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部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755910 阅读: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02 21:32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抑制用于加强的部件的数量增加或制造工序的增加等能够解决与以往提出的技术有关的问题的车身部件。保险杠加强件(10)具有由横剖面为大致U字状的槽形钢形成的第一部件(11)和第二部件(21),将两部件(11、21)的端部彼此连接而构成。在第一部件(11)及第二部件(21)各自的连接部(13、23),沿着两部件(11、21)的排列方向设有狭缝(31、41)。而且,在该狭缝(31、41)的上下两侧,以两部件(11、21)彼此交错地重合的状态将两部件(11、21)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等车辆上的车身部件
技术介绍
在汽车等车辆中,作为构成其车身的车身部件,例如使用骨架部件或加强部件(参照专利文献1)。骨架部件是成为车身的骨架的部件,加强部件是为了车辆的操纵稳定性、振动抑制、噪音抑制、碰撞时的变形抑制对骨架的强度进行加强的部件。车身部件即使是相同的部件,根据车辆的种类或尺寸其大小也不同。其中,还大量包含长度较长的部件。在这种较长的车身部件的情况下,从制造容易度的观点出发,如图17所示,提出了将车身部件120沿其长度方向分割而分成多个部件,将这些多个部件连接而构成车身部件120。在图示的状态中,通过将第一部件121与第二部件122连接,构成一个车身部件120。该第一部件121与第二部件122的连接通常是将两部件121、122的端部彼此以对接的方式接合并将该接合部分焊接。但是,仅通过由焊接实现的接合,在该接合部分中不能确保充分的强度。因此,提出了通过在两部件121、122的接合部分另外设置加强部件123来确保其强度。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1217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但是,在上述的将部件121、122的端部彼此对接并焊接的连接结构中,在焊接时,为了进行用于对部件的端部彼此接合的状态进行保持的位置对准,需要大型的夹具。另外,由于另外需要用于确保强度的加强部件123,所以相应地部件数量增加,且还需要用于安装该加强部件的工序,产生导致制造工序增加这样的各种问题。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用于加强的部件的数量增加或制造工序的增加等能够解决与以往提出的技术有关的问题的车身部件。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为了解决上述课题,第一技术方案是一种车身部件,其具备由板材形成的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并且构成为通过将两部件的端部彼此连接而向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的排列方向延伸,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部件的连接侧端部设有在其端缘开放的狭缝,在所述狭缝的两侧,所述第一部件的连接侧端部和所述第二部件的连接侧端部交错地重合。根据第一技术方案,在构成车身部件的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的连接部分,在第一部件的前后第二部件交错重合,因此板材被双重化。由此,该连接部分的强度得以确保,不需要另外安装用于确保强度的加强部件。其结果,能够抑制用于加强强度的部件数量的增加、及用于安装该加强部件的工序的增加。另外,与仅单纯地将端面彼此对接的现有技术、或者仅单纯地将板部彼此重合的技术不同,只要不对两部件作用向拉开的方向的力,就能够保持连接状态,因此,能够确保连接部分的稳定性。由此,不需要用于固定两部件的连接状态的焊接或螺栓固定等,可以抑制制造工序的增加及制造成本的增大。另外,即使对两部件的连接部分实施焊接或螺栓固定等的情况下,也不需要用于保持两部件的连接状态的大型的夹具,能够抑制制造工序的增加及制造成本的增大。第二技术方案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技术方案中,在所述第一部件的所述连接侧端部,夹着所述狭缝的一侧向内侧后退,从而在该向内侧后退的一侧与夹着所述狭缝的另一侧之间设有台阶。根据第二技术方案,通过在所述狭缝的两侧设置台阶,能够以在位于该狭缝的两侧的板部之间插入所述第二部件的方式将两部件连接,因此,具有容易进行两部件的连接作业的优点。第三技术方案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或第二技术方案中,所述狭缝以沿着所述排列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根据第三技术方案,由于所述狭缝沿着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的排列方向设置,所以可以使两部件沿着其排列方向移动的同时进行连接,在这一点上也具有容易进行两部件的连接作业的优点。第四技术方案的特征在于,在第三技术方案中,在所述第二部件的所述连接侧端部,在其端缘开放的狭缝沿着所述排列方向设置,并且该狭缝与所述第一部件的所述狭缝重叠地设置,而且,向内侧后退的一侧是与所述第一部件不同的侧,在该向内侧后退的一侧与夹着所述狭缝的另一侧之间设有台阶。根据第四技术方案,不仅所述第一部件而且所述第二部件上也设有沿着排列方向的狭缝和其两侧的台阶。因此,可以利用设于两部件上的高低相反的台阶的同时使狭缝彼此重叠,如此使两部件向排列方向移动的同时进行连接。由此,可以进一步提高两部件的连接作业的作业性。第五技术方案的特征在于,在第四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部件及所述第二部件具有相同的板厚,所述台阶与所述板厚大致相同。根据第五技术方案,由于所述台阶设定为与所述第一部件及所述第二部件的板厚相同,所以可以在两部件交错地重合的状态下使两部件面接触。由此,与两部件之间形成有间隙的情况相比,相对于作用于一部件的力,另一部件以面来承受该力,能够提高强度加强的程度。第六技术方案的特征在于,在第四或第五技术方案中,分别设于所述第一部件及所述第二部件上的所述狭缝设于与所述排列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的中央部。根据第六技术方案,在所述第二部件上也设有狭缝和台阶,且所述狭缝的位置设于与所述排列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的中央部,因此,在连接侧端部,通过将第一部件翻转,第一部件成为第二部件。因此,如果在连接侧端部以外的部分通过翻转也成为相同的结构,则可以使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为通用部件。由此,不需要分别另外制造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可以有助于抑制制造成本。第七技术方案的特征在于,在第四~第六技术方案的任一技术方案中,在所述第一部件及所述第二部件的各连接侧端部,将位于所述狭缝的两侧的板部中的一个板部设为与各部件的板部形成同一平面的第一平板部,将另一板部设为维持与所述第一平板部的平行状态的同时折弯而与该第一平板部之间形成所述台阶的第二平板部。根据第七技术方案,所述狭缝的两侧存在与各部件的板部形成同一平面的第一平板部和折弯形成的第二平板部,利用这两平板部形成台阶。该情况下,第二平板部可以通过实施冲压加工等而容易地形成。另外,通过以使第二平板部与另一部件的第一平板部重合的方式将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连接,利用两部件的第一平板部形成同一平面。由此,能够抑制在连接部分产生凹凸。第八技术方案的特征在于,在第七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部件的所述第二平板部与所述第二部件的所述第二平板部两者的端缘彼此接触。根据第八技术方案,由于所述第一部件的第二平板部与所述第二部件的第二平板部两者的端缘彼此接触,因此,在将两部件连接时,该端缘彼此也接触的同时进行连接。该连接时端缘彼此的接触用作使两部件沿其排列方向移动并进行连接时的导向,可以容易地进行连接作业。第九技术方案的特征在于,在第七或第八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部件及所述第二部件各自的横剖面形成为槽形,所述第一部件及所述第二部件具有沿着与所述排列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的底板部和从该底板部的两端向侧部延伸的一对侧板部,在所述第一部件及所述第二部件的各连接侧端部,在各自的所述底板部设有所述狭缝、所述第一平板部及所述第二平板部,所述一对侧板部中的与所述第二平板部连接的侧板部折弯成配置于错位到另一侧板部侧的位置。根据第九技术方案,在将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连接时,在所述第一平板部及与其连接的侧板部的内侧插入所述第二平板部和与其连接的侧板部。该情况下,在第一部件及第二部件形成为槽形的情况下,成为在底面部两部件交错地重合,且侧板部彼此也重合的状态。由此,可以适当实现两部件的连接部分双重化使强度得以确保,且可以稳定地保持连接状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车身部件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身部件,其具备由板材形成的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并且构成为通过将两部件的端部彼此连接而向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的排列方向延伸,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部件的连接侧端部设有在其端缘开放的狭缝,在所述狭缝的两侧,所述第一部件的连接侧端部和所述第二部件的连接侧端部交错地重合。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4.06.13 JP 2014-1221641.一种车身部件,其具备由板材形成的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并且构成为通过将两部件的端部彼此连接而向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的排列方向延伸,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部件的连接侧端部设有在其端缘开放的狭缝,在所述狭缝的两侧,所述第一部件的连接侧端部和所述第二部件的连接侧端部交错地重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部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部件的所述连接侧端部,夹着所述狭缝的一侧向内侧后退,从而在该向内侧后退的一侧与夹着所述狭缝的另一侧之间设有台阶。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身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狭缝以沿着所述排列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部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部件的所述连接侧端部,在其端缘开放的狭缝沿着所述排列方向设置,并且该狭缝与所述第一部件的所述狭缝重叠地设置,而且,向内侧后退的一侧是与所述第一部件不同的侧,在该向内侧后退的一侧与夹着所述狭缝的另一侧之间设有台阶。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件及所述第二部件具有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增尾俊二石亩祐树
申请(专利权)人:爱信高丘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