的半圆管且第一集流管段和第二集流管段对应部分拼合形成中间分隔的圆管。具体的,所述第一集流管段由第一半圆管壁13和第一中间板14组合形成,所述第二集流管段由第二半圆管壁15与第一中间板14组合形成。所述第二半圆管壁上开设有与扁管对接的扁管槽101,所述第一中间板与第二半圆管壁对应部分开设有使第一半圆管壁和第二半圆管壁内部连通的分配孔102,所述第一中间板与第二半圆管壁错开部分开设有与扁管对接的扁管槽101。本实施例中,扁管上端插入第一中间板14和第二半圆管壁15上的扁管槽101,实现与扁管的对接,同时利用第一中间板14上开设的分配孔102实现各流程制冷剂的分配。另外,下集流管2与上集流管结构类似,所述下集流管2包括并排设置的第三集流管段和第四集流管段且第四集流管段的长度小于第三集流管段,第四集流管段位于第三集流管段上方,所述第三集流管段由第三半圆管壁21和第二中间板22组合形成,所述第四集流管段由第四半圆管壁23与第二中间板22组合形成。所述第四半圆管壁上开设有与扁管对接的扁管槽,所述第二中间板与第四半圆管壁对应部分开设有将第三半圆管壁和第四半圆管壁内部连通的分配孔,所述第二中间板与第四半圆管壁错开部分开设有与扁管对接的扁管槽。本实施例不仅具备实施例1所具备的优点,而且相对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包括上集流管、下集流管以及连接上集流管和下集流管的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集流管包括上下并排设置的第一集流管段和第二集流管段且第二集流管段的长度小于第一集流管段,所述第一集流管段和第二集流管段对应部分的相对面上开设有对应连通的分配孔,所述第一集流管段与第二集流管段错开部分开设有与扁管对接的扁管槽,所述第二集流管段开设有与扁管对接的扁管槽。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包括上集流管、下集流管以及连接上集流管和下集流管的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集流管包括上下并排设置的第一集流管段和第二集流管段且第二集流管段的长度小于第一集流管段,所述第一集流管段和第二集流管段对应部分的相对面上开设有对应连通的分配孔,所述第一集流管段与第二集流管段错开部分开设有与扁管对接的扁管槽,所述第二集流管段开设有与扁管对接的扁管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流管段和第二集流管段均为圆管。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集流管段沿轴向间隔设有用于分流程的流程隔板,或者,同时设有用于分液的分液隔板。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集流管为一段圆管且开设有与扁管对接的扁管槽以及供隔板插入的隔板槽。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流管段和第二集流管段均为径向封闭的半圆管且第一集流管段和第二集流管段对应部分拼合形成圆管。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流管段由第一半圆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青昊江俊张伟伟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盾安热工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