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后座椅支撑梁组件和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799825 阅读:10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7-30 17:45
为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汽车后座椅支撑梁装配于车身上之后易产生噪声,且抗冲击力较弱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后座椅支撑梁组件,包括支撑梁,支撑梁包括第一侧翼、第二侧翼和连接部;第一侧翼和第二侧翼的下端分别固定连接至连接部的两端,第一侧翼和第二侧翼的上端用于固定连接至车身后窗台板;还包括用于固定连接至车身后地板下纵梁的安装座;安装座上具有安装部,安装部与支撑梁的连接部固定连接。同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了采用上述汽车后座椅支撑梁组件的汽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汽车后座椅支撑梁组件装配于车身上之后,噪声小,汽车NVH性能佳,同时其抗冲击强度高。并且利于提升车身附件整合性,使车身空间利用更合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汽车后座椅支撑梁组件以及采用该汽车后座椅支撑梁组件的汽车。
技术介绍
2009年,GB15083-2006《汽车座椅、座椅固定装置及头枕强度要求和试验方法》成为国家强制检验项目,并增加了附录F《行李位移乘客防护装置的试验方法》,对汽车发生碰撞时行李向后排座椅的入侵量提出了明确要求。一时间,各大汽车制造商都在为满足该法规的要求而努力设计。该法规不仅对座椅本身的强度提高了要求,同时对座椅后部的支撑结构增大了考验。在汽车内,汽车后座椅支撑梁用于支撑后排座椅的部件,同时具有防止行李冲撞后排座椅的作用。通常,汽车后座椅支撑梁同时固定于车身侧围和地板上。然而,现有的各种汽车后座椅支撑梁装配于车身上之后,易产生噪声,汽车的NVH性能较差。同时其抗冲击力较弱。尤其对于滑动式后座椅,上述问题更显著。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汽车后座椅支撑梁装配于车身上之后易产生噪声,且抗冲击力较弱的问题,提供一种汽车后座椅支撑梁组件。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提供一种汽车后座椅支撑梁组件,包括支撑梁,所述支撑梁包括第一侧翼、第二侧翼和连接部;所述第一侧翼和第二侧翼的下端分别固定连接至连接部的两端,所述第一侧翼和第二侧翼的上端均用于固定连接至汽车的车身后窗台板;所述汽车后座椅支撑梁组件还包括用于固定连接至汽车的车身后地板下纵梁的安装座;所述安装座上具有安装部,所述安装部与所述支撑梁的连接部固定连接。本技术中,通过大量试验和CAE分析得知,通常,汽车后座椅支撑梁固定于中地板上。中地板下方设置有油箱,上方设置有汽车后座椅。为与汽车后座椅(尤其是滑动式汽车后座椅)相配合,汽车中地板通常制成平整的平面结构。然而,中地板的大平板结构导致其刚性较差,支撑梁固定于该中地板上时极易振动产生噪声,从而导致汽车的NVH性能较差。并且,上述结构下支撑梁的安装强度低,抗冲击力较弱。本技术提供的汽车后座椅支撑梁组件中,支撑梁固定于安装座上,并通过安装座固定连接至车身后地板下纵梁,一方面可有效的减小振动产生的噪声提高汽车的NVH性能,另一方面使支撑梁刚性连接至车身后地板下纵梁,可大大提高汽车后座椅支撑梁组件的支撑强度,提高抗冲击力。进一步的,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安装部螺栓连接。进一步的,所述安装部上形成有凸筋,所述凸筋与连接部形状相配合。上述结构中,安装部进一步通过凸筋与连接部配合,可更稳定的对支撑梁进行限位和支撑,利于更好的提高安装座与支撑梁之间的连接强度。进一步的,所述凸筋为“几”字型。进一步的,所述安装座上沿前后方向形成有多个加强筋,所述多个加强筋分布于所述凸筋两侧。进一步的,所述安装座上设置有座椅下装配部和安全带装配部;所述安装座上开设有减重孔。本技术中,在安装座上同时设置座椅下装配部和安全带装配部,用于装配座椅以及安全带等相关附件,实现相关附件在安装座上的集成安装,一方面可有效避免上述相关附件安装于中地板上而导致的噪声问题,另一方面可提高安装强度。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侧翼和第二侧翼的上端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第一侧翼和第二侧翼的下端之间的间距,形成“V”型支撑梁;所述第一侧翼和第二侧翼上均固定有座椅上安装支架。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梁还包括横梁,所述横梁位于所述连接部的上方,并且所述横梁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至第一侧翼和第二侧翼上。通过上述横梁可提高支撑梁的强度,进一步提升抗行李架的冲击力。同时,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中地板、后窗台板、两条后地板下纵梁和如前所述的汽车后座椅支撑梁组件;所述支撑梁的第一侧翼和第二侧翼的上端与所述后窗台板固定连接;所述安装座设置于中地板上,并且安装座的两端分别固定于所述两条后地板下纵梁上。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梁还包括横梁,所述横梁位于所述连接部的上方,并且所述横梁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至第一侧翼和第二侧翼上;整车坐标下,在Z轴方向,所述横梁位于270mm-627mm内,并且横梁的中心线位于420_465mm内。在该结构下,横梁可更好的对支撑梁起到加强作用,可更有效的提高抗行李架冲击力O【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优选实施方式提供的汽车后座椅支撑梁组件中,支撑梁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优选实施方式提供的汽车后座椅支撑梁组件中,安装座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优选实施方式提供的汽车后座椅支撑梁组件的装配状态正视图;图4是本技术优选实施方式提供的汽车后座椅支撑梁组件的装配状态左侧立体图;图5是本技术优选实施方式提供的汽车后座椅支撑梁组件的装配状态右侧立体图。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如下:1、支撑梁;101、第一侧翼;102、第二侧翼;103、连接部;104、横梁;105、座椅上安装支架;106、安装孔;2、安装座;201、安装部;202、凸筋;203、加强筋;204、减重孔;205、安装柱;206、座椅下装配部;207、安全带装配部;3、中地板;4、后窗台板;5、后地板下纵梁。【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本技术提供的汽车后座椅支撑梁组件包括支撑梁,所述支撑梁包括第一侧翼、第二侧翼和连接部;所述第一侧翼和第二侧翼的下端分别固定连接至连接部的两端,所述第一侧翼和第二侧翼的上端均用于固定连接至汽车的车身后窗台板;所述汽车后座椅支撑梁组件还包括用于固定连接至汽车的车身后地板下纵梁的安装座;所述安装座上具有安装部,所述安装部与所述支撑梁的连接部固定连接。本技术中,上述支撑梁主要用于支撑后排座椅,同时防止行李架对后排座椅的冲击。支撑梁可采用现有的结构,具体的支撑梁包括第一侧翼、第二侧翼和连接部。第一侧翼、连接部和第二侧翼依次连接。如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晓的,上述第一侧翼、连接部和第二侧翼依次焊接为一体。第一侧翼的下端和第二侧翼的下端分别固定连接至连接部的两端,第一侧翼的上端和第二侧翼的上端均用于固定连接至车身后窗台板,实现支撑梁与车身后窗台板之间的固定连接。通常,支撑梁呈“V”型,具体的,第一侧翼的上端和第二侧翼的上端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第一侧翼的下端和第二侧翼的下端之间的间距。此时,连接部位于底端,支撑梁通过连接部固定于安装座上,从而实现支撑梁在车身上的固定。为稳定支撑后排座椅,支撑梁还需与后排座椅固定连接。本技术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后座椅支撑梁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梁(1),所述支撑梁(1)包括第一侧翼(101)、第二侧翼(102)和连接部(103);所述第一侧翼(101)和第二侧翼(102)的下端分别固定连接至连接部(103)的两端,所述第一侧翼(101)和第二侧翼(102)的上端均用于固定连接至汽车的车身后窗台板(4);所述汽车后座椅支撑梁组件还包括用于固定连接至汽车的车身后地板下纵梁(5)的安装座(2);所述安装座(2)上具有安装部(201),所述安装部(201)与所述支撑梁(1)的连接部(103)固定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管倩邓宙杨金秀薛军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