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飞机前体涡流动控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830367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16 16:24
一种飞机前体涡流动控制装置,包括前体涡破碎器和多个导流片,前体涡破碎器沿流向安装于飞机前体棱线上方、进气道进口前方;多个导流片依次安装于前体涡破碎器后方,原低能流流向路径上,对前体涡破碎器后的低能流进行导流,使其不流进进气道入口,而是沿进气道外罩与机身间的沟槽向后流动。其结构简单,易于安装维护、流动控制效果显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航空气动力
,具体涉及一种飞机前体涡流动控制装置
技术介绍
进气道作为推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发动机乃至整架飞机的性能。现代飞机,气流在进入进气道之前通常要流经机身表面,在特定飞行状态下会产生机体涡、棱线涡,这些前体涡如不加以控制,其进入进气道必将导致进气道性能的降低、流场畸变的增加,降低飞机推力,造成进/发匹配性能恶化。飞机在进行飞行时,由于前机身棱线以及进气道布局的原因,会导致前机身诱导的前体涡被吸入进气道,从而造成进气道进口气流品质的恶化,导致内流分离,进而造成总压恢复的降低、流场畸变增大,对进/发匹配产生不良影响,造成飞行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以上不足之处,本技术提供一种飞机前体涡流动控制装置,可对前体涡进行破碎或改变前体涡的流动发展方向,从而改善进气道进口气流品质。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如下:一种飞机前体涡流动控制装置,包括前体涡破碎器和多个导流片,前体涡破碎器沿流向安装于飞机前体棱线上方、进气道进口前方;多个导流片依次安装于前体涡破碎器后方,原低能流流向路径上,对前体涡破碎器后的低能流进行导流,使其不流进进气道入口,而是沿进气道外罩与机身间的沟槽向后流动。本技术还具有如下技术特征:1、所述的前体涡破碎器高度与当地涡的高度相当,长度为高度的1.5倍。2、所述的导流片高度与当地低能流高度相当,长度为高度的1.8倍,安装角度与原流向夹角为15°。本技术的优点是:其结构简单,易于安装维护、流动控制效果显著。在典型飞行状态,可以提高进气道总压恢复系数1%以上、降低流场畸变指标值30%以上。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飞机前体涡流动控制装置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根据说明书附图举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解释: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一种飞机前体涡流动控制装置,包括前体涡破碎器1和3个导流片2,前体涡破碎器1沿流向安装于飞机前体棱线上方、进气道进口前方;3个导流片2依次安装于前体涡破碎器1后方,原低能流流向路径上,对前体涡破碎器1后的低能流进行导流,使其不流进进气道入口,而是沿进气道外罩与机身间的沟槽向后流动。所述的前体涡破碎器1高度与当地涡的高度相当,长度为高度的1.5倍。所述的导流片2高度与当地低能流高度相当,长度为高度的1.8倍,安装角度与原流向夹角为15°。本实施例可以针对因机身前体棱线存在而生成的前体涡进行破碎,大涡破碎后形成的低能流再采用导流片进行导流,改变其固有流动方向,使其不进入进气道而向后流动。数值仿真时,只要安装前体涡控制装置,飞机飞行时产生的前体涡就可以有效的被破碎、导流,而不进入进气道入口,进气道性能得到明显提高,出口畸变指标明显降低。其在真实飞机流动控制时的方法是:将满足强度等要求的金属薄板,通过螺丝连接固定于飞机特定位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飞机前体涡流动控制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飞机前体涡流动控制装置,包括前体涡破碎器(1)和多个导流片(2),其特征在于:前体涡破碎器(1)沿流向安装于飞机前体棱线上方、进气道进口前方;多个导流片(2)依次安装于前体涡破碎器(1)后方,原低能流流向路径上,对前体涡破碎器(1)后的低能流进行导流,使其不流进进气道入口,而是沿进气道外罩与机身间的沟槽向后流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飞机前体涡流动控制装置,包括前体涡破碎器(1)和多个导流片(2),其特征在于:前体涡破碎器(1)沿流向安装于飞机前体棱线上方、进气道进口前方;多个导流片(2)依次安装于前体涡破碎器(1)后方,原低能流流向路径上,对前体涡破碎器(1)后的低能流进行导流,使其不流进进气道入口,而是沿进气道外罩与机身间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振山马晓光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空气动力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