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圈部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630544 阅读: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9-02 10:36
线圈部件具有线圈部和埋设线圈部且由磁性体构成的外装体。线圈部的两端的外部电极均从外装体的第一侧面引出,并从该引出的部分朝向外装体的底面折弯,再沿着底面及第二侧面折弯,再朝向在外装体的顶面设置的切口部折弯而被卡止。在底面的与外部电极重叠的部分设置有凹部,外部电极朝向凹部折弯。在外部电极的折弯部的内侧设置有形成有跨越两个面的开口的槽口,槽口的内侧的折弯部的顶部折弯成弯曲形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各种电子设备的线圈部件,尤其涉及用于大电流用途的线圈部件。
技术介绍
近年来,在机动车的发动机附近的DC/DC转换器电路部等中,用于大电流用途的线圈部件较多。图16是将现有的线圈部件安装在安装基板上时的侧剖视图。现有的线圈部件具有线圈部1、磁芯2以及端子部3。磁芯2通过用磁性材料粉末和绝缘性的结合剂的混合物覆盖线圈部1并进行加压成形而形成。端子部3与线圈部1电连接,并从磁芯2的侧面沿着底面被折弯加工。这样的线圈部件使用焊料5钎焊在安装基板4上(例如,专利文献1)。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31086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即使形状变大耐振性也优异的线圈部件。本专利技术的线圈部件具有线圈部、外装体和一对外装电极。外装体由磁性体构成,并将线圈部埋设。另外,外装体具有:底面;位于底面的相反侧且设置有切口部的顶面;第一侧面;以及第一侧面的相反侧的第二侧面。一对外部电极从线圈部的两端延伸出,并被从外装体的第一侧面引出,以朝向底面的方式在第一折弯部处被折弯后沿着第一侧面,再以朝向第二侧面的方式在第二折弯部处被折弯后沿着底面。一对外部电极再以朝向顶面的方式在第三折弯部处被折弯后沿着第二侧面,再以朝向顶面的切口部的方式在第四折弯部处被折弯后卡止于切口部。在底面的与一对外部电极分别重叠的部分设置有凹部。并且,一对外部电极分别具有以朝向对应的凹部的内侧突出的方式弯曲的突出部。在第二折弯部的内侧设置有槽口,该槽口形成有跨越第一侧面和底面的开口,在第三折弯部的内侧设置有槽口,该槽口形成有跨越底面和第二侧面的开口。槽口的各自的内侧的第二折弯部、第三折弯部的顶部被折弯成弯曲形状。根据上述结构,从底面的一端到另一端形成有外部电极,外部电极被朝向凹部折弯,从而能够做成外装体和外部电极紧密接触的状态,因此能够提高耐振性。另外,在将外部电极折弯时,利用槽口的开口能够防止外装体的角部和外部电极进行点接触。此外,在朝向凹部地使外部电极弯曲时,在槽口的内侧的第二、第三折弯部的弯曲形状的顶部变形的同时,外部电极的沿着外装体的底面的部分被朝向凹部拉靠。因此,更容易将外部电极紧固。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中的线圈部件的底面侧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的线圈部件的侧视图。图3A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中的线圈部件的外部电极的薄壁部的侧视图。图3B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中的线圈部件的外部电极的另一薄壁部的侧视图。图3C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中的线圈部件的外部电极的又一薄壁部的侧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中的另一线圈部件的侧视图。图5是表示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中的又一线圈部件安装在安装基板上的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侧视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中的又一线圈部件的侧视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中的又一线圈部件的侧视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中的又一线圈部件的侧视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中的又一线圈部件的底面侧立体图。图10是表示图1所示的线圈部件的第一侧面的侧视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2中的线圈部件的底面侧立体图。图12是图11所示的线圈部件的侧视图。图13是图12的13-13线的剖视图。图14是图12的14-14线的剖视图。图15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2中的另一线圈部件的侧视图。图16是安装了现有的线圈部件时的侧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在说明实施方式之前,对现有的线圈部件的课题进行说明。对应大电流的线圈部件是大型的。因此,特别是在机动车用途中,耐振性成为课题。即,若图16所示的线圈部件变大、尤其是高度变高,则在施加有振动的情况下,钎焊的部分会施加有较大的应力。因此,端子部3或者钎焊部分的机械强度可能会降低。以下,参照附图对即使形状较大耐振性也优异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进行说明。(实施方式1)图1为实施方式1中的线圈部件的底面侧立体图,图2为图1所示的线圈部件的侧视图。该线圈部件具有线圈部11、外装体12以及一对外部电极34。外装体12由磁性体构成,且埋设线圈部11。此外,外装体12具有:底面12B;位于底面12B的相反侧且设置有切口部33的顶面12D;第一侧面12A;以及第一侧面12A的相反侧的第二侧面12C。一对外部电极34从线圈部11的两端延伸出且从外装体12的第一侧面12A引出,在第一折弯部44A处朝向底面12B折弯后沿着第一侧面12A,并且在第二折弯部44B处朝向第二侧面12C折弯后沿着底面12B。一对外部电极34进一步在第三折弯部44C处朝向顶面12D折弯后沿着第二侧面12C,并且在第四折弯部44D处朝向顶面12D的切口部33折弯后卡止于切口部33。在底面12B的与各个外部电极34重叠的部分设置有凹部15。并且,外部电极34分别具有以朝向对应的凹部15的内侧突出的方式弯曲的突出部30。在第二折弯部44B的内侧设置有槽口16,该槽口16形成有跨越第一侧面12A和底面12B的开口24。同样,在第三折弯部44C的内侧设置有槽口16,该槽口16形成有跨越底面12B和第二侧面12C的开口24。第二折弯部44B、第三折弯部44C的各自的槽口16的内侧的顶部25被折弯成弯曲形状。以下,对各个部分进行举例说明。线圈部11通过将导线卷绕为螺旋状而形成,例如由对表面进行了绝缘包覆的铜形成。外装体12通过在磁性体粉中混合结合剂并进行加压成形而埋设线圈部11。磁性体粉例如是将Fe、Si、Cr的合金粉碎而得到的金属粉。导线例如是直径约为1.2mm的圆线。此外,外装体12例如具有大小约为13mm×13mm的底面,且高度约为7mm。线圈部11的两端部均从外装体12的第一侧面12A引出,且从该引出的部位(第一折弯部44A)朝向底面12B折弯。线圈部11的两端部进一步沿着底面12B及第二侧面12C折弯,并朝向没置于顶面12D的切口部33折弯。外部电极34的各自的前端卡止于切口部33。这样,外部电极34分别从第一侧面12A到第二侧面12C而横穿底面12B。从第一侧面12A引出的线圈部11的两端部去除表面的绝缘包覆并沿着第一侧面12A、底面12B、第二侧面12C固定,由此构成外部电极34。需要说明的是,成为外部电极34的部分通过对圆线进行冲压而被加工成板状。外部电极34的厚度例如约为0.5mm。需要说明的是,线圈部11除了圆线以外,也可以由例如方线构成,外部电极34只要将线圈部11的两端部分变形为板状而形成即可。需要说明的是,优选在切口部33处分别设置有比顶面12D更靠近底面12B的阶梯部33A,外部电极34分别以其前端搭到阶梯部33A上的方式折弯。这样,线圈部11的端部朝向在外装体12的顶面12D设置的切口部33折弯,从而作为外部电极34而固定。但是,很难使外部电极34完全沿着第一侧面12A、底面12B、第二侧面12C。根据这样的结构,外部电极34与外装体12容易成为在外装体12的角部处进行点接触的状态。即,外部电极34容易成为仅在第一侧面12A和底面12B相接的部分处及底面12B和第二侧面12C相接的部分处与外装体12接触的状态。因此,通过预先在底面12B中的与外部电极34重叠的部分形成凹部15,并朝向凹部15而弯曲外部电极34,从而对外部电极34进行紧固。其结果是,外部电极34具有以朝向凹部15的内侧突出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线圈部件

【技术保护点】
一种线圈部件,具备:线圈部;外装体,所述外装体埋设所述线圈部且由磁性体构成,该外装体具有底面、位于所述底面的相反侧且设置有切口部的顶面、第一侧面以及所述第一侧面的相反侧的第二侧面;以及一对外部电极,所述一对外部电极从所述线圈部的两端延伸出且从所述第一侧面引出,在第一折弯部处朝向所述底面折弯后沿着所述第一侧面,并且在第二折弯部处朝向所述第二侧面折弯后沿着所述底面,并且在第三折弯部处朝向所述顶面折弯后沿着所述第二侧面,并且在第四折弯部处朝向所述顶面的所述切口部折弯后卡止于所述切口部,在所述底面的与所述一对外部电极分别重叠的部分设置有凹部,所述一对外部电极分别具有以朝向对应的所述凹部的内侧突出的方式弯曲的突出部,在所述第二折弯部的内侧设置有槽口,该槽口形成有跨越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底面的开口,在所述第三折弯部的内侧设置有槽口,该槽口形成有跨越所述底面和所述第二侧面的开口,所述槽口的各自的内侧的所述第二折弯部、所述第三折弯部的顶部被折弯成弯曲形状。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4.01.30 JP 2014-015249;2014.08.21 JP 2014-168151.一种线圈部件,具备:线圈部;外装体,所述外装体埋设所述线圈部且由磁性体构成,该外装体具有底面、位于所述底面的相反侧且设置有切口部的顶面、第一侧面以及所述第一侧面的相反侧的第二侧面;以及一对外部电极,所述一对外部电极从所述线圈部的两端延伸出且从所述第一侧面引出,在第一折弯部处朝向所述底面折弯后沿着所述第一侧面,并且在第二折弯部处朝向所述第二侧面折弯后沿着所述底面,并且在第三折弯部处朝向所述顶面折弯后沿着所述第二侧面,并且在第四折弯部处朝向所述顶面的所述切口部折弯后卡止于所述切口部,在所述底面的与所述一对外部电极分别重叠的部分设置有凹部,所述一对外部电极分别具有以朝向对应的所述凹部的内侧突出的方式弯曲的突出部,在所述第二折弯部的内侧设置有槽口,该槽口形成有跨越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底面的开口,在所述第三折弯部的内侧设置有槽口,该槽口形成有跨越所述底面和所述第二侧面的开口,所述槽口的各自的内侧的所述第二折弯部、所述第三折弯部的顶部被折弯成弯曲形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部件,其中,在所述底面的与所述一对外部电极分别重叠的部分设置有包含所述凹部在内的多个凹部,所述一对外部电极分别具有包含所述突出部在内的以朝向对应的所述多个凹部的内侧突出的方式弯曲的多个突出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部件,其中,所述凹部的形状相对于与所述一对外部电极的延伸方向垂直的面而非对称。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部件,其中,在所述第一侧面上,所述一对外部电极的各自的从所述外装体引出的部分的宽度比所述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大坪睦泰寺本龙介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