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胶囊红磷、其制备方法及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13832941 阅读: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0-14 14:11
本申请提供一种微胶囊红磷、其制备方法及应用。所述微胶囊红磷包括红磷和红磷外的包覆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覆层为含有无机次磷酸盐的包覆层I,可选地,所述包覆层I外还包覆有含有机化合物的包覆层II。该微胶囊红磷作为阻燃剂,白化度高,耐热性好,吸水性低,与高分子材料的相容性较好,能够降低阻燃剂的添加对高分子材料机械性能的影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一种微胶囊红磷、其制备方法以及其在高分子材料阻燃中的应用,属于高分子材料阻燃改性

技术介绍
高分子材料也称为聚合物材料,具有密度小、力学性能好、易加工、经济性高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目前使用的高分子材料大多易燃烧,容易引发火灾,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因此,高分子材料的阻燃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研究的热点。在高分子材料中,工程塑料,特别是玻璃纤维增强后的工程塑料常常被应用于汽车、机械工业、电子电器等领域,这些领域本身的火灾危险性就很高,而且玻纤增强之后所产生的“烛芯效应”又使得这些工程塑料更加容易燃烧,因此对玻纤增强工程塑料进行有效的阻燃改性是十分必要的。工业上,工程塑料主要还是以传统的十溴二苯醚、六溴环十二烷等含卤阻燃剂为主,复配三氧化二锑等协效剂来实现阻燃。但是含卤阻燃剂和三氧化二锑在发挥阻燃作用的同时会产生浓烟、毒性及腐蚀性气体给生产、应用和环境带来二次灾害。因此开发工程塑料的无卤阻燃剂是目前的一个研究重点。在工程塑料的无卤阻燃剂中,红磷由于其高磷含量、价格低廉和阻燃效率高等优点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是其吸水性问题和颜色问题严重限制了其在材料中的应用。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对红磷表面进行一定的处理。目前对红磷表面进行改性的方法存在与树脂材料的相容性不好、阻燃效果不佳、阻燃剂用量大、工艺繁琐、成本高等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微胶囊红磷,以红磷为芯,次磷酸盐为无机包覆材料。可选地,在次磷酸盐包覆层外,再被热固性树脂或者其他有机物材料包覆。该微胶囊红磷作为阻燃剂,白化度高,耐热性好,吸水性低,与高分子材料的相容性较好,能够降低阻燃剂的添加对高分子材料机械性能的影响。所述微胶囊红磷,包括红磷和红磷外的包覆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覆层为含有无机次磷酸盐的包覆层I。优选地,所述无机磷酸盐选自具有式I所示化学式的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其中,n代表M的价态,n是1、2、3或4;M选自IA族金属、IIA族金属、IIIA族金属、IVB族金属、IIB族金属中的至少一种。优选地,所述包覆层I中的无机次磷酸盐选自次磷酸镁、次磷酸钙、次磷酸铝、次磷酸钛、次磷酸锌中的至少一种。更优选地,包覆层I中的无机次磷酸盐是次磷酸铝。优选地,所述微胶囊红磷中,包覆层I中的无机次磷酸盐与红磷的质量比为0.1~10:1。更优选地,所述微胶囊红磷中,包覆层I中的无机次磷酸盐与红磷的质量比为0.25~4:1。优选地,所述包覆层I外还包覆有含有机化合物的包覆层II。优选地,所述包覆层II中的有机化合物选自环氧树脂、酚醛树脂、糠醛树脂、三聚氰胺树脂、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尿素-甲醛树脂、聚乙烯醇树脂、三聚氰胺氰尿酸盐中的至少一种。更优选地,所述包覆层II中的有机化合物选自三聚氰胺氰尿酸盐。优选地,所述微胶囊红磷中,有机包覆层II中的有机化合物与红磷的质量比为0.01~10:1。更优选地,有机包覆层II中的有机化合物与红磷的质量比为0.02~0.2:1。根据本申请的又一方面,提供制备上述任意微胶囊红磷的方法,该方法制备工艺简单,易操作,成本低,适合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作为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制备所述微胶囊红磷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以下步骤:a)将红磷、水、次磷酸和/或次磷酸盐混合后,经搅拌得到体系I;b)向步骤a)所得体系I中加入含有金属盐的溶液并将pH调至1~6,经搅拌后得到体系II;体系II中的固体样品经分离、洗涤、干燥即得所述微胶囊红磷。作为本申请的又一中实施方式,制备所述微胶囊红磷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以下步骤:a)将红磷、水、次磷酸和/或次磷酸盐混合后,经搅拌得到体系I;b)向步骤a)所得体系I中加入含有金属盐的溶液并将pH调至1~6,经搅拌后得到体系II;c)向步骤b)所得体系II中加入有机化合物,经搅拌后得到体系III;体系III中的固体样品经分离、洗涤、干燥即得所述微胶囊红磷。优选地,步骤a)体系I中含有分散剂或者不含分散剂;所述分散剂选自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中的至少一种。更优选地,体系I中分散剂选自十二烷基硫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硬脂酸钠、聚乙烯醇、聚乙二醇、聚丙烯酸钠、正磷酸钠、焦磷酸钠、多偏磷酸钠、多聚磷酸钠、烷基酚聚氧乙烯醚、脂肪醇聚氧乙烯醚、明胶中的至少一种。优选地,步骤a)中所述次磷酸盐选自次磷酸钠、次磷酸钾、次磷酸锂、次磷酸铷、次磷酸镁、次磷酸钙、次磷酸铝、次磷酸钛、次磷酸锌中的至少一种。优选地,体系I中的质量比为:红磷:(次磷酸+次磷酸盐):水=1:0.1~10:1~50。更优选地,体系I中的质量比为:红磷:(次磷酸+次磷酸盐):水=1:0.4~8:5~25。优选地,体系I中分散剂与红磷的质量比为:分散剂:红磷=0~3:100。更优选地,体系I中分散剂与红磷的质量比为:分散剂:红磷=0.1~1:100。优选地,步骤a)中所述搅拌为60℃~100℃下搅拌不少于5分钟。更优选地,步骤a)中所述搅拌为75~95℃下搅拌15~30分钟。优选地,步骤b)中含有金属盐的溶液中的金属盐选自镁盐、钙盐、铝盐、钛盐、锌盐中的至少一种。优选地,步骤b)中用酸将体系pH调至2~3。更优选地,所述酸选自硫酸、盐酸、硝酸、次磷酸中的至少一种。更进一步优选地,所述酸选自硫酸和/或盐酸。优选地,步骤b)含有金属盐的溶液中的金属盐与红磷的质量比为:金属盐:红磷=0.1~3:1。更优选地,步骤b)含有金属盐的溶液中的金属盐与红磷的质量比为:金属盐:红磷=0.15~2.5:1。优选地,步骤b)中向步骤a)所得体系I中加入含有金属盐的溶液的方式为搅拌条件下滴加。优选地,步骤b)中所述搅拌为60~100℃下搅拌不少于1小时。更优选地,步骤b)中所述搅拌为75~95℃下搅拌1小时~3小时。优选地,步骤c)中有机化合物选自环氧树脂、酚醛树脂、糠醛树脂、三聚氰胺树脂、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尿素-甲醛树脂、聚乙烯醇树脂、三聚氰胺氰尿酸盐中的至少一种。优选地,步骤c)中有机化合物与红磷的质量比为:有机化合物:红磷=0.01~1:1。更优选地,步骤c)中有机化合物与红磷的质量比为:有机化合物:红磷=0.02~0.2:1。优选地,步骤c)中所述搅拌为60~100℃下搅拌不少于1小时。更优选地,步骤c)中所述搅拌为75~95℃下搅拌1.5小时~5小时。根据本申请的又一方面,提供应用上述微胶囊红磷的阻燃高分子材料,特别是玻纤增强工程塑料。所述阻燃高分子材料,含有高分子材料和微胶囊红磷,其特征在于,所述微胶囊红磷选自上述任意微胶囊红磷、根据上述任意方法制备得到的微胶囊红磷中的至少一种。优选地,所述的阻燃高分子材料通过高分子材料与微胶囊红磷熔融共混得到;阻燃高分子材料中,高分子材料的质量百分含量为75%~95%,微胶囊红磷的质量百分含量为5%~25%。微胶囊红磷的含量太低,阻燃效果不好;含量太高,阻燃材料物理性能下降。更优选地,微胶囊红磷的质量百分含量为7.5%~15%。优选地,所述高分子材料中含有玻璃纤维。优选地,所述高分子材料选自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丙烯腈-丁二腈-苯乙烯共聚物、聚酰胺、聚羧酸酯、聚碳酸酯中的至少一种。更优选地,所述高分子材料选自聚酰胺66、聚酰胺6、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中的至少一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微胶囊红磷,包括红磷和红磷外的包覆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覆层为含有无机次磷酸盐的包覆层I。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胶囊红磷,包括红磷和红磷外的包覆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覆层为含有无机次磷酸盐的包覆层I。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胶囊红磷,其特征在于,所述无机磷酸盐选自具有式I所示化学式的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其中,n代表M的价态,n是1、2、3或4;M选自IA族金属、IIA族金属、IIIA族金属、IVB族金属、IIB族金属中的至少一种;优选地,所述包覆层I中的无机次磷酸盐选自次磷酸镁、次磷酸钙、次磷酸铝、次磷酸钛、次磷酸锌中的至少一种;优选地,所述微胶囊红磷中,包覆层I中的无机次磷酸盐与红磷的质量比为0.1~10:1;进一步优选地,包覆层I中的无机次磷酸盐与红磷的质量比为0.25~4: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胶囊红磷,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覆层I外还包覆有含有机化合物的包覆层II;优选地,所述包覆层II中的有机化合物选自环氧树脂、酚醛树脂、糠醛树脂、三聚氰胺树脂、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尿素-甲醛树脂、聚乙烯醇树脂、三聚氰胺氰尿酸盐中的至少一种;优选地,所述微胶囊红磷中,有机包覆层II中的有机化合物与红磷的质量比为0.01~10:1;进一步优选地,有机包覆层II中的有机化合物与红磷的质量比为0.05~1:1。4.制备权利要求1或2所述微胶囊红磷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以下步骤:a)将红磷、水、次磷酸和/或次磷酸盐混合后,经搅拌得到体系I;b)向步骤a)所得体系I中加入含有金属盐的溶液并将pH调至1~6,经搅拌后得到体系II;体系II中的固体样品经分离、洗涤、干燥即得所述微胶囊红磷。5.制备权利要求3所述微胶囊红磷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以下步骤:a)将红磷、水、次磷酸和/或次磷酸盐混合后,经搅拌得到体系I;b)向步骤a)所得体系I中加入含有金属盐的溶液并将pH调至1~6,经搅拌后得到体系II;c)向步骤b)所得体系II中加入有机化合物,经搅拌后得到体系III;体系III中的固体样品经分离、洗涤、干燥即得所述微胶囊红磷。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体系I中含有分散剂或者不含分散剂;所述分散剂选自表面活性剂中的至少一种;优选地,所述体系I中分散剂选自十二烷基硫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硬脂酸钠、聚乙烯醇、聚乙二醇、聚丙烯酸钠、正磷酸钠、焦磷酸钠、多偏磷酸钠、多聚磷酸钠、烷基酚聚氧乙烯醚、脂肪醇聚氧乙烯醚、明胶中的至少一种;优选地,步骤a...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强许晨祥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