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自润滑滑动轴承的油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308512 阅读: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7-10 04: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自润滑滑动轴承的油环,包括油环本体,油环本体内壁均布油槽,油槽包括梯形槽和直槽,梯形槽的上底设对称的方形的直槽,直槽的左右内壁上各设两个方形的抵块,抵块沿直槽的延伸方向分上下两组对应分布,靠近油环本体内壁且位于外侧的抵块和与其交叉相对的另一个抵块上设有多个上下贯穿的通孔,四个抵块之间形成长a、宽b、高c的方形空间,方形空间内设有长d、宽b、高f的方形的吸油毡,吸油毡的长度d大于方形空间的长度a减去一个抵块的厚度g的值且小于通孔到与通孔相对的同组抵块的较远侧的距离e,吸油毡的高度f小于方形空间的高度c。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用于自润滑滑动轴承的油环带油量大,降低了摩擦产生的温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滑动轴承的零部件
,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自润滑滑动轴承的油环
技术介绍
使用自润滑滑动轴承的电机因不需要外界循环油系统,具有初期设备资金投入少,安装维护方便,操作及运行状态监控简便的优点,因此在现代工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公知的技术中,电机使用的自润滑滑动轴承依靠和转轴一起旋转的油环将轴承箱内自身储存的润滑油带入转轴与轴瓦之间的间隙起润滑作用,常规的油环为截面呈梯形的圆环,仅依靠油的黏度吸附在油环上,再随着转轴的转动带到相对运动表面,所带的油量有限,效果不理想,现有市面上也出现了内设T型油槽的油环,除了增加油吸附在油环上的接触面以外,T型油槽还是一种油的容器,当油环转动时像水车一样将油带起,T型油槽随着油环的转动到达转轴的顶部时,T型油槽内的润滑油注入转轴与轴瓦之间的间隙,然而T型油槽在油环转到其中间高度时就会导致大部分的油直接倾泻回入油箱,T型油槽从油环的中间高度上升到顶端时又会有不少油泄露,真正注入转轴与轴瓦之间的油已非常少,因此急需对油环的油槽结构进行改进,使其在从油环底端到中间高度到顶端逐渐旋转升高的过程中油不会大量流失。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自润滑滑动轴承的油环,油环的带油量大,降低了摩擦产生的温升。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自润滑滑动轴承的油环,包括油环本体,所述油环本体的内壁周向均布油槽,所述油槽包括连通的梯形槽和直槽,所述直槽连通油环本体的内壁,所述梯形槽的上底上设有对称的两个方形的直槽,所述直槽的左右内壁上各设两个方形的抵块,所述抵块沿直槽的延伸方向分上下两组对应分布,靠近油环本体内壁且位于外侧的抵块和与其交叉相对的另一个抵块上设有多个上下贯穿的通孔,四个抵块之间形成长a、宽b、高c的方形空间,所述方形空间内设有长d、宽b、高f的方形的吸油毡,所述吸油毡的长度d大于方形空间的长度a减去一个抵块的厚度g的值且小于通孔到与通孔相对的同组抵块的较远侧的距离e,吸油毡的高度f小于方形空间的高度C。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油环本体内通过梯形槽和直槽配合可以存储大量的油,且直槽内的可随油环本体转动而移位的吸油毡在吸油的基础上起到隔绝油的流通线路的作用,使得油环本体在从底端到顶端的旋转过程中油不会大量泄漏,可以有效降低摩擦产生的温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油环本体的安装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油环本体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油槽位于油环本体底端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A-A向的剖视图;图5为本技术的油槽位于油环本体中间高度时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油槽位于油环本体顶端时的结构示意图。图中:轴承箱1、油室11、轴瓦2、转轴3、油环本体4、油槽5、梯形槽51、直槽52、抵块53、通孔54、吸油毡55。【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如图1?图6所示,一种用于自润滑滑动轴承的油环,包括油环本体4,油环本体4位于轴承箱I内,轴承箱I内还设有轴瓦2,转轴3穿过轴承箱I,轴瓦2和伸入轴承箱I内的转轴3为间隙配合,轴瓦2中间设有油环本体4,油环本体4跟着转轴3转动,轴承箱I内位于油环本体4的下方设有油室11,且油环本体4的底端伸入油室11的润滑油内。所述油环本体4的内壁周向均布油槽5,本技术中的油槽5的数量为12个,相当于日常使用的时钟上的12个大刻度,所述油槽5包括连通的梯形槽51和直槽52,所述直槽52连通油环本体4的内壁,所述梯形槽51的上底上设有对称的两个方形的直槽52,所述直槽52的左右内壁上各设两个方形的抵块53,所述抵块53沿直槽52的延伸方向分上下两组对应分布,即位于上方的靠近油环本体4内壁的两个抵块53为一组,另外两个位于下方的抵块53为另一组,每组的两个抵块53的上下端面均位于同一平面上。靠近油环本体4内壁且位于外侧的抵块53和与其交叉相对的另一个抵块53上设有多个上下贯穿的通孔54,本技术中的通孔54的数量为5个,沿着抵块53的宽度方向等间隔分布,两个交叉相对的抵块53上的通孔54配合形成进油出油的流道。四个抵块53之间形成长a、宽b、高c的方形空间,所述方形空间内设有长d、宽b、高f的方形的吸油租55,所述吸油租55的长度d大于方形空间的长度a减去一个抵块53的厚度g的值且小于通孔54到与通孔54相对的同组抵块53的较远侧的距离e,使得吸油毡55的上下端面不会脱离对应的一组抵块53的端面,即吸油毡55在方形空间内可以沿着一组抵块53的端面移动但不能翻转,同时吸油毡55的长度在油槽5处于底端和顶端位置时不足以挡住两个交叉相对的抵块53上的通孔54,使得底端位置储油和顶端位置出油更加顺畅(本技术中的底端位置可以称为6点位置,即时钟上的6点,顶端位置可以称为O点或12点位置,以下出现此种叫法于此类似)。吸油毡55的高度f小于方形空间的高度C,但为了加强吸油毡55的储油能力,同时使得在会泄油的某些位置泄露的油量尽可能的减少,本技术的吸油毡55的高度f只需稍小于方形空间的高度c即可。吸油毡55的宽度和方形空间的宽度相等,由于吸油毡55、抵块53和直槽52的内壁上都被油浸泡过,因此吸油毡55可以轻易在其长度和高度方向移动。当本技术的油环本体4为如图2中所示且逆时针旋转时,当油环本体4的油槽5位于6点位置时(如图3所示),两个吸油毡55均抵靠在位于下方的一组抵块53上且吸油毡55的侧壁抵靠在直槽52的外侧内壁,此时上下方交叉的通孔54形成进油通道将油储存在油槽5内(也可从上方的一组抵块53之间的空隙进油,从下方的一组抵块53中的通孔54流入),同时吸油毡55自身也储存大量的油。当油槽5位于3点位置时(如图5所示),此时位于下方的吸油毡55的端面抵靠在原先(指6点位置时)处于上方的一组抵块53上且吸油毡55的侧壁抵靠直槽52的外侧内壁,此时该吸油毡55堵住原先处于上方的该组抵块53的通孔54使其不能出油,位于上方的吸油毡55抵靠在处于下方的一组抵块53上且吸油毡55的侧壁抵靠直槽52的内侧内壁,此时该吸油毡55堵住下方的该组抵块53的通孔54使其不能出油,从而隔绝了出油通道,使得油槽5在3点位置时不会泄油。当油槽5位于O点位置时(如图6所示),两个吸油毡55均抵靠在原先(指6点位置时)处于上方的一组抵块53上且吸油毡55的侧壁抵靠直槽52的内侧内壁,此时上下方的通孔54导通将油泄出送入轴瓦2和转轴3之间的间隙。另外,本技术的油槽5在处于I点位置附近时会有油的泄露,但由于吸油毡55的缓冲作用,且油槽5在I点位置附近时会很快达到O点位置进行泄油,因此还能有大量的油用于润滑冷却,而现有技术的T型油槽则在3点位置时就泄露了超过一半的存油,从3点位置到O点位置后的油更是所剩无几。本技术的油环本体4为顺时针旋转时原理相同,在此不做介绍。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主权项】1.一种用于自润滑滑动轴承的油环,包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自润滑滑动轴承的油环,包括油环本体(4),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环本体(4)的内壁周向均布油槽(5),所述油槽(5)包括连通的梯形槽(51)和直槽(52),所述直槽(52)连通油环本体(4)的内壁,所述梯形槽(51)的上底上设有对称的两个方形的直槽(52),所述直槽(52)的左右内壁上各设两个方形的抵块(53),所述抵块(53)沿直槽(52)的延伸方向分上下两组对应分布,靠近油环本体(4)内壁且位于外侧的抵块(53)和与其交叉相对的另一个抵块(53)上设有多个上下贯穿的通孔(54),四个抵块(53)之间形成长a、宽b、高c的方形空间,所述方形空间内设有长d、宽b、高f的方形的吸油毡(55),所述吸油毡(55)的长度d大于方形空间的长度a减去一个抵块(53)的厚度g的值且小于通孔(54)到与通孔(54)相对的同组抵块(53)的较远侧的距离e,吸油毡(55)的高度f小于方形空间的高度c。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苏敏张新华鲁志康沈红卫何绍木卢丽娟陈小萍
申请(专利权)人:绍兴文理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