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粘合片,其在基材或剥离材料上具有树脂层,且至少该树脂层的与设有该基材或剥离材料的一侧相反侧的表面(α)具有粘合性,其中,在表面(α)上粘贴具有平滑面的被粘附物的该平滑面时,表面(α)上存在不与该平滑面相接的凹部(G),并且所述凹部(G)的形状为无定形。该粘合片具有能够容易地去除粘贴于被粘附物时所产生的空气残留的优异的除气性,并且粘合特性也良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粘合片。详细来说,涉及具有优异的除气性且粘合特性也良好的粘合片。
技术介绍
通常的粘合片由基材、形成于该基材上的粘合剂层、以及根据需要设置于该粘合剂层上的剥离材料构成,在使用时,在设有剥离材料的情况下,将该剥离材料剥离后使粘合剂层与被粘附物相接而粘贴。可是,例如对于识别/装饰用、涂装遮挡用、金属板等的表面保护用等所使用的粘贴面积大的粘合片而言,在粘贴于被粘附物时,在粘合剂层与被粘附物之间容易发生空气残留,该部分形成“鼓泡”,存在难以将粘合片良好地粘贴于被粘附物的问题。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使具有微细压花图案的剥离材料与粘合剂层的表面相接,在粘合剂层的表面以给定的图案人为地配置特定形状的槽而形成的粘合片。通过使用这样的粘合片,与被粘附物粘贴时产生的“空气残留”可以经由人为地形成于粘合剂层表面的槽而排出于外部。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01-50773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但是,专利文献1等中所记载的具有以给定图案配置有特定形状的槽的粘合剂层的粘合片存在以下问题,槽的宽度窄时难以排出空气,而槽的宽度宽时则不仅表面基材凹陷而使外观变差,粘合力降低。另外,该粘合片以给定图案配置有槽,因此配置了槽的部位的粘合力局部变差,在将该粘合片粘贴于被粘附物时,有可能发生从该部位的剥离。另一方面,在将该粘合片粘贴于被粘附物之后再剥离时,由于该粘合片的粘合特性局部不同,因此根据粘合片的剥离方向,有在被粘附物上产生残胶的隐患。例如,在具有配置成格子状的槽的粘合剂层的粘合片的情况下,斜向剥离时有可能在被粘附物上产生残胶。此外,在对该粘合片进行冲裁加工时,有可能使槽的配置图案与冲裁加工的图案重叠。在该情况下,存在切入深度不均匀,无法粘合片上适当地在形成切口等问题。另外,通常为了使设置于粘合片的剥离材料容易剥离,有时进行仅对剥离材料实施切口而设置剥离起点的工序(所谓的背裂加工)。在进行该工序时,通常将剥离材料暂时从粘合片上剥离,对剥离材料实施切口,然后再次对剥离材料和粘合片的粘合剂层进行层压。但是,对于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粘合片而言,使用压花衬垫作为剥离材料,因此在再次对剥离材料和粘合剂层进行层压时剥离材料难以跟随压花图案,因此需要准备未实施压花加工的其它剥离材料。此外,在专利文献1中采用了如下方法:为了在粘合剂层形成微细结构,对压花衬垫涂布一遍粘合剂而形成粘合剂层,再对该粘合剂层和基材进行层压的方法(所谓的转印涂布法)。但是,作为上述基材,如果使用聚烯烃类基材等具有低极性表面的基材,则该方法无法在基材与粘合剂层的界面获得足够的密合性。而且,与由纸形成的剥离材料不同,由树脂膜形成的剥离材料难以在粘合剂层形成微细的压花图案。另外,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粘合片的耐起泡性差,因此存在在高温下使用时容易产生起泡等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粘合片,其具有能够容易地去除在粘贴于被粘附物时生成的残留空气的优异的除气性,而且粘合特性也良好。解决课题的方法本专利技术人等发现,如下所述的粘合片能够解决上述课题,从而完成了本专利技术,所述粘合片的树脂层的表面(α)具有粘合性,且在将具有平滑面的透光性被粘附物的该平滑面粘贴于该表面(α)上时,在表面(α)上存在不与该平滑面相接的凹部,且该凹部的形状为无定形。即,本专利技术提供下述[1]~[15]。[1]一种粘合片,其在基材或剥离材料上具有树脂层,且至少该树脂层的与设有该基材或剥离材料的一侧相反侧的表面(α)具有粘合性,其中,将具有平滑面的透光性被粘附物的该平滑面粘贴于表面(α)上时,表面(α)上存在不与该平滑面相接的凹部(G),并且所述凹部(G)的形状为无定形。[2]上述[1]所述的粘合片,其中,所述凹部(G)是通过所述树脂层的自形成而形成的。[3]上述[1]或[2]所述的粘合片,其中,与所述平滑面相接的粘贴面的面积比例为10~95%。[4]上述[1]~[3]中任一项所述的粘合片,其中,能够通过肉眼观察来确认所述凹部(G)的形状为无定形。[5]上述[1]~[4]中任一项所述的粘合片,其中,在所述表面(α)上存在多个所述凹部(G)。[6]上述[1]~[5]中任一项所述的粘合片,其中,所述凹部(G)在所述表面(α)上不规则地存在。[7]上述[5]或[6]所述的粘合片,其中,所述多个凹部(G)的存在位置没有周期性。[8]上述[1]~[7]中任一项所述的粘合片,其中,将具有平滑面的透光性被粘附物的该平滑面粘贴于所述表面(α)上时,与该平滑面相接的粘贴面的形状为无定形。[9]上述[1]~[8]中任一项所述的粘合片,其中,所述树脂层包含含有树脂作为主成分的树脂部分(X)和由微粒构成的粒子部分(Y)。[10]上述[9]所述的粘合片,其中,所述树脂部分(X)含有选自环氧类交联剂、氮丙啶类交联剂及金属螯合物类交联剂中的至少1种交联剂。[11]上述[9]或[10]所述的粘合片,其中,所述树脂层具有多层结构,所述多层结构是从设有基材或剥离材料的一侧起依次叠层主要含有树脂部分(X)的层(Xβ)、含有15质量%以上的粒子部分(Y)的层(Y1)、以及主要含有树脂部分(X)的层(Xα)而成的。[12]上述[11]所述的粘合片,其中,层(Xβ)是由含有树脂作为主成分的组合物(xβ)形成的层,层(Y1)是由含有15质量%以上的微粒的组合物(y)形成的层,层(Xα)是由含有树脂作为主成分的组合物(xα)形成的层。[13]一种粘合片的制造方法,其是制造上述[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粘合片的方法,该方法至少具有下述工序(1)和(2),工序(1):形成涂膜(x’)和涂膜(y’)的工序,所述涂膜(x’)由含有树脂作为主成分的组合物(x)形成,所述涂膜(y’)由含有15质量%以上的微粒的组合物(y)形成,工序(2):使工序(1)中形成的涂膜(x’)和涂膜(y’)同时干燥的工序。[14]一种粘合片的制造方法,其是制造上述[12]所述的粘合片的方法,该方法至少具有下述工序(1B)和(2B),工序(1B):在设置于基材或剥离材料上的由含有树脂作为主成分的组合物(x)形成的涂膜(Xβ)上依次叠层而形成涂膜(y’)的工序、以及形成涂膜(xα’)的工序,所述涂膜(y’)由所述含有15质量%以上的微粒的组合物(y)形成,所述涂膜(xα’)由含有树脂作为主成分的组合物(xα)形成,工序(2B):使工序(1B)中形成的涂膜(y’)和涂膜(xα’)同时干燥的工序。[15]一种粘合片的制造方法,其是制造上述[12]所述的粘合片的方法,该方法至少具有下述工序(1B)和(2B),工序(1B):在设置于基材或剥离材料上的主要含有树脂部分(X)的层(Xβ)上依次叠层而形成涂膜(y’)和涂膜(xα’)的工序,所述涂膜(y’)由所述含有15质量%以上的微粒的组合物(y)形成,所述涂膜(xα’)由含有树脂作为主成分的组合物(xα)形成,工序(2B):使工序(1B)中形成的涂膜(y’)和涂膜(xα’)同时干燥的工序。专利技术的效果本专利技术的粘合片具有能够容易地去除在粘贴于透光性被粘附物时生成的残留空气的优异的除气性,而且粘合特性也良好。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树脂层的表面(α)与具有平滑面的透光性被粘附物的该平滑面进行粘贴时的结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粘合片,其在基材或剥离材料上具有树脂层,且至少该树脂层的与设有该基材或剥离材料的一侧相反侧的表面(α)具有粘合性,其中,将具有平滑面的透光性被粘附物的该平滑面粘贴于表面(α)上时,表面(α)上存在不与该平滑面相接的凹部(G),并且所述凹部(G)的形状为无定形。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4.04.02 JP 2014-076577;2014.04.02 JP 2014-076571.一种粘合片,其在基材或剥离材料上具有树脂层,且至少该树脂层的与设有该基材或剥离材料的一侧相反侧的表面(α)具有粘合性,其中,将具有平滑面的透光性被粘附物的该平滑面粘贴于表面(α)上时,表面(α)上存在不与该平滑面相接的凹部(G),并且所述凹部(G)的形状为无定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粘合片,其中,所述凹部(G)是通过所述树脂层的自形成而形成的。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粘合片,其中,与所述平滑面相接的粘贴面的面积比例为10~95%。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粘合片,其中,能够通过肉眼观察来确认所述凹部(G)的形状为无定形。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粘合片,其中,在所述表面(α)上存在多个所述凹部(G)。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粘合片,其中,所述凹部(G)在所述表面(α)上不规则地存在。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粘合片,其中,所述多个凹部(G)的存在位置没有周期性。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粘合片,其中,将具有平滑面的透光性被粘附物的该平滑面粘贴于所述表面(α)上时,与该平滑面相接的粘贴面的形状为无定形。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粘合片,其中,所述树脂层包含含有树脂作为主成分的树脂部分(X)和由微粒构成的粒子部分(Y)。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粘合片,其中,所述树脂部分(X)含有选自环氧类交联剂、氮丙啶类交联剂及金属螯合物类交联剂中的至少1种交联剂。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粘合片,其中,所述树脂层具有多层结构,所述多层结构是从设有基材或剥离材料的一侧起依次叠层主要含有树脂部分(X)的层(Xβ)、含有1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上村和惠,加藤挥一郎,网野由美子,斋藤慈,松岛大,
申请(专利权)人:琳得科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