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外后视镜调整方法、装置和汽车。外后视镜调整方法包括:获取预先存储的预设整车重量时汽车外后视镜的预设倾斜角度;获取当前整车重量;判断当前整车重量与预设整车重量比较后的整车重量变化值是否超出一设定阈值,若整车重量变化值超出设定阈值,则按照整车重量变化值在预设倾斜角度的基础上调整外后视镜在竖直方向上的倾斜角度。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外后视镜调整方法大大降低了驾驶员调节外后视镜的繁琐程度,可根据整车重量的变化进行位置补偿调节,消除因为整车重量变化造成外后视镜视野的盲区和死角。使得车重变化时,驾驶员无需重复操作,便可保持外后视镜的最佳驾驶视野,提高了行车的舒适性、安全性及智能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制造
,尤其涉及一种外后视镜调整方法、装置和汽车。
技术介绍
伴随着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也越来越高,汽车已经成为人们日常出行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人们对汽车的舒适性、安全性要求也越来越挑剔。外后视镜是汽车中一个简单而又重要的配件,车辆行驶在路上,后视镜特别是车辆的外后视镜使用频率绝对是最高的。虽然它看似不起眼,但却是驾驶员的“眼”,没有它甚至会直接影响到行车安全。外后视镜镜面位置的变化、整车重量的变化、以及行车及倒车时视野需求的不同,都会使驾驶员重复对外后视镜进行调节操作,以求得最佳的驾驶视野。驾驶员往往需要重复繁琐的调节操作才可以保持最佳驾驶视野。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整车重量的变化造成外后视镜角度变化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外后视镜调整方法、装置和汽车。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外后视镜调整方法,包括:获取预先存储的预设整车重量时汽车外后视镜的预设倾斜角度;获取当前整车重量;判断当前整车重量与预设整车重量比较后的整车重量变化值是否超出一设定阈值,若整车重量变化值超出设定阈值,则按照整车重量变化值在预设倾斜角度的基础上调整外后视镜在竖直方向上的倾斜角度。进一步来说,所述的外后视镜调整方法中,还包括:保存整车重量变化值与外后视镜在竖直方向上的倾斜角度变化值的对应关系。进一步来说,所述的外后视镜调整方法中,所述获取预先存储的预设整车重量时汽车外后视镜的预设倾斜角度步骤之前还包括:获取用户对汽车外后视镜的调整信息,并按照调整信息对汽车外后视镜的角度进行调节;获取按照调整信息调节后的外后视镜的倾斜角度作为预设倾斜角度,并记录此时的整车重量作为预设整车重量。进一步来说,所述的外后视镜调整方法中,还包括:获取倒挡开关开启信号,根据调整信息驱动外后视镜进行下翻调节,并记录第一外后视镜下翻角度;若再次获取到倒挡开关开启信号,则将外后视镜按照第一外后视镜下翻角度进行调节;若未获取到倒挡开关开启信号,则将外后视镜按照所述预设倾斜角度进行调节。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外后视镜调整装置,包括:车身控制器BCM,用于获取预先存储的预设整车重量时汽车外后视镜的预设倾斜角度;重量传感器,用于获取当前整车重量;所述BCM还用于判断当前整车重量与预设整车重量比较后的整车重量变化值是否超出一设定阈值,若整车重量变化值超出设定阈值,则按照整车重量变化值在预设倾斜角度的基础上调整外后视镜在竖直方向上的倾斜角度。进一步来说,所述的外后视镜调整装置中,还包括:记忆模块,用于保存整车重量变化值与外后视镜在竖直方向上的倾斜角度变化值的对应关系。进一步来说,所述的外后视镜调整装置中,所述BCM还用于获取用户对汽车外后视镜的调整信息,并按照调整信息对汽车外后视镜的角度进行调节;记忆模块还用于将按照调整信息调节后的外后视镜的倾斜角度作为预设倾斜角度进行记录,并记录此时的整车重量作为预设整车重量。进一步来说,所述的外后视镜调整装置中,所述BCM还用于:获取倒挡开关开启信号,根据调整信息驱动外后视镜进行下翻调节,并控制记忆模块记录第一外后视镜下翻角度;若再次获取到倒挡开关开启信号,则将外后视镜按照第一外后视镜下翻角度进行调节;若未获取到倒挡开关开启信号,则将外后视镜按照所述预设倾斜角度进行调节。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上述的外后视镜调整装置。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的外后视镜调整方法大大降低了驾驶员调节外后视镜的繁琐程度,可根据整车重量的变化进行位置补偿调节,消除因为整车重量变化造成外后视镜视野的盲区和死角。使得车重变化时,驾驶员无需重复操作,便可保持外后视镜的最佳驾驶视野,提高了行车的舒适性、安全性及智能性。附图说明图1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外后视镜调整方法的原理图;图2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外后视镜调整装置的构成示意图;图3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外后视镜调整装置的控制流程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参照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外后视镜控制方法,包括:步骤100,获取预先存储的预设整车重量时汽车外后视镜的预设倾斜角度。预先存储的预设整车重量时,同时对应存储的外后视镜的预设倾斜角度。该预设整车重量可以为驾驶员设置外后视镜角度时检测到的汽车整车重量,此时的预设倾斜角度为驾驶员进行设置的外后视镜的角度。该整车重量也可以为出厂时默认设置的汽车整车重量,此时的预设倾斜角度为默认设置的外后视镜的角度。步骤200,获取当前整车重量。获取预设整车重量时汽车外后视镜的预设倾斜角后,进一步获取当前整车重量,便于将预设重量与当前的整车重量进行对比,从而判断如何根据整车重量的变化调整汽车外后视镜的角度。步骤300,判断当前整车重量T1与预设整车重量T比较后的整车重量变化值是否超出一设定阈值△T,若整车重量变化值超出设定阈值△T,则按照整车重量变化值在预设倾斜角度的基础上调整外后视镜在竖直方向上的倾斜角度。当汽车的当前整车重量与预设整车重量相比较变化较小时,可以不对外后视镜的角度进行调节,因为此时整车重量的改变对外后视镜的角度的变化影响较小。但是,当前整车重量与预设整车重量比较后的整车重量变化值超出一设定阈值后,则以预设外后视镜角度为基准,按照整车重量变化值的多少对外后视镜在竖直方向上的倾斜角度进行调整。本专利技术的外后视镜调整方法大大降低了驾驶员调节外后视镜的繁琐程度,可根据整车重量的变化进行位置补偿调节,消除因为整车重量变化造成外后视镜视野的盲区和死角。使得车重变化时,驾驶员无需重复操作,便可保持外后视镜的最佳驾驶视野,提高了行车的舒适性、安全性及智能性。进一步来说,该外后视镜控制方法还包括:保存整车重量变化值与外后视镜在竖直方向上的倾斜角度变化值的对应关系。当前整车重量与预设整车重量比较后的整车重量变化值超出一设定阈值后,需要根据整车重量变化值调整外后视镜在竖直方向上的倾斜角度。而整车重量变化值与外后视镜在竖直方向上的倾斜角度变化值的对应关系保存在一个对应的关系式或者对应的表格中,从而可以得到整车重量变化值为A时,需要将外后视镜在竖直方向上的倾斜角度变化值向上(向下)翻折B度。从而保证外后视镜的视野处于一个合适的范围,不需要驾驶员根据车重的变化再次调整外后视镜到一个合适的视野。具体来说,步骤1,所获取预先存储的预设整车重量时汽车外后视镜的预设倾斜角度之前还包括:获取驾驶员对汽车外后视镜的调整信息,并按照调整信息对汽车外后视镜的角度进行调节;获取按照调整信息调节后的外后视镜的倾斜角度作为预设倾斜角度,并记录此时的整车重量作为预设整车重量。驾驶员可以对汽车外后视镜的角度进行调整,系统记录调整后的外后视镜角度作为预设倾斜角度,此时检测到的整车重量作为预设整车重量。系统会驾驶员此次调整后的预设整车重量与之后发生变化时的整车重量进行比较,并根据整车重量的变化值对外后视镜的倾斜角度进行调整。进一步来说,外后视镜调整方法,还包括步骤:获取倒挡开关开启信号,根据调整信息驱动外后视镜进行下翻调节,并记录第一外后视镜下翻角度;若再次获取到倒挡开关开启信号,则将外后视镜按照第一外后视镜下翻角度进行调节;若未获取到倒挡开关开启信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外后视镜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获取预先存储的预设整车重量时汽车外后视镜的预设倾斜角度;获取当前整车重量;判断当前整车重量与预设整车重量比较后的整车重量变化值是否超出一设定阈值,若整车重量变化值超出设定阈值,则按照整车重量变化值在预设倾斜角度的基础上调整外后视镜在竖直方向上的倾斜角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外后视镜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获取预先存储的预设整车重量时汽车外后视镜的预设倾斜角度;获取当前整车重量;判断当前整车重量与预设整车重量比较后的整车重量变化值是否超出一设定阈值,若整车重量变化值超出设定阈值,则按照整车重量变化值在预设倾斜角度的基础上调整外后视镜在竖直方向上的倾斜角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后视镜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保存整车重量变化值与外后视镜在竖直方向上的倾斜角度变化值的对应关系。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外后视镜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预先存储的预设整车重量时汽车外后视镜的预设倾斜角度步骤之前还包括:获取用户对汽车外后视镜的调整信息,并按照调整信息对汽车外后视镜的角度进行调节;获取按照调整信息调节后的外后视镜的倾斜角度作为预设倾斜角度,并记录此时的整车重量作为预设整车重量。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后视镜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获取倒挡开关开启信号,根据调整信息驱动外后视镜进行下翻调节,并记录第一外后视镜下翻角度;若再次获取到倒挡开关开启信号,则将外后视镜按照第一外后视镜下翻角度进行调节;若未获取到倒挡开关开启信号,则将外后视镜按照所述预设倾斜角度进行调节。5.一种外后视镜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身控制器BCM,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曦,辛丰强,薛飞,孙灿,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