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的RFID电子标签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023850 阅读: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3-16 21: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的RFID电子标签,由上至下依次包括透明保护层(1)、光电转换薄膜(2)、芯片组件层(3)、易碎基板(4)和离型保护层(5),所述的光电转换薄膜(2)与芯片组件层(3)之间电性连接,芯片组件层(3)封装在易碎基板(4)上;所述的离型保护层(5)上设置有开口(6);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的RFID电子标签,采用光电转换薄膜为标签工作提供电源,既不需要像普通有源RFID标签一样经常更换电池,也能保证足够的通信距离;并且将封装在易碎基板上的天线区,RFID芯片区和蓄电区进行隔离,隔离后通过易断裂的电性连接线进行连接,能够保证基板碎裂后电子标签不能继续工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新型的RFID电子标签
技术介绍
随着射频技术的发展,RFID电子标签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现有的RFID标签还具有一些缺陷:现有的RFID标签大致可分为有源标签和无源标签两大类,有源标签一般采用普通的微型电池,电量用完时需要进行电池更换,使用麻烦;无源标签依靠阅读器的射频信号提供能量进行工作,成本低,但是同通信距离远,在很多时候工作也不方便。现有的RFID标签容易被转移,将电子标签撕下后,贴到其它地方依然能够继续使用,这给电子标签的使用安全带来了很大麻烦,因此,电子标签的防转移依然非常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新型的RFID电子标签,采用光电转换薄膜为标签工作提供电源,既不需要像普通有源RFID标签一样经常更换电池,也能保证足够的通信距离;并且将封装在易碎基板上的天线区,RFID芯片区和蓄电区进行隔离,隔离后通过易断裂的电性连接线进行连接,当贴在物品上的电子标签被揭下时,确保电子标签损坏,使其不能被转移到其它物品上进行使用。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新型的RFID电子标签,由上至下依次包括透明保护层、光电转换薄膜、芯片组件层、易碎基板和离型保护层,所述的光电转换薄膜与芯片组件层之间电性连接,芯片组件层封装在易碎基板上;所述的离型保护层上设置有开口;进一步地,所述的易碎基板很薄,可以采用PET树脂;所述的芯片组件层包括从左至右依次隔离设置的天线区、RFID芯片区和蓄电区;所述的天线区与RFID芯片区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线;RFID芯片区与蓄电区之间设置有第二连接线;所述的第一连接线和第二连接线均为易断裂的电性连接线。所述的透明保护层为防水塑料薄膜,透明保护层与光电转换薄膜之间通过强力胶连接。所述的易碎基板与离型保护层之间通过强力不干胶连接。所述的光电转换薄膜与芯片组件层之间通过导电胶连接。所述的天线区包括天线。所述的RFID芯片区包括RFID芯片。所述的蓄电区包括充电电路、电源管理电路和供电电路,所述的电源管理电路包括模拟开关、微处理器、电量检测电路和微型蓄电池;所述的充电电路接收自光电转换薄膜的电流;充电电路的输出端与模拟开关连接,模拟开关的输出端与微型蓄电池连接;微型蓄电池的输出端与供电电路连接;供电电路向天线和RFID芯片提供电源;所述的电量检测电路监测微型蓄电池的电量,电量检测电路的输出端与微处理器连接,微处理器的输出端与模拟开关连接。所述的天线分为两段,分别为第一段天线和第二段天线,第一段天线和第二段天线之间通过易碎的导电线进行连接。所述的离型保护层为硅油纸。当需要将原始的RFID标签贴到所需的物品上时,只需要将易碎基板下方的离型保护层揭开,然后将RFID标签贴到物品上即可,此时由于离型保护层是硅油纸,与基板之间需要的离型力很小,再加上离型保护层上设置有开口,用于揭开离型保护层,故并不会使基板碎裂,RFID电子标签贴在物品上后就能够紧固在物品上,进行正常工作。当有不法分子想要将贴在物品上的RFID标签揭下用于其他作用时,由于基板与物品之间连接非常紧固,所以,在揭取过程中会导致很薄的基板碎裂,从而引起芯片组件层中的易断裂的电性连接线断开,使得天线,RFID芯片和蓄电池之间不能够进行正常通讯或者是正常供电,因此保证了贴在物品上的电子标签被揭下时,电子标签损坏,不被不法分子所利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采用光电转换薄膜为标签工作提供电源,既不需要像普通有源RFID标签一样经常更换电池,也能保证足够的通信距离。(2)将封装在易碎基板上的天线区,RFID芯片区和蓄电区进行隔离,隔离后通过易断裂的电性连接线进行连接,当贴在物品上的电子标签被揭下时,确保电子标签损坏,使其不能被转移到其它物品上进行使用。(3)蓄电区设置充电电路,供电电路和管理电路,能够有效对蓄电区的充电和供电进行管理,并对蓄电池进行保护。【附图说明】图1为RFID电子标签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芯片组件层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蓄电区内部电路原理框图;图中,1-透明保护层,2-光电转换薄膜,3-芯片组件层,3.1-天线区,3.2-RFID芯片区,3.3-蓄电区,3.4-第一连接线,3.5-第二连接线,4-易碎基板,5-离型保护层,6-开口。【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详细描述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以下所述。如图1所示,一种新型的RFID电子标签,其特征在于:由上至下依次包括透明保护层1、光电转换薄膜2、芯片组件层3、易碎基板4和离型保护层5,所述的光电转换薄膜2与芯片组件层3之间电性连接,芯片组件层3封装在易碎基板4上;所述的离型保护层5上设置有开口 6;如图2所示,所述的芯片组件层3包括从左至右依次隔离设置的天线区3.1、RFID芯片区3.2和蓄电区3.3;所述的天线区3.1与RFID芯片区3.2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线3.4;RFID芯片区3.3与蓄电区3.3之间设置有第二连接线3.5 ;所述的第一连接线3.4和第二连接线3.5均为易断裂的电性连接线。所述的透明保护层1为防水塑料薄膜,透明保护层1与光电转换薄膜2之间通过强力胶连接。所述的易碎基板4与离型保护层5之间通过强力不干胶连接。所述的光电转换薄膜2与芯片组件层3之间通过导电胶连接。所述的天线区3.1包括天线。所述的RFID芯片区3.2包括RFID芯片。如图3所示,所述的蓄电区3.3包括充电电路、电源管理电路和供电电路,所述的电源管理电路包括模拟开关、微处理器、电量检测电路和微型蓄电池;所述的充电电路接收自光电转换薄膜2的电流;充电电路的输出端与模拟开关连接,模拟开关的输出端与微型蓄电池连接;微型蓄电池的输出端与供电电路连接;供电电路向天线和RF ID芯片提供电源;所述的电量检测电路监测微型蓄电池的电量,电量检测电路的输出端与微处理器连接,微处理器的输出端与模拟开关连接。所述的天线分为两段,分别为第一段天线和第二段天线,第一段天线和第二段天线之间通过易碎的导电线进行连接。所述的离型保护层4为硅油纸。当需要将原始的RFID标签贴到所需的物品上时,只需要将易碎基板4下方的离型保护层5揭开,然后将RFID标签贴到物品上即可,此时由于离型保护层5是硅油纸,与易碎基板4之间需要的离型力很小,再加上离型保护层5上设置有开口 6,用于揭开离型保护层5,故并不会使易碎基板4碎裂,RFID电子标签贴在物品上后就能够紧固在物品上,进行正常工作。当有不法分子想要将贴在物品上的RFID标签揭下用于其他作用时,由于易碎基板4与物品之间连接非常紧固,所以,在揭取过程中会导致很薄的易碎基板4碎裂,从而引起芯片组件层3中的易断裂的电性连接线断开,使得天线,RFID芯片和蓄电池之间不能够进行正常通讯或者是正常供电,因此保证了贴在物品上的电子标签被揭下时,电子标签损坏,不被不法分子所利用。【主权项】1.一种新型的RFID电子标签,其特征在于:由上至下依次包括透明保护层(1)、光电转换薄膜(2)、芯片组件层(3)、易碎基板(4)和离型保护层(5),所述的光电转换薄膜(2)与芯片组件层(3)之间电性连接,芯片组件层(3)封装在易碎基板(4)上;所述的离型保护层(5)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的RFID电子标签,其特征在于:由上至下依次包括透明保护层(1)、光电转换薄膜(2)、芯片组件层(3)、易碎基板(4)和离型保护层(5),所述的光电转换薄膜(2)与芯片组件层(3)之间电性连接,芯片组件层(3)封装在易碎基板(4)上;所述的离型保护层(5)上设置有开口(6);所述的芯片组件层(3)包括从左至右依次隔离设置的天线区(3.1)、RFID芯片区(3.2)和蓄电区(3.3);所述的天线区(3.1)与RFID芯片区(3.2)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线(3.4); RFID芯片区(3.3)与蓄电区(3.3)之间设置有第二连接线(3.5);所述的第一连接线(3.4)和第二连接线(3.5)均为易断裂的电性连接线。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德利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市迈德物联网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