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的车身结构,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利于车身碰撞的前壁板结构。
技术介绍
为减小碰撞时乘员舱的侵入量,通常在乘员腿部下方的前壁板处设计有梁系结构,梁系结构的截面积大小,直接影响乘员腿部伤害值。现有前壁板处的梁系结构参见图2所示,包括前壁板1、上梁3、下梁5及下梁加强件4,所述上梁3呈几字形,其下端与前壁板上表面焊接,上梁3与前壁板I之间形成上腔体;所述下梁5及下梁加强件4均呈倒置的几字形,下梁加强件4焊接在下梁5上,下梁的上端通过下梁加强件4与前壁板下表面焊接,下梁5与前壁板I之间形成下腔体,下腔体位于所述上腔体的正下方。上梁3增强了梁系支撑功能,但几字形上梁3的材料通常为高强板(抗拉强度Ra > 590MPa,厚度t > 1.8mm),该结构不仅重量重,而且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利于车身碰撞的前壁板结构,其能够在保证乘员腿部下梁系截面积不变的前提下,减少乘员腿部下梁系的重量及成本。本技术所述利于车身碰撞的前壁板结构,包括前壁板、下梁及下梁加强件,下梁及下梁加强件均呈倒置的几字形,下梁加强件焊接在下梁上,下梁的上端通过下梁加强件与前壁板下表面焊接,下梁与前壁板之间形成下腔体,在前壁板上沿汽车长度方向设置有凸槽,该凸槽位于所述下腔体的正上方,与下腔体连通。进一步,所述凸槽的宽度与下腔体的宽度一致。本技术所述利于车身碰撞的前壁板结构,取消了上梁,减少了上梁的重量,节约了上梁的工装开发成本,从而使整车减重,整车成本减少。增加了凸槽,凸槽形成的腔体与下梁的腔体连通,保证在上、下腔体截面面积不变前提下,上、下腔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利于车身碰撞的前壁板结构,包括前壁板(1)、下梁(5)及下梁加强件(4),下梁及下梁加强件均呈倒置的几字形,下梁加强件焊接在下梁上,下梁的上端通过下梁加强件与前壁板下表面焊接,下梁(5)与前壁板(1)之间形成下腔体,其特征在于:在前壁板上沿汽车长度方向设置有凸槽(2),该凸槽位于所述下腔体的正上方,与下腔体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鲁文川,牛伟,吴玉禄,周阳,何超,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8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