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毕天庆专利>正文

污水分离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45868 阅读:1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以有效分离带有重金属的污水分离设备,其包括电解反应部分和沉积部分,所述的电解反应部分包括:顺序连通的过滤器(13)、进水槽(1)、循环槽(2)、第一水泵(4)、第一流量计(3)、至少一个反应器(5)、絮凝槽(7)、第二水泵(9)及第二流量计(8),所述反应器(5)底部分别连通所述进水槽(1)和一平衡器(6),该平衡器连通所述的循环槽(2),所述的絮凝槽(7)还与所述循环槽(2)连通,所述电解反应部分集成在一个机架(15)上;所述的沉积部分包括:至少一个与所述第二流量计(8)连通的沉积罐(10)。本设备移动方便,处理效果好,操作成本低,耗电量小。(*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环保设备,尤其是涉及一种可以有效分离带有重金属污水的分离设备。
技术介绍
目前,较先进的废水处理技术之一是采用电化学法的高压脉冲电解技术——高压脉冲电凝法,国内已有部分公司在推广应用。其电凝机的部分主要是把电极板固定在一个固定的电解容器内,该容器(电解槽或土建的电解池)固定在地基上,通过其电控装置来保证正常处理废水。设备主体不可移动,为一次性投资。在进行废水处理时,借助外加电流的作用产生电化学反应,当脉冲电流经电极通过电解质溶液(废水)时,电解床的阳阴二极间便产生电子迁移,从而将重金属等有害的元素除去。现有废水处理设备存在如下缺陷1、设备的建造是开放式的,占地面积大;2、设备固定在地基上,不可移动;3、进行废水处理时需外加化学物,增加处理成本;4、产生的污泥多。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要解决现有废水处理设备占地面积大、不可移动和处理成本较高的技术问题,提出一种半封闭式、可移动和处理效果好的污水分离设备。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污水分离设备,其包括电解反应部分和沉积部分,所述的电解反应部分包括顺序连通的过滤器、进水槽、循环槽、第一水泵、第一流量计、至少一个反应器、絮凝槽、第二水泵及第二流量计,所述反应器底部分别连通所述进水槽和一平衡器,该平衡器连通所述的循环槽,所述的絮凝槽还与所述循环槽连通,所述电解反应部分集成在一个机架上;所述的沉积部分包括至少一个与所述第二流量计连通的沉积罐。其中,所述的反应器包括机壳、设于该机壳中部的相隔安装的电极板组件、设于机壳下部的与所述第一流量计连通的废水进水管、设于机壳下部的与所述絮凝槽连通的混合水出水管、设于机壳中部的与所述循环槽连通的第一回流水出水管,所述机壳内还横向设有一个溢流板,该溢流板一侧空腔内安装了所述的电极板组,溢流板另一侧的空腔内设有与所述平衡器和进水槽连通的溢流管,所述的反应器还连接有电控装置,所述反应器的底部还设有排污口。所述的沉积罐包括与所述第二流量计连通的第一沉积罐、与该第一沉积罐连通的第二沉积罐、与所述第一、第二沉积罐下部连通的带有滤包的污泥槽。所述的第一沉积罐包括上部带有清水出水管的罐体、连接于该罐体内圆壁面上的第一污泥水斗和第二污泥水斗、竖直穿过第一污泥水斗中部而位于第二污泥水斗上方的导水管、设于第一污泥水斗底部并与导水管导通的污泥水旋流分离器,沿该分离器圆周切线方向设有污泥水出口,还包括放射状设于所述导水管顶部的数根喷淋管、设于所述罐体中下部连通第一污泥水斗空腔的第一排污管、设于第二污泥水斗内面底部的第二排污管、设于罐体下部的连通所述第二流量计和导水管的混合水进水管、设于罐体中部的连通第一污泥水斗和第二污泥水斗之间空腔的出水管。所述的第二沉积罐包括壳体、连接于该壳体内的上部、底端悬空并开通的内桶、设于壳体下部的第三污泥水斗、设于该污泥水斗与内桶底端之间的连通所述出水管的污水进水管、设于壳体上部的连通所述出水管和壳体)与内桶之间空腔的二次水进水管,设于壳体上部的连通所述内桶内腔的二次清水出水管、设于第三污泥水斗内面底部的第三排污管。本技术可以将电解反应部分集成在一个机架上,形成一种半封闭式、可移动和处理效果好的污水分离设备。使得整套设备占地面积减小,方便移动;采用高效的一个或多个电解反应器和一个或多个沉积罐,在无外加化学物的条件下,它可以直接处理高浓度的重金属废水;在持续稳定的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污泥量非常少;处理后的清水,可以回用,便于实现自动化控制,操作成本低,耗电量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详细的说明,其中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工艺流程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反应器的俯视图;图3是图2H-H的向剖视图;图4是图2K-K向的剖视图;图5是本技术第一沉积罐的剖视图;图6是图5的俯视图;图7是本技术第二沉积罐的剖视图;图8是图7俯视图;图9是本技术电解反应部分集成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图1示出了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所述的污水分离设备,可分为电解反应部分和沉积部分。电解反应部分包括通过管道连通的过滤器13、进水槽1、循环槽2、第一水泵4、第一流量计3、一个反应器5、絮凝槽7、第二水泵9及第二流量计8。反应器5底部可以分别连通进水槽1和平衡器6,该平衡器连通循环槽2的下部,絮凝槽7的上部还与循环槽2的上部连通。所述电解反应部分集成在一个机架15上(如图9所示),形成一种封闭式、可移动和处理效果好的污水分离设备。整套设备占地面积很小,方便安装,便于移动。所述的沉积部分包括一个与上述第二流量计8连通的第一沉积罐10、与该第一沉积罐连通的第二沉积罐11、与这两个沉积罐10、11下部连通的带有过滤包25的污泥槽12。如图2、图3所示,所述的反应器5包括机壳16、设于该机壳中部的相隔安装的并与外部电源导通的电极板组件17、设于机壳下部的与所述第一流量计3连通的废水进水管18、设于机壳下部的与所述絮凝槽7连通的混合水出水管19、设于机壳中部的与所述循环槽2上部连通的第一回流水出水管20。所述机壳16内还横向设有一个溢流板22,该溢流板一侧空腔内安装了所述的电极板组件17,溢流板另一侧的空腔内设有与平衡器6和进水槽1连通的溢流管23(如图4所示)。反应器5的底部还设有排污口21,该排污口用于不定时的排除污泥。反应器5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选取,数个反应器可以并联在流程中。反应器5还连接有电控装置14,该电控装置能根据反应器内废水电导率、离子浓度的高低而自动调整电压、电流。该电控装置还能够定时交叉转换反应器的正负极,以防止极板钝化和减少极板损耗。反应器还可以外接大直流电源进行废水处理。如图5、图6所示,所述的第一沉积罐10包括上部带有清水出水管26的罐体27、轴向分别连接于该罐体内圆壁面上的第一污泥水斗28和第二污泥水斗29、竖直穿过第一污泥水斗28中部而位于第二污泥水斗29上方的导水管30、设于第一污泥水斗28底部并与导水管30导通的污泥水旋流分离器31,沿该分离器的圆周切线方向设有多个污泥水出口44,以便污泥水流入第一污泥水斗28进行有效分离。还包括放射状设于所述导水管30顶部的四根喷淋管32,喷淋管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选取。还有设于所述罐体27中下部连通第一污泥水斗28空腔的第一排污管33、设于第二污泥水斗29内面底部的第二排污管34、设于罐体27下部的将所述第二流量计8和导水管30连通的混合水进水管35、设于罐体27中部的连通第一污泥水斗28和第二污泥水斗29之间空腔的出水管36。如图5所示,根据逆向沉积的原理,通过混合水进水管35的废水进入导水管30,较轻的废水沿导水管向上通过顶部的喷淋管32流出,其中较清洁的水停留在罐体27的上部,含有污泥的水向下沉积在第一污泥水斗28上;较重的废水由污泥水旋流分离器31的出口44直接排入第一污泥水斗28上;更重的污泥水直接向下流向第二污泥水斗29上。第一污泥水斗28上污泥水通过第一排污管33排出,第二污泥水斗29上的污泥水通过第二排污管34排出。如图7所示,所述的第二沉积罐11包括壳体38、连接于该壳体内的上部、底端悬空并开通的内桶37、设于壳体38下部的第三污泥水斗39、设于该污泥水斗与内桶37底端之间的连通所述第一沉积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污水分离设备,包括电解反应部分和沉积部分,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解反应部分包括:顺序连通的过滤器(13)、进水槽(1)、循环槽(2)、第一水泵(4)、第一流量计(3)、至少一个反应器(5)、絮凝槽(7)、第二水泵(9)及第二流量计(8),所述反应器(5)底部分别连通所述进水槽(1)和一平衡器(6),该平衡器连通所述的循环槽(2),所述的絮凝槽(7)还与所述循环槽(2)连通,所述电解反应部分集成在一个机架(15)上;所述的沉积部分包括:至少一个与所述第二流量计(8)连通的沉积罐(10)。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毕天庆
申请(专利权)人:毕天庆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