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模式软开关无损吸收装置,包括单端变换器的原边绕组T1A和副边绕组T1B,开关Q1B,电容器C1、C2、C3,二极管D1、D2,电感L1,其中:T1A和T1B构成单端正激或单端反激变换器,C3、D3、L1、C1、Q1B构成谐振回路,由C1、C3、Q1B构成开关管钳位回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多模式软开关无损吸收装置,通过由T1A和T1B构成单端正激或单端反激变换器,C3、D3、L1、C1、Q1B构成谐振回路,由C1、C3、Q1B构成开关管钳位回路,以达到接近零电压平稳切换、更彻底吸收切换能量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力电子控制开关
,尤其是涉及一种多模式开关电源的软开关无损吸收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的单管开关电源控制技术主要存在如下两种:1.RCD吸收,即电阻-电容-二极管组合,它存在的问题是对开关切换时的能量吸收不彻底,并且根据焦耳定律,在开关切换过程中器件能量吸收、发热严重,导致元器件参数以及输出电压不稳定。2.LCD吸收,即电感-电容-二极管组合,它存在的问题在于对不同负载下开关切换能量吸收效果不一致,以及当输入电压波动后,对开关切换能量的吸收效果恶化。
技术实现思路
为此,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多模式软开关无损吸收装置,通过由T1A和T1B构成单端正激或单端反激变换器,C3、D3、L1、C1、Q1B构成谐振回路,由C1、C3、Q1B构成开关管钳位回路,以达到接近零电压平稳切换、更彻底吸收切换能量的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多模式软开关无损吸收装置,包括单端变换器的原边绕组T1A和副边绕组T1B,开关Q1B,电容器C1、C2、C3,二极管D1、D2,电感L1,其中:T1A和T1B构成单端正激或单端反激变换器,C3、D3、L1、C1、Q1B构成谐振回路,由C1、C3、Q1B构成开关管钳位回路。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点A连接单端变压器原边绕组T1A、开关Q1B、电容C1和电容C2,点B连接二极管D1正极、电容C1和电感L1,点C连接电容C2、二极管D2正极和单边变压器副边绕组T1B,点D连接二极管D2负极、二极管D3正极和电容C3,电源端VIN连接单端变压器原边绕组T1A和二极管D1负极,接地端连接开关Q1B、单边变压器副边绕组T1B和电容C3。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电容C1的电容值远大于电容C3。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电容C3的一端连接与二极管D1负极,一端连接与电源端VIN。本技术具有如下效果:1、开关管Q1B在接通和断开时,被与其相连的电容器、二极管回路所钳位,强烈抑制尖峰电压,从而实现接近零电压平稳切换,并降低开关切换产生的环境电磁干扰。2、降低开关管在接通和断开时承受的电压和电流,降低大电容C1在切换过程承受电压,从而减少开关电弧事故、以及提高各元器件以及整体开关电源的使用寿命。3、所述开关管吸收装置不含电阻器,开关管切换的能量吸收过程不吸收有功功率,提高电源利用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一种多模式软开关无损吸收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电路原理图。图2是一种多模式软开关无损吸收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的电路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加深对本技术的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该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构成限定。目前的单管开关电源控制技术主要存在如下两种:1.RCD吸收,即电阻-电容-二极管组合,它存在的问题是对开关切换时的能量吸收不彻底,并且根据焦耳定律,在开关切换过程中器件能量吸收、发热严重,导致元器件参数以及输出电压不稳定。2.LCD吸收,即电感-电容-二极管组合,它存在的问题在于对不同负载下开关切换能量吸收效果不一致,以及当输入电压波动后,对开关切换能量的吸收效果恶化。为此,本技术提供一种多模式软开关无损吸收装置,通过由T1A和T1B构成单端正激或单端反激变换器,C3、D3、L1、C1、Q1B构成谐振回路,由C1、C3、Q1B构成开关管钳位回路,以达到接近零电压平稳切换、更彻底吸收切换能量的目的。实施例1一种多模式软开关无损吸收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单端变换器的原边绕组T1A和副边绕组T1B,开关Q1B,电容器C1、C2、C3,二极管D1、D2,电感L1,其中:T1A和T1B构成单端正激或单端反激变换器,C3、D3、L1、C1、Q1B构成谐振回路,由C1、C3、Q1B构成开关管钳位回路。各元器件的连接关系为:点A连接单端变压器原边绕组T1A、开关Q1B、电容C1和电容C2,点B连接二极管D1正极、电容C1和电感L1,点C连接电容C2、二极管D2正极和单边变压器副边绕组T1B,点D连接二极管D2负极、二极管D3正极和电容C3,电源端VIN连接单端变压器原边绕组T1A和二极管D1负极,接地端连接开关Q1B、单边变压器副边绕组T1B和电容C3。所述电容C1的电容值远大于电容C3。当开关管Q1B接通时,分为三个过程:1)在开关管Q1B接通瞬间,在单端变压器副边T1B激励出感应电流,使二极管D2接通,形成包括T1B、D2、C3的回路,使电容C3充电。2)当电容C3的端电压,即D点对地电压,低于二极管D2的接通电压后,D2截止。此时,C3、D3、L1、C1、Q1B形成谐振回路,其谐振周期为2π*sqrt(L1*C1*C3/(C1+C3)),其中sqrt表示求平方根。由于C1远大于C3,故谐振周期约等于2π*sqrt(L1*C3),在此谐振过程中,C3放电,C1充电,L1先储能后释放。由于C1较大,C1上电压变化较小,同时,在D2截止、谐振开始时C3的初始端电压较低,从而使得谐振过程开关管Q1B两端承受的电压较低;而且由于C3电容值较小,从而使得参与整个谐振过程的电荷量很小,谐振能量有限。3)当C3放电至端电压为-VIN时,D2接通,并形成由L1、C1、C2、D2、D3组成的回路,从而C3端电压被钳位在-VIN,L1上能量继续向C1释放,释放完成D3关断。上述设计达到了在开关管接通的过程中,使通过开关管电流较低、开关管两端承受电压较低的目的。当开关管Q1B关断时,经过如下2个过程:1)在Q1B关断瞬间,在单端变压器副边T1B激励出感应电流,使二极管D2接通,形成由T1B、D2、C3组成的回路,使电容C3充电。由于C3端电压在开关管Q1B接通后已被钳位到-VIN,在充电完成后C3端电压要比从0电压开始充电的情况小很多,故而可以达到削减电压峰值、近似零电压关断的效果。2)当电容C3端电压低于二极管D2的接通电压后,D2截止。此时,L1、C1、C2、T1B、C3和D3组成回路,C3放电,C1充电,L1先储能后释放。放电完毕,D3关断。由于C1较大,C1上电压变化较小,从而使得此过程开关管两端承受的电压始终较低,没有尖峰电压。因此,所述开关管Q1B可用耐压较低的普通开关管。实施例2所述多模式软开关无损吸收装置的另一实施例是,如图2所示,所述电容C3的一端连接与二极管D1负极,一端连接与电源端VIN。在此连接方式下,当开关管Q1B接通时,分为三个过程:1)在开关管Q1B接通瞬间,在单端变压器副边T1B激励出感应电流,使二极管D2接通,形成包括T1A、C2、D2、C3的回路,使电容C3、C2充电。同时,形成Q1B、C2、T1B谐振回路,使电容器C2反方向充电,由此C2的端电压上升被抑制,保证了开关管Q1B保持较低、稳定的端电压,以及接通时较小的瞬时电流。2)当电容C3的端电压,即如图2中K点相对VIN的电压,低于二极管D2的接通电压后,D2截止。此时,C3、D3、L1、D1形成谐振回路,其谐振周期为2π*sqrt(L1*C3),在此谐振过程中,C3先放电后充电,L1先储能后释放。3)当C3在谐振过程末尾充电至端电压为-VIN时,D2接通,并形成由L1、C1、C2、D2、D3组成的回路,从而C3端电压被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模式软开关无损吸收装置,包括单端变换器的原边绕组T1A和副边绕组T1B、开关Q1B、电容器C1、电容器C2、电容器C3、二极管D1、二极管D2、电感L1,其特征在于:T1A和T1B构成单端正激或单端反激变换器,电容器C3、二极管D3、电感L1、电容器C1、开关Q1B构成谐振回路,由电容器C1、电容器C3、开关Q1B构成开关管钳位回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模式软开关无损吸收装置,包括单端变换器的原边绕组T1A和副边绕组T1B、开关Q1B、电容器C1、电容器C2、电容器C3、二极管D1、二极管D2、电感L1,其特征在于:T1A和T1B构成单端正激或单端反激变换器,电容器C3、二极管D3、电感L1、电容器C1、开关Q1B构成谐振回路,由电容器C1、电容器C3、开关Q1B构成开关管钳位回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模式软开关无损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单端变压器原边绕组T1A、开关Q1B、电容C1和电容C2相连接于点A;二极管D1正极、电容C...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理贤,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硕通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