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尾煤水浓缩分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059100 阅读:10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6 08: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尾煤水浓缩分离装置,包括浓缩池,浓缩池包括锥体部和固定连接在锥体部上部的外直筒部,外直筒部内设有内直筒部,外直筒部和内直筒部之间形成导流环,导流环内设有稳流板,内直筒部的底部圆周上均布有导料孔;入料装置包括入料管道、溢料筒、导料槽,入料管道的下端伸入溢料筒内,导料槽分布在溢料筒与导流环之间。本装置占地面积小、污水处理量大,并且通过改进了多个部位,使物料尽量贴着浓缩池内壁流动,增大了物料的流动面积,增大了不同物料的沉降面积,极大地提高了物料的浓缩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污水处理的
,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尾煤水浓缩分离装置。
技术介绍
在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和选矿作业中产生的污泥具有含水率高,体积大的特点,对后续的运输、处理或处置都带来很大的不便。以选矿作业为例,在矿物质分选作业工艺中一般涉及到破碎、球磨工艺导致工艺中含有大量的细微颗粒物料,同时随着矿物质开采过程中的机械化发展,原矿中多含有泥沙等伴生物料,这部分物料随做分选工艺流程一直进入到尾矿中,对尾矿的干堆和整个工艺流程中的水循环造成严重影响。为了将以液体为主要成分的悬浮液进行经济有效的分离,通常情况下首先对其进行浓缩作业处理,因此污泥浓缩成了污水处理系统和尾矿处理的关键一步,污泥浓缩的目的是减少污泥的体积,减轻后续构筑物或处理单元的压力。浓缩机都是依赖重力处理物料的。浓缩机的导流面积必须足够大,以便使沉降最慢的颗粒在被溢流带走前到达池子的底部。由于在每个区颗粒的沉降速度不同,因而必须为颗粒通过每个区提供足够的空间。另外,溢流流速必须足以小到防止浓缩机中产生紊流,以便使上流速度小于最慢颗粒的沉降速度。传统的浓缩设备包括耙式浓缩机和深锥浓缩机,无论在建设沉淀面积还是在提高底流浓度方面,深锥浓缩机均优于耙式浓缩机。但现有的深锥浓缩机的浓缩率依旧有待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上述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尾煤水浓缩分离装置,本尾煤水浓缩分离装置以深锥浓缩机结构为基础设计,占地面积小、污水处理量大,并且通过降低入料速度、使入料位置靠近浓缩池内表面,使得浓缩率更高。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解决方案是:一种尾煤水浓缩分离装置,包括浓缩池,浓缩池包括锥体部和固定连接在锥体部上部的外直筒部,锥体部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浓缩底流管,外直筒部上方设有入料装置,外直筒部内设有内直筒部,内直筒部的底部与锥体部的内表面固定连接,外直筒部和内直筒部之间形成导流环,导流环内设有稳流板,稳流板固定连接在内直筒部的外壁,内直筒部的底部圆周上均布有用于将物料从导流环导向锥体部内壁的导料孔,内直筒部内壁上固定连接有溢流环形槽,溢流环形槽下方设有溢流管道,溢流管道的下端设置在浓缩池外;入料装置包括入料管道、溢料筒、导料槽,入料管道的下端伸入溢料筒内,溢料筒设置在外直筒部中部,导料槽分布在溢料筒与导流环之间,导流槽一端的底部与溢料筒上端筒壁固定连接,导流槽另一端的底部与内直筒部上端筒壁固定连接。优选地,锥体部包括连通的上锥筒部和下锥筒部,上锥筒部的锥角大于下锥筒部的锥角。优选地,导料槽设置有4个或者4个以上,导料槽均布在溢料筒外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装置改进了多个部位,已达到足够低的入流速度,其一是,设置溢料筒,物料从入料管道进入溢料筒内,溢料筒内的物料以从溢料筒边沿溢出的形式进入导料槽,其二是,将导料槽底部与内直筒部上端筒壁固定连接,使得物料沿着内直筒部外壁流下,其三是,在导流环内设置稳流板,以减缓物料流下的速度,其四是,设置内直筒部,内直筒部的底部设置导料孔,使得物料从导流环穿过导料孔才能进入锥体部,并且上锥筒部的锥角大于下锥筒部的锥角,增大浓缩池内表面积,同时使物料尽量贴着浓缩池内壁流动,尽量增大了不同物料的沉降面积,极大地提高了物料的浓缩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尾煤水浓缩分离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图3为本技术的内直筒部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入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11、锥体部;111、上锥筒部;112、下锥筒部;12、外直筒部;13、浓缩底流管;21、内直筒部;22、导流环;23、稳流板;24、导料孔;25、溢流环形槽;26、溢流管道;31、入料管道;32、溢料筒;33、导料槽。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参照图1-图4,本技术提供一种尾煤水浓缩分离装置,包括浓缩池,浓缩池包括锥体部11和固定连接在锥体部11上部的外直筒部12,锥体部1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浓缩底流管13,外直筒部12上方设有入料装置。外直筒部12内设有内直筒部21,内直筒部21的底部与锥体部1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外直筒部12和内直筒部21之间形成导流环22,导流环22内设有稳流板23,稳流板23固定连接在内直筒部21的外壁,以减缓物料流下的速度。内直筒部21的底部圆周上均布有用于将物料从导流环22导向锥体部11内壁的导料孔24,使得物料从导流环22穿过导料孔24才能进入锥体部11,通过这个结构大大的缩减了原料给入到作用面的时间且作用面的利用率提高,同时给入原料呈辐射状,位于澄清区下部,缩短了沉淀距离,增加了污泥颗粒上浮进入溢流的阻力。内直筒部21内壁上固定连接有溢流环形槽25,溢流环形槽25下方设有溢流管道26,溢流管道26的下端设置在浓缩池外。入料装置包括入料管道31、溢料筒32、导料槽33,入料管道31的下端伸入溢料筒32内,溢料筒32设置在外直筒部12中部,导料槽33分布在溢料筒32与导流环22之间,导流槽一端的底部与溢料筒32上端筒壁固定连接,导流槽另一端的底部与内直筒部21上端筒壁固定连接,使得物料沿着内直筒部21外壁流下。溢料筒32内的物料以从溢料筒32边沿溢出的形式进入导料槽33,减缓入料流速。本实施例中,锥体部11包括连通的上锥筒部111和下锥筒部112,上锥筒部111的锥角大于下锥筒部112的锥角。增大浓缩池内表面积,同时使物料尽量贴着浓缩池内壁流动,尽量增大了不同物料的沉降面积,极大地提高了物料的浓缩率。本实施例中,导料槽33设置有4个或者4个以上,导料槽33均布在溢料筒32外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以根据浓缩机池体直径大小增设导料槽33的数量。工作原理:在浓缩过程中,浓缩池内填满了需要待浓缩的液体;物料从入料管道31进入溢料筒32,物料再从溢料筒32边沿溢出、进入导料槽33,导料槽33将物料引致导流环22内,稳流板23为物料减速,物料再从导流环22通过导料孔24进入锥体部11,全程尽量为物料减速,使物料的流速趋于溢流水流速;澄清后的液体在内直筒部21内,溢入溢流环形槽25,再从溢流管道26流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尾煤水浓缩分离装置,其特征是:包括浓缩池,浓缩池包括锥体部(11)和固定连接在锥体部(11)上部的外直筒部(12),锥体部(1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浓缩底流管(13),外直筒部(12)上方设有入料装置,外直筒部(12)内设有内直筒部(21),内直筒部(21)的底部与锥体部(1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外直筒部(12)和内直筒部(21)之间形成导流环(22),导流环(22)内设有稳流板(23),稳流板(23)固定连接在内直筒部(21)的外壁,内直筒部(21)的底部圆周上均布有用于将物料从导流环(22)导向锥体部(11)内壁的导料孔(24),内直筒部(21)内壁上固定连接有溢流环形槽(25),溢流环形槽(25)下方设有溢流管道(26),溢流管道(26)的下端设置在浓缩池外;入料装置包括入料管道(31)、溢料筒(32)、导料槽(33),入料管道(31)的下端伸入溢料筒(32)内,溢料筒(32)设置在外直筒部(12)中部,导料槽(33)分布在溢料筒(32)与导流环(22)之间,导流槽一端的底部与溢料筒(32)上端筒壁固定连接,导流槽另一端的底部与内直筒部(21)上端筒壁固定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尾煤水浓缩分离装置,其特征是:包括浓缩池,浓缩池包括锥体部(11)和固定连接在锥体部(11)上部的外直筒部(12),锥体部(1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浓缩底流管(13),外直筒部(12)上方设有入料装置,外直筒部(12)内设有内直筒部(21),内直筒部(21)的底部与锥体部(1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外直筒部(12)和内直筒部(21)之间形成导流环(22),导流环(22)内设有稳流板(23),稳流板(23)固定连接在内直筒部(21)的外壁,内直筒部(21)的底部圆周上均布有用于将物料从导流环(22)导向锥体部(11)内壁的导料孔(24),内直筒部(21)内壁上固定连接有溢流环形槽(25),溢流环形槽(25)下方设有溢流管道(26),溢流管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黎明陈威宇汪鹏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海山宇光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