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耐用型的减震器惯性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344829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09 14:31
本技术涉及减震器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耐用型的减震器惯性环,包括惯性环外壳体,所述惯性环外壳体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惯性环降速环,所述惯性环降速环的内部设置有惯性环内环,所述惯性环内环的上下表面均固接有顶板,所述密封板的内侧表面开设有延伸体槽,所述顶板的外侧面固接有环形延伸体,所述密封板、所述顶板和所述惯性环内环的内部共同贯穿开设有安装内腔。在内油槽和外油槽之间和推块槽的内部填充有硅油,通过硅油产生滞后运动,利用硅油吸收部分振动能量,又在惯性环降速环和惯性环外壳体的缝隙中也填充有硅油,从而进一步的吸收振动能量,通过两次对振动能量的吸收,可以避免该振动能量对驾驶汽车带来的影响,提高驾驶的舒适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减震器,具体是一种耐用型的减震器惯性环


技术介绍

1、在发动机工作时,作用在曲轴上的力的大小和方向都是周期性变化的,曲轴会因为飞轮的转动惯量产生摆动,从而产生扭转振动,这种振动会影响汽车驾驶的舒适感,所以现有的汽车发动机在曲轴的前端都会加装曲轴减震器,而硅油减震器属于曲轴减震器中常见的一种,现有的减震器主要由减震器壳体、盖板、惯性环和高粘度硅油组成。当曲轴发生扭振时,通过惯性环在硅油的作用下发生滞后运动,从而使得振动能量被硅油吸收。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硅油会有部分从缝隙中渗出,导致各部件之间摩擦力会逐渐增大而影响惯性环耐磨性能,导致惯性环的耐磨效果较差,需要定期更换,影响使用,且现有的惯性环只能吸收一次吸收,仍会有部分能量影响驾驶,导致驾驶不够舒适。

2、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提供了一种耐用型的减震器惯性环,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耐用型的减震器惯性环,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耐用型的减震器惯性环,包括惯性环外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惯性环外壳体(1)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惯性环降速环(13),所述惯性环降速环(13)的内部设置有惯性环内环(9),所述惯性环内环(9)的上下表面均固接有顶板(6),两个所述顶板(6)的外侧面均滑动设置有密封板(2),所述密封板(2)的外表面贯穿安装有固定栓(4),且所述固定栓(4)的底端延伸到所述惯性环外壳体(1)的内部,所述密封板(2)的内侧表面开设有延伸体槽(18),所述顶板(6)的外侧面固接有环形延伸体(7),且所述环形延伸体(7)滑动连接于所述延伸体槽(18)的内部,所述密封板(2)、所述顶板(6)和所述惯性环内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耐用型的减震器惯性环,包括惯性环外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惯性环外壳体(1)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惯性环降速环(13),所述惯性环降速环(13)的内部设置有惯性环内环(9),所述惯性环内环(9)的上下表面均固接有顶板(6),两个所述顶板(6)的外侧面均滑动设置有密封板(2),所述密封板(2)的外表面贯穿安装有固定栓(4),且所述固定栓(4)的底端延伸到所述惯性环外壳体(1)的内部,所述密封板(2)的内侧表面开设有延伸体槽(18),所述顶板(6)的外侧面固接有环形延伸体(7),且所述环形延伸体(7)滑动连接于所述延伸体槽(18)的内部,所述密封板(2)、所述顶板(6)和所述惯性环内环(9)的内部共同贯穿开设有安装内腔(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耐用型的减震器惯性环,其特征在于:所述惯性环内环(9)的外表面等距固接有推块(11),所述惯性环降速环(13)的内表面等距开设有推块槽(12),所述推块槽(12)和所述推块(11)的数量相等,且所述推块(11)滑动连接于所述推块槽(12)的内部,每个所述推块槽(12)的内部均固定安装有伸缩杆(17),所述伸缩杆(17)的顶端固接有垫块(16),且所述垫块(16)和所述推块(11)可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栋亮金文斌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鼎远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