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电磁液压驱动增压式配气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4110237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06 15: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双电磁液压驱动增压式配气系统,包括液压油轨、第一电液控制部分、第二电液控制部分、气门体、油箱等。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液压油轨显著降低了系统内压力波动引起的气门开启和关闭不稳定性,确保了配气系统工作的可靠性及一致性;通过双电磁协同液压控制阀开启和关闭液压油路,利用增压活塞对增压腔内液压油进行增压,进而对液压活塞两端液压力灵活控制,利用作用在液压活塞和气门上的压力差实现气门运动可控,从而实现气门与通气口间的通断,能有效控制配气定时及配气持续角,有利于内燃机不同工况下灵活配气方式的实现,显著提高了气门控制自由度,能进一步改善燃料的经济性和内燃机排放,有利于提高内燃机的动力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的是一种内燃机,具体地说是内燃机配气系统。
技术介绍
内燃机配气装置的主要作用是在规定的时间内把燃烧后的废气排出气缸,并吸入足够量的新鲜空气,配气定时和配气持续角对燃油的经济性、内燃机功率、燃烧及排放等影响重大。进、排气过程必须严格按照内燃机定时要求进行,在多缸内燃机中,还要按照规定的发火次序来进行,以保证内燃机运转在最佳工况下。传统凸轮轴驱动机械式气门配气机构,气门的运动通过曲轴与凸轮轴以及凸轮轴与各气缸气门之间的机械传动控制配气定时,其气门开启时刻、持续时间和升程等在结构参数上固定不变,只能确保内燃机在特定工况下性能达到最佳,不利于使用工况变化频繁的内燃机。此外,由于采用机械传动,存在传动机构易于磨损破坏、工作噪声大和加工精度要求高及气门控制精度差等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配气相位易于控制、配气持续角和气门升程便于灵活调节、驱动压力可变的双电磁液压驱动增压式配气系统。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本技术双电磁液压驱动增压式配气系统,其特征是:包括配气单元、液压油轨、油箱,所述配气单元包括气门体、第一电液控制部分、第二电液控制部分、增压活塞、气门;所述第一电液控制部分包括第一电磁阀体、第一控制阀,第一电磁阀体和第一控制阀均位于气门体里,第一电磁阀体包括第一阀体、第一线圈、第一衔铁,第一线圈缠绕在第一阀体里,第一衔铁位于第一阀体下方,第一控制阀与第一衔铁相连,第一控制阀的上端部连接第一控制阀复位弹簧,第一控制阀复位弹簧的端部顶在第一阀体里,第一控制阀的中部设置第一凸起部分,第一凸起部分的宽度宽于其上下接邻部分的宽度,第一凸起部分所在的气门体部分设
置第一凸起部分腔室,第一凸起部分上方接邻部分与气门体形成第一回油腔,第一凸起部分下方接邻部分与气门体形成第一进油腔,第一凸起部分的上下端面分别与气门体相配合,气门体里与第一凸起部分上端面配合处为第一密封座面,气门体里与凸起部分下端面配合处为第二密封座面;增压活塞设置在气门体里并位于第一电液控制部分的下方,增压活塞与其上方的气门体之间形成第一控制腔,增压活塞与其下方的气门体之间形成增压腔;第二电液控制部分位于增压腔下方,所述第二电液控制部分包括第二电磁阀体、第二控制阀、液压活塞,第二电磁阀体和第二控制阀均位于气门体里,第二电磁阀体包括第二阀体、第二线圈、第二衔铁,第二线圈缠绕在第二阀体里,第二衔铁位于第二阀体下方,第二控制阀与第二衔铁相连,第二控制阀的上端部连接第二控制阀复位弹簧,第二控制阀复位弹簧的端部顶在第二阀体里,第二控制阀的中部设置第二凸起部分,第二凸起部分的宽度宽于其上下接邻部分的宽度,第二凸起部分所在的气门体部分设置第二凸起部分腔室,第二凸起部分上方接邻部分与气门体形成第二进油腔,第二凸起部分下方接邻部分与气门体形成第二回油腔,第二凸起部分的上下端面分别与气门体相配合,气门体里与第二凸起部分上端面配合处为第三密封座面,气门体里与第二凸起部分下端面配合处为第四密封座面,液压活塞设置在第二控制阀下方的气门体里,液压活塞下端与气门体之间形成第二控制腔,液压活塞上端与气门体之间形成第三控制腔;气门体里分别设置回油总管、增压总管、第一高压进油孔、第二高压进油孔、第三高压进油孔、第一低压回油孔、第二低压回油孔、第一高低压通孔、第二高低压通孔,回油总管连通油箱,增压总管连通增压腔,第一高压进油孔分别连通液压油轨和第一进油腔,第一低压回油孔分别连通回油总管和第一回油腔,第一高低压通孔分别连通第一凸起部分腔室和第一控制腔,第二高压进气孔分别连通第二进油腔和增压管路,第三高压进气孔分别连通第三控制腔和增压管路,第二低压回油孔分别连通第二回油腔和油箱,第二高低压通孔分别连通第二凸起部分腔室和第二控制腔,液压活塞下方连接气门,气门上套有气门复位弹簧,气门端部安装气门座,外壳安装在气门体下方,气门座位于外壳
外侧;所述的配气单元的数量与发动机汽缸的数量相一致。本技术还可以包括:1、所述增压活塞上端面面积大于其下端面面积,所述液压活塞上端面面积小于其下端面面积。2、增压腔通过吸油管路连通回油总管,吸油管路上安装吸油单向阀。本技术的优势在于:本技术通过第一电液控制部分和第二电液控制部分协同通断电分别控制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位移,在配气装置内部实现高低压油路间灵活转换,通过增压活塞对增压腔内的液压油增压,使作用在液压活塞上的液压力灵活变化,利用作用在液压活塞和气门上的压力差实现气门运动可控,从而实现气门与通气口间的通断,能有效控制配气定时及配气持续角;采用液压油轨显著降低了由于电液控制部分切换高低压油路时引起的液压油压力波动导致的气门开启和关闭不稳定性,确保了配气系统工作的可靠性及一致性,有利于内燃机不同工况下灵活配气方式的实现,显著提高了气门控制自由度,能进一步改善燃料的经济性和内燃机排放,有利于提高内燃机的动力性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第一电液控制部分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第二电液控制部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举例对本技术做更详细地描述:结合图1~3,本技术一种双电磁液压驱动增压式配气系统,它由液压油轨1、液压油管2、第一电液控制部分3、第一控制腔4、增压活塞5、增压活塞复位弹簧6、吸油单向阀7、增压腔8、第二电液控制部分9、气门体10、弹簧座11、气门复位弹簧12、气门13、外壳14、通气口15、气门座16、回油管17、油箱18、滤器19和液压油泵20组成。液压油轨1左端通过液压油管分别与液压油泵20、滤器19和油箱18相连通,液压油轨1上开有多个液压油出口,液压油出口的个数根据内燃机气缸的个数确定,液压油出口通过液压油管2与气门体10上开有的液压进油口相连通,气门体10上开有的低压回油口通
过回油管17连通油箱18。第一电液控制部分3由第一控制阀复位弹簧21、第一线圈22、第一控制阀23、第一密封座面24、第二密封座面25、第一高压进油孔26、第一高低压通孔27、第一低压回油孔28和第一衔铁29组成。第二电液控制部分9由第二线圈30、第二高压进油孔31、第三密封座面32、第四密封座面33、第三高压进油孔34、第二高低压通孔35、第二控制腔36、液压活塞37、第三控制腔38、第二低压回油孔39、第二控制阀40、第二衔铁41和第二控制阀复位弹簧42组成。气门体10上分别设计有第一密封座面24、第二密封座面25、第一高压进油孔26、第一高低压通孔27、第一低压回油孔28、第二高压进油孔31、第三密封座面32、第四密封座面33、第三高压进油孔34、第二高低压通孔35和第二低压回油孔39,第一高压进油孔26通过气门体10上的液压油通道与液压进油口相连通,第一低压回油孔28通过气门体10上的低压回油通道与低压回油口相连通,第二高压进油孔31通过气门体10上开有的液压油道连通第三高压进油孔34并与气门体10上的液压油通道与增压腔8相连通,第二低压回油孔39通过气门体10上的液压通道与第一低压回油孔28相连通,增压活塞5上端面积大于下端面积,其上端与气门体10之间形成第一控制腔4,第一控制腔4连通第一高低压通孔27,下端与气门体10之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双电磁液压驱动增压式配气系统

【技术保护点】
双电磁液压驱动增压式配气系统,其特征是:包括配气单元、液压油轨、油箱,所述配气单元包括气门体、第一电液控制部分、第二电液控制部分、增压活塞、气门;所述第一电液控制部分包括第一电磁阀体、第一控制阀,第一电磁阀体和第一控制阀均位于气门体里,第一电磁阀体包括第一阀体、第一线圈、第一衔铁,第一线圈缠绕在第一阀体里,第一衔铁位于第一阀体下方,第一控制阀与第一衔铁相连,第一控制阀的上端部连接第一控制阀复位弹簧,第一控制阀复位弹簧的端部顶在第一阀体里,第一控制阀的中部设置第一凸起部分,第一凸起部分的宽度宽于其上下接邻部分的宽度,第一凸起部分所在的气门体部分设置第一凸起部分腔室,第一凸起部分上方接邻部分与气门体形成第一回油腔,第一凸起部分下方接邻部分与气门体形成第一进油腔,第一凸起部分的上下端面分别与气门体相配合,气门体里与第一凸起部分上端面配合处为第一密封座面,气门体里与凸起部分下端面配合处为第二密封座面;增压活塞设置在气门体里并位于第一电液控制部分的下方,增压活塞与其上方的气门体之间形成第一控制腔,增压活塞与其下方的气门体之间形成增压腔;第二电液控制部分位于增压腔下方,所述第二电液控制部分包括第二电磁阀体、第二控制阀、液压活塞,第二电磁阀体和第二控制阀均位于气门体里,第二电磁阀体包括第二阀体、第二线圈、第二衔铁,第二线圈缠绕在第二阀体里,第二衔铁位于第二阀体下方,第二控制阀与第二衔铁相连,第二控制阀的上端部连接第二控制阀复位弹簧,第二控制阀复位弹簧的端部顶在第二阀体里,第二控制阀的中部设置第二凸起部分,第二凸起部分的宽度宽于其上下接邻部分的宽度,第二凸起部分所在的气门体部分设置第二凸起部分腔室,第二凸起部分上方接邻部分与气门体形成第二进油腔,第二凸起部分下方接邻部分与气门体形成第二回油腔,第二凸起部分的上下端面分别与气门体相配合,气门体里与第二凸起部分上端面配合处为第三密封座面,气门体里与第二凸起部分下端面配合处为第四密封座面,液压活塞设置在第二控制阀下方的气门体里,液压活塞下端与气门体之间形成第二控制腔,液压活塞上端与气门体之间形成第三控制腔;气门体里分别设置回油总管、增压总管、第一高压进油孔、第二高压进油孔、第三高压进油孔、第一低压回油孔、第二低压回油孔、第一高低压通孔、第二高低压通孔,回油总管连通油箱,增压总管连通增压腔,第一高压进油孔分别连通液压油轨和第一进油腔,第一低压回油孔分别连通回油总管和第一回油腔,第一高低压通孔分别连通第一凸起部分腔室和第一控制腔,第二高压进气孔分别连通第二进油腔和增压管路,第三高压进气孔分别连通第三控制腔和增压管路,第二低压回油孔分别连通第二回油腔和油箱,第二高低压通孔分别连通第二凸起部分腔室和第二控制腔,液压活塞下方连接气门,气门上套有气门复位弹簧,气门端部安装气门座,外壳安装在气门体下方,气门座位于外壳外侧;所述的配气单元的数量与发动机汽缸的数量相一致。...

【技术特征摘要】
1.双电磁液压驱动增压式配气系统,其特征是:包括配气单元、液压油轨、油箱,所述配气单元包括气门体、第一电液控制部分、第二电液控制部分、增压活塞、气门;所述第一电液控制部分包括第一电磁阀体、第一控制阀,第一电磁阀体和第一控制阀均位于气门体里,第一电磁阀体包括第一阀体、第一线圈、第一衔铁,第一线圈缠绕在第一阀体里,第一衔铁位于第一阀体下方,第一控制阀与第一衔铁相连,第一控制阀的上端部连接第一控制阀复位弹簧,第一控制阀复位弹簧的端部顶在第一阀体里,第一控制阀的中部设置第一凸起部分,第一凸起部分的宽度宽于其上下接邻部分的宽度,第一凸起部分所在的气门体部分设置第一凸起部分腔室,第一凸起部分上方接邻部分与气门体形成第一回油腔,第一凸起部分下方接邻部分与气门体形成第一进油腔,第一凸起部分的上下端面分别与气门体相配合,气门体里与第一凸起部分上端面配合处为第一密封座面,气门体里与凸起部分下端面配合处为第二密封座面;增压活塞设置在气门体里并位于第一电液控制部分的下方,增压活塞与其上方的气门体之间形成第一控制腔,增压活塞与其下方的气门体之间形成增压腔;第二电液控制部分位于增压腔下方,所述第二电液控制部分包括第二电磁阀体、第二控制阀、液压活塞,第二电磁阀体和第二控制阀均位于气门体里,第二电磁阀体包括第二阀体、第二线圈、第二衔铁,第二线圈缠绕在第二阀体里,第二衔铁位于第二阀体下方,第二控制阀与第二衔铁相连,第二控制阀的上端部连接第二控制阀复位弹簧,第二控制阀复位弹簧的端部顶在第二阀体里,第二控制阀的中部设置第二凸起部分,第二凸起部分的宽度宽于其上下接邻部分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立云白云马修真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工程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黑龙江;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