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驱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4489581 阅读:8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1-29 12:2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动力驱动系统。所述动力驱动系统包括:驱动电机、变速器装置、第一输出轴、第二输出轴、延长轴和支承结构,变速器装置包括:变速器单元和差速器单元,差速器单元具有第一半轴齿轮和第二半轴齿轮;第一输出轴与第一半轴齿轮固定;第二输出轴与第二半轴齿轮固定;延长轴同轴地连接在第二输出轴的远离第一输出轴的一端上;支承结构设置在驱动电机的驱动电机壳体上且支承在延长轴的远离第二输出轴的一端上。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动力驱动系统,可实现大体积动力总成横置等速驱动布置,且该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动力驱动系统
技术介绍
由于纯电动汽车多采用单级减速器输出结构,减速器轴向齿轮传动机构少,轴向尺寸偏小。整个电机-减速器动力系统在整车布置时,减速器输出端容易存在偏离整车轴线中心较远的布置难题。尤其对于大扭矩驱动电机体积较大状况,减速器输出端的等速驱动轴很难满足整车布置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可满足大体积动力总成等速驱动轴布置需求的动力驱动系统。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动力驱动系统,包括:驱动电机、变速器装置,所述变速器装置包括:变速器单元和差速器单元,所述差速器单元具有第一半轴齿轮和第二半轴齿轮;第一输出轴,所述第一输出轴与所述第一半轴齿轮固定;第二输出轴,所述第二输出轴与所述第二半轴齿轮固定;延长轴,所述延长轴同轴地连接在所述第二输出轴的远离所述第一输出轴的一端上;支承结构,所述支承结构设置在所述驱动电机的驱动电机壳体上且支承在所述延长轴的远离所述第二输出轴的一端上。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动力驱动系统,通过增加延长轴,可使减速器输出端的等速驱动轴满足整车布置需求,保证两侧驱动轴动力输出角度,避免与悬架跳动干涉,从而有效地实现等速传动。在本专利技术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动力驱动系统还包括:轴向定位组件,所述轴向定位组件用于将所述第二半轴齿轮与所述第二输出轴进行轴向定位。优选地,所述轴向定位组件包括:法兰盘、定位螺栓,所述定位螺栓将所述法兰盘紧固在所述第二输出轴的内端面,所述法兰盘与所述第二半轴齿轮贴靠以对所述第二半轴齿轮进行轴向定位。优选地,所述定位螺栓设置在所述第二输出轴的内部。在本专利技术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输出轴包括:内轴段和外轴段,所述内轴段位于所述差速器的差速器壳体内,所述外轴段位于所述差速器壳体外,所述内轴段形成有中央通道,所述定位螺栓穿设所述中央通道且所述定位螺栓的头部止抵在所述内轴段的外端面上。优选地,所述外轴段的邻近所述差速器壳体的部分形成有台阶面,所述台阶面上设置有油封以密封所述差速器壳体。进一步地,所述外轴段为中空结构,所述延长轴部分地伸入到所述外轴段内。优选地,所述外轴段与所述延长轴之间通过键槽连接。在本专利技术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延长轴为中空轴,所述延长轴的伸入到所述外轴段内的一端的端面设置有密封堵盖,所述外轴段的内周面与所述延长轴的外周面之间设置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位于所述键槽的外侧。在本专利技术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支承结构包括:支承座和设置在所述支承座上的滚子轴承,所述滚子轴承套设在所述延长轴上。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动力驱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第二输出轴和延长轴一侧的剖面图。附图标记:动力驱动系统100,驱动电机1,变速器装置2,变速器单元21,差速器单元22,差速器壳体221,第一半轴齿轮222,第二半轴齿轮223,第一输出轴224,第二输出轴225,内轴段2251,外轴段2252,延长轴3,支承结构4,支承座41,滚子轴承42,轴向定位组件5,法兰盘51,定位螺栓52,密封圈6,密封堵盖7,油封8,键槽9。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专利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下面参照图1-图2描述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动力驱动系统100。如图1-图2所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动力驱动系统100包括:驱动电机1、变速器装置2、第一输出轴224、第二输出轴225、延长轴3和支承结构4。驱动电机1用于驱动变速器装置2工作,在汽车传动系统中变速器装置2例如减速器可通过齿轮副的相互作用起降低转速、增大转矩的作用,同时变速器装置2还可以具有改变动力输出方向、实现左右车轮差速(由变速器装置2末端的差速器单元22实现)等功能。进一步地,变速器装置2包括:变速器单元21和差速器单元22,差速器单元22具有第一半轴齿轮222和第二半轴齿轮223,其中第一半轴齿轮222与第一输出轴224固定,第二半轴齿轮223与第二输出轴225固定,第一半轴齿轮222和第二半轴齿轮223可通过将动力传输给第一输出轴224和第二输出轴225,从而带动左右车轮转动。优选地,延长轴3同轴地连接在第二输出轴225的远离第一输出轴224的一端上(图1中的右端),支承结构4设置在驱动电机1的驱动电机1壳体上且支承在延长轴3的远离第二输出轴225的一端上(图1中的右端),即支承结构4设置在延长轴3的外端部,从而实现对延长轴3的支撑作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动力驱动系统100,通过增加延长轴3,可使减速器输出端的等速驱动轴满足整车布置需求,保证两侧驱动轴动力输出角度,避免与悬架跳动干涉,从而有效地实现等速传动,同时在驱动电机1壳体上一体形成支承结构4,从而利用其对延长轴3进行支承和防护,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动力驱动系统100还包括:轴向定位组件5,轴向定位组件5用于将第二半轴齿轮223与第二输出轴225进行轴向定位。进一步地,轴向定位组件5可以包括:法兰盘51、定位螺栓52,定位螺栓52将法兰盘51紧固在第二输出轴225的内端面(图2中的左端面),且法兰盘51与第二半轴齿轮223贴靠以对第二半轴齿轮223进行轴向定位。优选地,第二输出轴225可以包括:内轴段2251和外轴段2252,内轴段2251位于差速器的差速器壳体221内,且内轴段2251形成有中央通道,进一步地,内轴段2251的外端部形成有台阶面,即内轴段2251的最外端的外径大于内侧轴段外径,且内径也大于内侧轴段的内径,由此在内轴段2251的外端部的内侧形成一沉头槽结构,定位螺栓52设置在第二输出轴225的内部,具体地,定位螺栓52穿设中央通道且定位螺栓52的头部止抵在内轴段22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动力驱动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动力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驱动电机;变速器装置,所述变速器装置包括:变速器单元和差速器单元,所述差速器单元具有第一半轴齿轮和第二半轴齿轮;第一输出轴,所述第一输出轴与所述第一半轴齿轮固定;第二输出轴,所述第二输出轴与所述第二半轴齿轮固定;延长轴,所述延长轴同轴地连接在所述第二输出轴的远离所述第一输出轴的一端上;支承结构,所述支承结构设置在所述驱动电机的驱动电机壳体上且支承在所述延长轴的远离所述第二输出轴的一端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动力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驱动电机;变速器装置,所述变速器装置包括:变速器单元和差速器单元,所述差速器单元具有第一半轴齿轮和第二半轴齿轮;第一输出轴,所述第一输出轴与所述第一半轴齿轮固定;第二输出轴,所述第二输出轴与所述第二半轴齿轮固定;延长轴,所述延长轴同轴地连接在所述第二输出轴的远离所述第一输出轴的一端上;支承结构,所述支承结构设置在所述驱动电机的驱动电机壳体上且支承在所述延长轴的远离所述第二输出轴的一端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轴向定位组件,所述轴向定位组件用于将所述第二半轴齿轮与所述第二输出轴进行轴向定位。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向定位组件包括:法兰盘、定位螺栓,所述定位螺栓将所述法兰盘紧固在所述第二输出轴的内端面,所述法兰盘与所述第二半轴齿轮贴靠以对所述第二半轴齿轮进行轴向定位。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力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螺栓设置在所述第二输出轴的内部。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动力驱动系统,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春艳杨良会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