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于车身碰撞的前壁板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302062 阅读:93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7-09 19: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利于车身碰撞的前壁板结构,包括前壁板、下梁及下梁加强件,下梁及下梁加强件均呈倒置的几字形,下梁加强件焊接在下梁上,下梁的上端通过下梁加强件与前壁板下表面焊接,下梁与前壁板之间形成下腔体,在前壁板上沿汽车长度方向设置有凸槽,该凸槽位于所述下腔体的正上方,与下腔体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在保证乘员腿部下梁系截面积不变的前提下,减少乘员腿部下梁系的重量及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的车身结构,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利于车身碰撞的前壁板结构
技术介绍
为减小碰撞时乘员舱的侵入量,通常在乘员腿部下方的前壁板处设计有梁系结构,梁系结构的截面积大小,直接影响乘员腿部伤害值。现有前壁板处的梁系结构参见图2所示,包括前壁板1、上梁3、下梁5及下梁加强件4,所述上梁3呈几字形,其下端与前壁板上表面焊接,上梁3与前壁板I之间形成上腔体;所述下梁5及下梁加强件4均呈倒置的几字形,下梁加强件4焊接在下梁5上,下梁的上端通过下梁加强件4与前壁板下表面焊接,下梁5与前壁板I之间形成下腔体,下腔体位于所述上腔体的正下方。上梁3增强了梁系支撑功能,但几字形上梁3的材料通常为高强板(抗拉强度Ra > 590MPa,厚度t > 1.8mm),该结构不仅重量重,而且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利于车身碰撞的前壁板结构,其能够在保证乘员腿部下梁系截面积不变的前提下,减少乘员腿部下梁系的重量及成本。本技术所述利于车身碰撞的前壁板结构,包括前壁板、下梁及下梁加强件,下梁及下梁加强件均呈倒置的几字形,下梁加强件焊接在下梁上,下梁的上端通过下梁加强件与前壁板下表面焊接,下梁与前壁板之间形成下腔体,在前壁板上沿汽车长度方向设置有凸槽,该凸槽位于所述下腔体的正上方,与下腔体连通。进一步,所述凸槽的宽度与下腔体的宽度一致。本技术所述利于车身碰撞的前壁板结构,取消了上梁,减少了上梁的重量,节约了上梁的工装开发成本,从而使整车减重,整车成本减少。增加了凸槽,凸槽形成的腔体与下梁的腔体连通,保证在上、下腔体截面面积不变前提下,上、下腔体有效截面积最大,从而保证乘员腿部下梁系的截面积最大,保证了碰撞力量的有效传递。【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不意图;图2为现有前壁板处的乘员腿部下梁系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进一步解释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来对本技术进行详细阐述。参见图1所示,该利于车身碰撞的前壁板结构,包括前壁板1、下梁5及下梁加强件4,下梁5及下梁加强件4均呈倒置的几字形,下梁加强件4焊接在下梁5上,下梁的上端通过下梁加强件4与前壁板下表面焊接,下梁5与前壁板I之间形成下腔体,在前壁板I上沿汽车长度方向设置有凸槽2,该凸槽2位于所述下腔体的正上方,所述凸槽的宽度与下腔体的宽度一致,并与下腔体连通。装配时,几字形下梁5与几字形下梁加强件4焊接为分总成,分总成最后与带有凸槽2特征的前壁板I焊接形成乘员腿部下梁系。在整车宽度方向上,凸槽2形成的腔体保证与下梁5的腔体连通,保证在上下腔体截面面积不变前提下,上下腔体有效重合截面积最大,从而保证乘员腿部下梁系的截面积最大,保证了碰撞力量的有效传递。在整车长度方向上(车辆行进方向),凸槽2走向与下梁5相同,保证在上下腔体截面面积不变前提下,上下腔体有效截面积最大,从而保证乘员腿部下梁系的截面积最大,保证了碰撞力量的有效传递。在整车高度方向上,通过调节凸槽的上表面a的高度h来实现乘员腿部下梁系的截面面积大小的调节功能,满足不同车型对乘员腿部下梁系的截面面积大小不同的要求。【主权项】1.一种利于车身碰撞的前壁板结构,包括前壁板(I)、下梁(5)及下梁加强件(4),下梁及下梁加强件均呈倒置的几字形,下梁加强件焊接在下梁上,下梁的上端通过下梁加强件与前壁板下表面焊接,下梁(5)与前壁板(I)之间形成下腔体,其特征在于:在前壁板上沿汽车长度方向设置有凸槽(2),该凸槽位于所述下腔体的正上方,与下腔体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利于车身碰撞的前壁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槽(2)的宽度与下腔体的宽度一致。【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利于车身碰撞的前壁板结构,包括前壁板、下梁及下梁加强件,下梁及下梁加强件均呈倒置的几字形,下梁加强件焊接在下梁上,下梁的上端通过下梁加强件与前壁板下表面焊接,下梁与前壁板之间形成下腔体,在前壁板上沿汽车长度方向设置有凸槽,该凸槽位于所述下腔体的正上方,与下腔体连通。本技术能够在保证乘员腿部下梁系截面积不变的前提下,减少乘员腿部下梁系的重量及成本。【IPC分类】B62D25/14【公开号】CN205365759【申请号】CN201620149947【专利技术人】鲁文川, 牛伟, 吴玉禄, 周阳, 何超 【申请人】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公开日】2016年7月6日【申请日】2016年2月29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利于车身碰撞的前壁板结构,包括前壁板(1)、下梁(5)及下梁加强件(4),下梁及下梁加强件均呈倒置的几字形,下梁加强件焊接在下梁上,下梁的上端通过下梁加强件与前壁板下表面焊接,下梁(5)与前壁板(1)之间形成下腔体,其特征在于:在前壁板上沿汽车长度方向设置有凸槽(2),该凸槽位于所述下腔体的正上方,与下腔体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鲁文川牛伟吴玉禄周阳何超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8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