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汽车白车身搭接结构
,具体涉及一种后轮罩搭接结构及汽车白车身。
技术介绍
技术专利“一种后轮罩加强组件”(申请号2015203905763)以及技术专利“一种后轮罩的连接结构及具有其的汽车”(申请号2015102330640)提供了相关技术方案,以解决后轮罩结构在大载荷、复杂路面下的可靠性问题,但是在轮罩内板的车内一侧设置内板支撑板,内板支撑板占用车内空间,不利于车内内饰护板及座椅的布置,车内空间利用率较低。同时,现有技术中的后轮罩内板、外板直接承受地面传递过来的载荷,适宜采用较厚的材料,加之后轮罩内板、外板往往由于自身表面积较大,致使后轮罩内板、外板自身重量较大,不利于对车辆进行轻量化设计,进而阻碍实现节能减排。另外,现有技术中的高可靠性后轮罩的搭接结构无法有效地将地面传递过来的载荷合理的分散到车身的其他部位,在安全性和可靠性方面存在缺陷。轮罩内板开裂及加强板焊点开裂问题是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在研发R020车型过程中中出现的一个重大问题,原因查找,方案制定难度较高,造成了试验计划拖期,甚至耽误整个车身开发的项目节点,故该技术问题亟待解决。专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后轮罩搭接结构,由后轮罩内板(4)、后轮罩外板(1)和减振器支座(8)组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后轮罩加强板(3)和轮罩内板上支撑板(2);所述后轮罩加强板(3)向搭接结构外侧弯折,其截面为‘7’字形,其上部与外侧的减振器支座(8)固定连接,其下部弯折后沿后轮罩内板(4)竖直向下延伸;所述后轮罩内板(4)为半盆形,在其上方开有豁口(16),所述豁口(16)两侧沿和底沿均与后轮罩加强板(3)连接,所述后轮罩内板(4)的豁口(16)下方部分与后轮罩加强板(3)焊接,后轮罩内板(4)与后轮罩加强板(3)下部延伸并连接至后纵梁(9)的外壁;所述后轮罩加强板(3)上部、后轮罩内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后轮罩搭接结构,由后轮罩内板(4)、后轮罩外板(1)和减振器支座(8)组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后轮罩加强板(3)和轮罩内板上支撑板(2);所述后轮罩加强板(3)向搭接结构外侧弯折,其截面为‘7’字形,其上部与外侧的减振器支座(8)固定连接,其下部弯折后沿后轮罩内板(4)竖直向下延伸;所述后轮罩内板(4)为半盆形,在其上方开有豁口(16),所述豁口(16)两侧沿和底沿均与后轮罩加强板(3)连接,所述后轮罩内板(4)的豁口(16)下方部分与后轮罩加强板(3)焊接,后轮罩内板(4)与后轮罩加强板(3)下部延伸并连接至后纵梁(9)的外壁;所述后轮罩加强板(3)上部、后轮罩内板(4)上部分别与后轮罩外板(1)连接;所述轮罩内板上支撑板(2)位于搭接结构内侧,其下部与后轮罩加强板(3)连接,其上部与后轮罩外板(1)连接,其中部向内侧凸起,与后轮罩加强板(3)和后轮罩外板(1)之间形成空腔,在所述空腔位置的轮罩内板上支撑板(2)上设有对称的加强凸筋(15)。2.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汽车后轮罩搭接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后轮罩内加强板(11)、C柱上加强板(10)和C柱下加强板(12);所述后轮罩内加强板(11)为设有加强筋的平板,其中部与所述C柱下加强板(12)的后部中段连接;所述C柱下加强板(12)上部与所述C柱上加强板(10)连接,所述C柱下加强板(12)前部、后部以及下部分别与所述后轮罩外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亚莲,李志平,张晓丽,郭中一,孙焕勇,范凯,刘伟东,于永坤,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吉林;2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