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支撑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990808 阅读: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1-13 18:2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支撑柱,属于汽车部件领域。所述支撑柱包括支撑件和加固件,所述支撑件和所述加固件均为型材,且所述支撑件为中空结构,所述支撑件包括用于与汽车的车身的顶部固定连接的顶端和用于与所述汽车的车身的底部固定连接的底端,所述加固件固定连接在所述支撑件的外侧壁上对应所述车身的底部的位置,且所述加固件沿所述支撑件的延伸方向布置在所述支撑件上。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支撑柱生产效率较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汽车部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支撑柱
技术介绍
在汽车的框架结构中,支撑柱起到支撑并连接车身的顶部和底部的作用。对于常见的三厢车来说,支撑柱通常包括由车头向车尾依次布置的A柱、B柱和C柱,其中B柱不仅起到支撑和连接的作用,还起到吸收车辆受到的侧面撞击冲击力的作用。经过对大量的碰撞事故的分析得到,当B柱受到撞击时,通常是B柱的下部承受大部分的冲击力,所以现在B柱一般会将下部设计的较上部更为厚实,以在提高B柱的承撞能力的同时,能够尽量减少对车内空间的占用。现有的B柱主要包括支撑外板、支撑内板和加强板,加强板设置在支撑外板和支撑内板之间,起到支撑和连接支撑外板和支撑内板的作用。然而,为了兼顾B柱的承撞能力和车内空间,所以支撑内板和支撑外板的上部和下部需要设计为不同的尺寸,如此一来就导致支撑外板和支撑内板不能采用可大批量生产的型材制造加工,降低了B柱的生产效率,增加了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支撑柱生产效率较低的问题,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支撑柱。所述技术方案如下: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支撑柱,所述支撑柱包括支撑件和加固件,所述支撑件和所述加固件均为型材,且所述支撑件为中空结构,所述支撑件包括用于与汽车的车身的顶部固定连接的顶端和用于与所述汽车的车身的底部固定连接的底端,所述加固件固定连接在所述支撑件的外侧壁上对应所述车身的底部的位置,且所述加固件沿所述支撑件的延伸方向布置在所述支撑件上。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加固件和所述支撑件均为横截面外轮廓为矩形的型材。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支撑件包括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第四侧壁和至少两个加强板,所述第一侧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的一端垂直连接,所述第三侧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的另一端垂直连接,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车身分别位于所述第三侧壁的相反两侧,所述至少两个加强板均设置在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三侧壁之间,且所述至少两个加强板均与所述第一侧壁相垂直。在本专利技术的又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支撑件通过一次挤压成型工艺制作。在本专利技术的又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加固件与所述第二侧壁固定连接,且所述加固件和所述车身分别位于所述第三侧壁的相反两侧。在本专利技术的又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加固件的一侧设有定位凸条,所述定位凸条沿所述加固件的长度方向布置,所述定位凸条与所述第一侧壁固定连接。在本专利技术的又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定位凸条和所述加固件均为中空结构。在本专利技术的又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定位凸条和所述加固件通过一次挤压成型工艺构成一体化结构。在本专利技术的又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加固件的与所述车身的底部连接的一端设有用于安装支撑柱密封条的缺口。在本专利技术的又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支撑柱为铝制结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支撑柱分为支撑件和加固件两部分,支撑件的两端分别与车身的顶部和底部相连,从而使得支撑件起到连接和支撑车身的作用;加固件固定连接在支撑件的外侧壁上对应车身的底部的位置,且加固件沿支撑件的延伸方向布置在支撑件上,使得当车身的侧面受到冲撞时,加固件能够首先承受并吸收冲击力,从而起到了加固支撑件的作用,提高了支撑柱的承撞能力;由于加固件起到了提高支撑柱的承撞能力的作用,所以并不需要再将支撑件设计为上部和下部尺寸不同的结构,因此,可以采用型材制造加工支撑件和加固件,从而达到了提高支撑柱的制造效率,降低制造成本的目的。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柱的正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柱的俯视截面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柱的左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加固件的俯视截面图;图中各符号表示含义如下:1-支撑件,11-第一侧壁,12-第二侧壁,13-第三侧壁,14-第四侧壁,15-加强板,2-加固件,3-定位凸条,a-缺口。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实施例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支撑柱,该支撑柱适用于安装在汽车的车身(图未示)的一侧。在本实施例中,将以支撑柱为汽车的B柱为例进行说明,容易知道,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将汽车的其他支撑柱也采用该支撑柱的结构。汽车通常包括两个B柱,两个B柱分别安装在汽车的两侧。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柱的正视图,参见图1,支撑柱包括支撑件1和加固件2,支撑件1和加固件2均为型材,且所述支撑件为中空结构,支撑件1包括用于与汽车的车身的顶部固定连接的顶端和用于与汽车的车身的底部固定连接的底端,加固件2固定连接在支撑件1的外侧壁上对应车身的底部的位置,且加固件2沿支撑件1的延伸方向布置在支撑件1上。本实施例通过将支撑柱分为支撑件1和加固件2两部分,支撑件1的两端分别与车身的顶部和底部相连,从而使得支撑件1起到连接和支撑车身的作用;加固件2固定连接在支撑件1的外侧壁上对应车身的底部的位置,且加固件2沿支撑件1的延伸方向布置在支撑件1上,使得当车身的侧面受到冲撞时,加固件2能够首先承受并吸收冲击力,从而起到了加固支撑件1的下部的作用,提高了支撑柱的承撞能力;由于加固件2起到了提高支撑柱的承撞能力的作用,所以并不需要再将支撑件1设计为上部和下部尺寸不同的结构,因此,可以采用型材制造加工支撑件1和加固件2,从而达到了提高支撑柱的制造效率,降低制造成本的目的。在本实施例中,支撑件1的中部可以朝向车身弯曲,从而使得支撑件1能够与车身的侧面弧度相匹配,保证了汽车的整体美观。需要说明的是,支撑柱的承撞能力主要取决于加固件2的结构强度,因此,支撑件1的弧度的变化并不会影响到支撑柱的承撞能力,弧度可以根据车身的设计要求进行相应的改变,本专利技术对此不做限制。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柱为铝制结构,优选地,支撑件1和加固件2均可以采用现有的铝制挤压型材加工得到,从而在提高了支撑柱的制造效率的同时,还降低了支撑柱的整体重量,满足了支撑柱的轻量化设计。优选地,支撑件1和加固件2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在一起,从而保证了支撑件1和加固件2之间的连接牢固度。可选地,可以采用惰性气体保护焊焊接支撑件1和加固件2。在上述实现方式中,支撑柱的主要结构仅包括支撑件1和加固件2两个结构,并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为一个整体,所以支撑柱的整体结构十分紧凑,进一步地提高了支撑柱的防撞能力。图2为支撑柱的俯视截面图,结合图2,在本实施例中,加固件2和支撑件1均为横截面外轮廓为矩形的型材,从而使得加固件2和支撑件1能够具有良好的结构稳定性。图2中的左侧为车身外部,右侧为车身内部,当车辆发生碰撞时,加固件2由左侧向右侧产生溃缩,从而吸收冲击力,起到保护支撑件1的作用,因此,将加固件2垂直于支撑件1的下部设置可以更好的吸收冲击力,进一步地提高支撑柱的承撞能力。在本实施例中,支撑件1包括第一侧壁11、第二侧壁12、第三侧壁13、第四侧壁14和至少两个加强板15,第一侧壁11的两端分别与第二侧壁12和第四侧壁14的一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支撑柱,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柱包括支撑件和加固件,所述支撑件和所述加固件均为型材,且所述支撑件为中空结构,所述支撑件包括用于与汽车的车身的顶部固定连接的顶端和用于与所述汽车的车身的底部固定连接的底端,所述加固件固定连接在所述支撑件的外侧壁上对应所述车身的底部的位置,且所述加固件沿所述支撑件的延伸方向布置在所述支撑件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支撑柱,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柱包括支撑件和加固件,所述支撑件和所述加固件均为型材,且所述支撑件为中空结构,所述支撑件包括用于与汽车的车身的顶部固定连接的顶端和用于与所述汽车的车身的底部固定连接的底端,所述加固件固定连接在所述支撑件的外侧壁上对应所述车身的底部的位置,且所述加固件沿所述支撑件的延伸方向布置在所述支撑件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件和所述支撑件均为横截面外轮廓为矩形的型材。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柱,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包括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第四侧壁和至少两个加强板,所述第一侧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的一端垂直连接,所述第三侧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的另一端垂直连接,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车身分别位于所述第三侧壁的相反两侧,所述至少两个加强板均设置在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三侧壁之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浩
申请(专利权)人: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