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震内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064626 阅读:86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3-24 02:2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减震内套,它包括两端对称设置的圆台部分和中间圆坛部分,所述中间圆坛部分的外表面呈凸弧面结构设置,所述凸弧面的弧度设计为120度,所述两端对称设置的圆台部分的外表面呈凹弧面结构设置,所述凹弧面的弧度设计为60度,在所述中间圆坛部分的凸弧面上加工有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呈弧面结构设计,所述第一凸起的弧面的弧度设计为120度,所述位于中间圆坛部分的凸弧面上第一凸起的上下两侧对称设有第一凹弧槽,所述第一凹弧槽的弧度设计为120度,所述位于两端对称设置的圆台部分的端面上均加工有第二凹弧槽,所述第二凹弧槽的弧度设计为60度。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性能稳定,抗震减震效果好,且该减震内套的整体齿合度较高,极大提高了该减震内套使用效率和延长了使用寿命等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减震
,特别涉及一种减震内套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上升,现阶段,汽车及多种车辆已经普及到生活中,在生活占据不可缺少的地位。减震套广泛应用在汽车、摩托车等车辆的曲轴、凸轮轴、差速器、减震器、发动机、车桥及前后轮等部位。减震套分为减震内套和减震外套,减震内套在车辆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够防止泥沙、灰尘、水气等侵入到车辆的各个重要部件内,是起到减震效果的必备器件之一,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车辆各个方面的减震性能。但是,现有技术中的减震内套的稳定性差,在使用过程中外表面容易存在较大的震动幅度,而且现有技术中的减震内套整体齿合的密封性也偏差。因此,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必须给予一种新的技术方案给予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减震内套,该减震内套在使用过程中性能稳定,具有良好的抗震减震效果,且该减震内套的整体齿合度较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减震内套,它包括两端对称设置的圆台部分和中间圆坛部分,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圆坛部分的外表面呈凸弧面结构设置,所述凸弧面的弧度设计为120度,所述两端对称设置的圆台部分的外表面呈凹弧面结构设置,所述凹弧面的弧度设计为60度,在所述中间圆坛部分的凸弧面上加工有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呈弧面结构设计,所述第一凸起的弧面的弧度设计为120度,所述位于中间圆坛部分的凸弧面上第一凸起的上下两侧对称设有第一凹弧槽,所述第一凹弧槽的弧度设计为120度,所述位于两端对称设置的圆台部分的端面上均加工有第二凹弧槽,所述第二凹弧槽的弧度设计为60度。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减震内套还包括两端对称设置的圆台部分端面上的端口,所述位于端口内均加工有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凸起呈弧面结构设计,所述第二凸起的弧面的弧度设计为60度。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位于两端对称设置的圆台部分的端面上第二凹弧槽的外侧和内侧分别加工有减震孔和消音孔,并且所述减震孔的深度设计为0.8cm-l.2cm,所述消音孔的深度设计为0.6cm-l.0cm。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凸起的弧面、第一凹弧槽的弧面、第二凸起的弧面及第二凹弧槽的弧面均加工呈光滑面结构。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两端对称设置的圆台部分和中间圆坛部分为一体成型结构设计。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中间圆坛部分承担主要承载受力作用,中间圆坛部分的外表面呈凸弧面结构设置以及凸弧面的弧度设计为120度,根据等腰三角形稳定性强的特点,增强了减震内套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和使减震内套达到一个最佳的受力强度;两端对称设置的圆台部分的外表面呈凹弧面结构设置以及凹弧面的弧度设计为60度,增强了减震内套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和使减震内套达到一个最佳的受力强度;中间圆坛部分的凸弧面上加工有第一凸起,第一凸起呈弧面结构设计以及第一凸起的弧面的弧度设计为120度,极大增强了减震内套的齿合密度和受力强度的分解力度作用,进一步起到加强稳定性作用,避免了在使用过程中产生较大的震动幅度,提高了使用效率;第一凹弧槽的设置,第一凹弧槽的弧度设计为120度,以及第二凹弧槽的设置以及第二弧槽的弧度设计为60度,均为了进一步增强了减震内套的齿合密度和受力强度的分解力度作用,进一步起到加强稳定性作用,避免了在使用过程中产生较大的震动幅度,提高了使用效率;端口内加工的第二凸起以及第二凸起的弧面的弧度设计为60度,极大增强了减震内套的齿合密度,极大降低了震动幅度;减震孔和消音孔的设置,减震孔的深度设计为0.8cm-1.2cm,消音孔的深度设计为0.6cm-l.0cm,均便于提高减震内套的使用功效,便于使得减震内套达到一个最佳的抗震消音效果。附图述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立体结构示意图。图中:1-圆台部分;2_圆坛部分;3_凸弧面;4_凹弧面;5_第一凸起;6_第一凹弧槽;7_第二凹弧槽;8-端口 ;9_第二凸起;10-减震孔;11-消音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减震内套,它包括两端对称设置的圆台部分1和中间圆坛部分2,中间圆坛部分2的外表面呈凸弧面3结构设置,凸弧面3的弧度设计为120度,两端对称设置的圆台部分1的外表面呈凹弧面4结构设置,凹弧面4的弧度设计为60度,在中间圆坛部分2的凸弧面3上加工有第一凸起5,第一凸起5呈弧面结构设计,第一凸起5的弧面的弧度设计为120度,位于中间圆坛部分2的凸弧面上第一凸起5的上下两侧对称设有第一凹弧槽6,第一凹弧槽6的弧度设计为120度,位于两端对称设置的圆台部分1的端面上均加工有第二凹弧槽7,第二凹弧槽7的弧度设计为60度;减震内套还包括两端对称设置的圆台部分1端面上的端口 8,位于端口 8内均加工有第二凸起9,第二凸起9呈弧面结构设计,第二凸起9的弧面的弧度设计为60度;位于两端对称设置的圆台部分1的端面上第二凹弧槽7的外侧和内侧分别加工有减震孔10和消音孔11,并且减震孔10的深度设计为0.8cm-l.2cm,消音孔11的深度设计为0.6cm_l.0cm ;第一凸起5的弧面、第一凹弧槽6的弧面、第二凸起9的弧面及第二凹弧槽7的弧面均加工呈光滑面结构,增强了密封性能;两端对称设置的圆台部分1和中间圆坛部分2为一体成型结构设计;其中,中间圆坛部分2承担主要承载受力作用,中间圆坛部分2的外表面呈凸弧面3结构设置以及凸弧面3的弧度设计为120度,根据等腰三角形稳定性强的特点,增强了减震内套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和使减震内套达到一个最佳的受力强度;两端对称设置的圆台部分1的外表面呈凹弧面4结构设置以及凹弧面4的弧度设计为60度,增强了减震内套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和使减震内套达到一个最佳的受力强度;中间圆坛部分2的凸弧面3上加工有第一凸起5,第一凸起5呈弧面结构设计以及第一凸起5的弧面的弧度设计为120度,极大增强了减震内套的齿合密度和受力强度的分解力度作用,进一步起到加强稳定性作用,避免了在使用过程中产生较大的震动幅度,提高了使用效率;第一凹弧槽6的设置,第一凹弧槽6的弧度设计为120度,以及第二凹弧槽7的设置以及第二凹弧槽7的弧度设计为60度,均为了进一步增强了减震内套的齿合密度和受力强度的分解力度作用,进一步起到加强稳定性作用,避免了在使用过程中产生较大的震动幅度,提高了使用效率;端口 8内加工的第二凸起9以及第二凸起9的弧面的弧度设计为60度,极大增强了减震内套的齿合密度,极大降低了震动幅度;减震孔10和消音孔11的设置,减震孔10的深度设计为0.8cm-l.2cm,消音孔11的深度设计为0.6cm-l.0cm,均便于提高减震内套的使用功效,便于使得减震内套达到一个最佳的抗震消音效果。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专利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主权项】1.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减震内套,它包括两端对称设置的圆台部分和中间圆坛部分,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圆坛部分的外表面呈凸弧面结构设置,所述凸弧面的弧度设计为120度,所述两端对称设置的圆台部分的外表面呈凹弧面结构设置,所述凹弧面的弧度设计为60度,在所述中间圆坛部分的凸弧面上加工有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呈弧面结构设计,所述第一凸起的弧面的弧度设计为120度,所述位于中间圆坛部分的凸弧面上第一凸起的上下两侧对称设有第一凹弧槽,所述第一凹弧槽的弧度设计为120度,所述位于两端对称设置的圆台部分的端面上均加工有第二凹弧槽,所述第二凹弧槽的弧度设计为60度。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和超谢玉兵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鼎远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