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气道燃油蒸汽吸附系统和燃油蒸汽控制系统及车辆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4519735 阅读:19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01 23: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燃油吸附技术领域,公开一种进气道燃油蒸汽吸附系统和燃油蒸汽控制系统及车辆。所述进气道燃油蒸汽吸附系统包括:中冷器出气管、第一控制阀、吸附管和燃油蒸汽吸附体,所述吸附管的一端连接在所述中冷器出气管上,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燃油蒸汽吸附体,所述第一控制阀设置在所述吸附管上以控制所述吸附管的通断。该进气道燃油蒸汽吸附系统能够有效地吸收掉发动机未燃烧的燃油蒸汽,从而显著提升吸附效率并降低燃油排放。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燃油吸附
,特别涉及一种进气道燃油蒸汽吸附系统,一种燃油蒸汽控制系统,以及一种车辆。
技术介绍
随车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车辆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同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大气环境的污染程度。京Ⅵ排放标准的制定,对大气环境的改善具有显著意义。该标准要求整车24h碳氢化合物的蒸发排放量小于300mg。为此,现有技术中大概有三种HC吸附技术来解决,其中,一种为滤芯型的吸附装置,即将吸附装置布置到滤芯上,但是此种方式将增大进气阻力,不利于发动机的正常工作。第二种为插入管道型,但是这种方式首先布置困难,并且后期的维修较困难,其次,将造成发动机进气阻力较大。第三种为内壁式吸附方式,但这种吸附方式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进气道燃油蒸汽吸附系统,以能够有效地吸收掉发动机未燃烧的燃油蒸汽,从而显著提升吸附效率并降低燃油排放。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进气道燃油蒸汽吸附系统,所述进气道燃油蒸汽吸附系统包括:中冷器出气管、第一控制阀、吸附管和燃油蒸汽吸附体,其中,所述吸附管的一端连接在所述中冷器出气管上,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燃油蒸汽吸附体,所述第一控制阀设置在所述吸附管上以控制所述吸附管的通断。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所述的进气道燃油蒸汽吸附系统中,由于中冷器出气管连通发动机的进气道,而吸附管的一端连接在中冷器出气管上,另一端连接于燃油蒸汽吸附体,例如碳罐装置上,同时,第一控制阀则能够控制吸附管的通断,这样,在发动机运行时,第一控制阀切断吸附管,发动机的进气系统正常工作,此时,该进气道燃油蒸汽吸附系统并不工作;在发动机停止运行时,进气系统停止工作,第一控制阀则将吸附管导通,此时,发动机喷油嘴位置处的未燃烧的油液被发动机加热蒸发,燃油蒸汽通过进气道进入到中冷器出气管内,由于第一控制阀将吸附管导通,燃油蒸汽则随后进入到吸附管内,最后进入到燃油蒸汽吸附体,从而能够有效地吸收掉发动机未燃烧的燃油蒸汽,显著提升吸附效率并降低燃油排放。进一步地,所述进气道燃油蒸汽吸附系统包括第二控制阀,其中,所述第二控制阀设置在所述中冷器出气管上以控制所述中冷器出气管的通断;所述吸附管的一端连接在所述中冷器出气管的所述第二控制阀和发动机连接端之间的管段上。这样,在发动机运行时,第二控制阀打开以导通中冷器出气管,而第一控制阀关闭以切断吸附管,从而发动机的进气系统正常工作,此时,第二控制阀在打开状态下并不会对中冷器出气管的气流产生任何影响,从而并不影响发动机的正常进气,同时,该进气道燃油蒸汽吸附系统并不工作;而在发动机停止运行时,进气系统停止工作,此时,第二控制阀关闭以切断中冷器出气管的通路,而第一控制阀则将吸附管导通,此时,发动机喷油嘴位置处的未燃烧的油液被发动机加热蒸发,燃油蒸汽通过进气道进入到中冷器出气管内,由于第二控制阀关闭,并且第一控制阀将吸附管导通,燃油蒸汽将100%地进入到吸附管内,最后进入到燃油蒸汽吸附体,从而能够彻底地吸收掉发动机未燃烧的燃油蒸汽,防止这种燃油蒸汽遗漏到外部,显著提升吸附效率并降低燃油排放。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控制阀和/或所述第二控制阀为二位二通电磁阀。另外,所述燃油蒸汽吸附体为碳罐装置。再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燃油蒸汽控制系统,其中,所述燃油蒸汽控制系统包括燃油箱燃油蒸汽吸附和脱附系统,和进气道燃油蒸汽吸附系统,其中,所述燃油蒸汽控制系统具有以下状态:在发动机运行时,所述进气道燃油蒸汽吸附系统停止工作同时并不影响发动机的进气量,所述燃油箱燃油蒸汽吸附和脱附系统进行燃油蒸汽的吸附或脱附;在发动机停止时,所述进气道燃油蒸汽吸附系统开始工作,以对发动机喷油嘴处未燃烧的燃油由于发动机的热量而蒸发形成的燃油蒸汽进行吸附。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所述的燃油蒸汽控制系统中,由于在发动机运行时,进气道燃油蒸汽吸附系统停止工作同时并不影响发动机的进气量,以使得发动机能够正常进气,而在发动机停止时,进气道燃油蒸汽吸附系统开始工作,以对发动机喷油嘴处未燃烧的燃油由于发动机的热量而蒸发形成的燃油蒸汽进行吸附,这样,在能够有效地吸收掉发动机未燃烧的燃油蒸汽,显著提升吸附效率并降低燃油排放的同时,还不影响发动机的进气量。进一步地,在发动机停止时,所述进气道燃油蒸汽吸附系统能够将发动机的进气通道完全密封;和/或,所述进气道燃油蒸汽吸附系统和所述燃油箱燃油蒸汽吸附和脱附系统共用相同的碳罐装置。另外,所述燃油箱燃油蒸汽吸附和脱附系统包括脱附子系统,所述脱附子系统包括碳罐装置、脱附管和脱附控制阀,其中,所述脱附管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碳罐装置,另一端用于连接于发动机的进气歧管;所述脱附控制阀设置在所述脱附管上以控制所述脱附管的通断。进一步地,所述进气道燃油蒸汽吸附系统为以上任一所述的进气道燃油蒸汽吸附系统。进一步地,所述脱附管的位于所述脱附控制阀和所述碳罐装置之间的管段上设置有三通接头,所述吸附管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三通接头。再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设置有以上任一所述的燃油蒸汽控制系统。如上所述的,该车辆在不影响正常行驶性能的前提下,能够显著地降低排放,以符合排放标准,对大气环境的改善起到积极效果。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燃油蒸汽控制系统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其中,显示了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进气道燃油蒸汽吸附系统。附图标记说明:1-第一控制阀,2-第二控制阀,3-中冷器出气管,4-吸附管,5-燃油蒸汽吸附体,6-管段,7-碳罐装置,8-脱附子系统,9-脱附管,10-脱附控制阀,11-三通接头,12-发动机连接端,13-脱附管的另一端。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图1显示了本技术的燃油蒸汽控制系统的一种优选结构,这种优选结构仅用于说明该燃油蒸汽控制系统,但并不对该燃油蒸汽控制系统构成限定,也就是,该燃油蒸汽控制系统并不限于图1所示的结构,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以下的技术方案和技术效果,可以对该燃油蒸汽控制系统的结构进行多种变形和替换。结合图1所示的结构,本技术的进气道燃油蒸汽吸附系统包括中冷器出气管3、第一控制阀1、吸附管4和燃油蒸汽吸附体5,其中,吸附管4的一端连接在中冷器出气管3上,另一端连接于燃油蒸汽吸附体5(该燃油蒸汽吸附体5可以具有多种形式,例如为碳罐装置,其只要能够吸附燃油蒸汽即可),而第一控制阀1设置在吸附管4上以控制吸附管4的通断。从而,在该技术方案中,由于中冷器出气管3连通发动机的进气道(图中未显示),而吸附管4的一端连接在中冷器出气管3上,另一端连接于燃油蒸汽吸附体5,例如碳罐装置7上,同时,第一控制阀1则能够控制吸附管4的通断,这样,在发动机运行时,第一控制阀1切断吸附管4,发动机的进气系统正常工作,此时,该进气道燃油蒸汽吸附系统并不工作;在发动机停止运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进气道燃油蒸汽吸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道燃油蒸汽吸附系统包括:中冷器出气管(3)、第一控制阀(1)、吸附管(4)和燃油蒸汽吸附体(5),其中,所述吸附管(4)的一端连接在所述中冷器出气管(3)上,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燃油蒸汽吸附体(5),所述第一控制阀(1)设置在所述吸附管(4)上以控制所述吸附管(4)的通断。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进气道燃油蒸汽吸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道燃油蒸汽吸附系统包括:中冷器出气管(3)、第一控制阀(1)、吸附管(4)和燃油蒸汽吸附体(5),其中,所述吸附管(4)的一端连接在所述中冷器出气管(3)上,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燃油蒸汽吸附体(5),所述第一控制阀(1)设置在所述吸附管(4)上以控制所述吸附管(4)的通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气道燃油蒸汽吸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道燃油蒸汽吸附系统包括第二控制阀(2),其中,所述第二控制阀(2)设置在所述中冷器出气管(3)上以控制所述中冷器出气管(3)的通断;所述吸附管(4)的一端连接在所述中冷器出气管(3)的所述第二控制阀(2)和发动机连接端(12)之间的管段(6)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进气道燃油蒸汽吸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阀(1)和/或所述第二控制阀(2)为二位二通电磁阀。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气道燃油蒸汽吸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油蒸汽吸附体(5)为碳罐装置(7)。5.一种燃油蒸汽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油蒸汽控制系统包括燃油箱燃油蒸汽吸附和脱附系统,和进气道燃油蒸汽吸附系统,其中,所述燃油蒸汽控制系统具有以下状态:在发动机运行时,所述进气道燃油蒸汽吸附系统停止工作同时并不影响发动机的进气量,所述燃油箱燃油蒸汽吸附和脱附系统进行燃油蒸汽的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志强刘春淼韩洪豹薛志海张红兵齐怀宇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