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晶硅生长控制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3018847 阅读: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3-16 18:48
本发明专利技术技术是一种单晶硅生长控制方法。采用反射及冷却装置对硅晶棒上920℃ - 700 ℃区域进行降温,使这一区域的长度小于200mm,在提拉硅单晶棒的速度大于1.12 mm/min,使晶棒在这一温度区间的停留时间小于180min,避免OSF缺陷的形成。采用半抛物线弧形面反射硅熔融液的辐射红外线,照射生长界面处的硅单晶棒侧面,降低侧表面降温速度,从而降低硅单晶棒生长界面处中心与表面的温度梯度,使晶片上的氧元素及掺杂元素的径向分布均匀。采用光洁表面反射高温坩埚壁射线,避免对晶棒产生影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单晶硅生长方法,涉及直拉法单晶硅生长时控制生长界面附近的径向温度梯度,控制单晶体中热氧施主的形成。特别涉及直拉法单晶硅生长工艺中硅单晶棒的径向及轴向温度控制。
技术介绍
集成电路小型化、低功耗、高运算速率、窄线宽的发展趋势,对大尺寸集成电路用硅片品质与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晶棒尺寸越来越大,晶锭生长的温度控制难度增大,单晶硅生长难度大幅增加。在单晶硅中存在多种缺陷,包括位错、空位、间隙原子、堆垛、掺杂元素分布不均等。众所周知,在这些缺陷中堆垛缺陷是在硅单晶氧化过程中形成的,被称为氧化诱导堆燦缺陷(Oxidat1n induced Stacking-Faults,简称0SF),对电子器件制造有害。这种0SF缺陷在晶体提拉生长过程的特定条件下形成,非专利文献G.Rozgonyi, pl49,Semiconductor Silicon 2002 voll, Electrochemical Society proceeding volume2002-2,对此做过详细的研究,0SF晶核在一些特定的V/G范围内形成,(V是硅单晶棒的提拉速度,G是硅单晶棒生长界面处的温度梯度)。由于硅单晶的结晶凝固过程是放热过程,在晶棒中心的热量比边缘的热量难以扩散,因此晶体的生长界面为弧形,而且随着晶体尺寸的增大,生长界面弧形高度也增大。造成晶体生长界面上径向的温度梯度增加,晶片径向上氧元素及掺杂元素分布不均匀程度增加,对电子器件产生不利影响。专利CN201420688047.7、CN201320808094.6的热屏的设计是为了降低坩埚对晶体的辐射。电磁技术的引入,也是降低晶体径向上的温度梯度,其成本相对较高。同时,在在晶体缺陷中,对于p型单晶硅,0SF成核主要与V/G值范围相关。但是对于η-型单晶娃,0SF成核不仅与V/G值范围相关,还与硅单晶棒的热历史(S卩,降温工艺制度)以及硅单晶棒中的氧含量及其分布相关。因此η型单晶硅中0SF晶核,更加容易形成。通常情况下,娃晶体中氧原子在450°C下形成氧施主。目前工业上采用Czochralski法生长硅单晶,硅单晶棒的长度基本都超过lm以上。因此硅单晶棒在450°C下停留的时间也很长,更容易形成氧施主。抑制0SF缺陷最简单的方法是,减少在硅单晶棒在450°C下的停留时间。有两种基本的方法可以实现,一是降低硅单晶棒长度,但是将大大降低生产效率。二是对硅单晶棒进行降温,但是降温的方法可能加剧晶体径向上的温度梯度,传递到生长界面,引超晶体质量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硅单晶生长控制方法,在降低生长界面径向温度梯度的同时,控制晶棒的轴向温度,不发生0SF成核。为了达到以上的目的,本专利技术工艺技术采用以下方法:增加生长界面区附近晶棒的外表面温度,降低径向温度梯度;快速降低硅单晶棒轴向特定区域段的温度,不形成0SF晶核。在石英坩埚上方,设计一个反射及冷却装置1,见图1所示。装置具有一个中心孔,用于通过娃单晶棒,内部具有冷却。通常情况下,硅晶体中氧原子在450°C下形成氧施主。我们的实验发现,单晶棒在920°C - 700°C的停留时间小于180min时,不会出现0SF成核。即在拉晶工艺中将单晶棒在920°C - 700°C的停留时间控制在180min以下时,就可以控制不会出现0SF成核,不形成氧施主。我们实验发现,如果提拉娃单晶棒的速度在0.5 - 1.5 mm/min之间,娃单晶棒920°C的位置距离熔体表面大约确定为250mm,硅单晶棒700°C的位置距离熔体表面大约确定为450mm。本专利技术专利的特征在于,反射及冷却装置的坚直段2的长度为250mm。距离硅单晶棒的侧面的距离为20-30mm,见图2,反射及冷却装置半剖图所示。坚直段2表面粗糙度为8-10Mm。表面镀有碳化硅多孔陶瓷镀层,镀层的厚度为2.42Mm,镀层内孔径大小控制在1.2Mm-l.5Mm。由单晶棒表面辐射出的红外线的波长范围为2.4Mm-3.0Mm。碳化硅多孔陶瓷镀层对其有0.9的吸收系数,且较高的表面粗糙度提高了吸收面积和吸收效果,可对硅单晶棒非接触高速降温。拉晶过程中,冷却水的进入温度为25°C,出口的温度小于50°C。保证对冷却面的充分冷却。控制硅单晶棒920°C - 700°C温度区间的长度小于200_,提拉硅单晶棒的速度大于 L 12 mm/min〇本专利技术专利的特征在于,反射及冷却装置的半抛物线弧形段3,形状为半抛物线形成的弧形面,抛物线的开口向晶棒,开口高度为130mm-150mm。半抛物线形成的弧形面,反射由硅融熔液和晶棒发的红外线。半抛物线弧形面的反射特征为大部分红外线经反射后,形成一束水平射线,反射方向为抛物线的开口方向,直接照射硅单晶棒的侧面。而这一位置的硅单晶棒,距离生长界面最近。既对生长界面附近的单晶棒侧表面进行辐射加热,使生长界面处硅单晶棒的中心温度和侧面温度梯度降低,即径向温度梯度降低。晶片在径向的氧元素及掺杂元素分布均匀性增加。部分红外线被反射回硅融熔液,减少能量损失。本专利技术专利的特征在于,反射及冷却装置的水平段4长度为20-30mm,距离硅熔融液的高度为20-40mm。水平段具有反射熔体能量的作用,同时将氩气快速导出,降低气氛中S1浓度,从而降低晶体中的氧元素浓度。本专利技术专利的特征在于,反射及冷却装置的竖直段5与坩埚壁距离10-20mm。其作用为反射坩埚壁的能量。尤其是拉晶后期,熔体总量下降,坩埚壁的辐射量增加,竖直段5反射可防止坩埚壁的辐射对晶体的影响。本专利技术专利的特征在于,半抛物线弧形段3、水平段4和竖直段5由金属铬制造,表面抛光,光洁度要求为Ra不大于0.lMffl,表面镀有高纯石英玻璃镀层,镀层的厚度为硅融熔液的红外辐射的波长一半0.86Pm。硅融熔液的红外辐射波长为1.7lMm,镀层为半波长可以对红外线形成全反射。同时光洁的铬表面对1.7lPm红外辐射的反射率在0.9以上,有效防止能量损失。也保证半抛物线弧形面将1.7?μπι红外辐射反射到生长界面附件的晶体侧面,降低生长界面径向温度梯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硅单晶生长控制反射及冷却装置位置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硅单晶生长控制反射及冷却装置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长直径为8英吋单晶硅棒,采用内径为22英寸(内径560_)石英坩埚。反射及冷却装置中竖起面2的高度为250mm,采用喷丸将表面粗糙度控制在8-10Mm。采用等离子体气相沉积方法在表面镀碳化硅多孔陶瓷镀层,镀层的厚度为2.42Mm,镀层内孔径大小控制在1.2Mm-l.5Mm,致密度大于65%。竖直面2距离单晶娃棒侧表面20mm。半抛物线弧形段3,抛物线的开口向晶棒,开口高度为130mm,弧形段3长度为130mm。水平段4长度为20mm。竖直段5与坩埚壁距离10mm。半抛物线弧形段3、水平段4和竖直段5由金属铬制造,表面抛光,光洁度要求为Ra为0.lMm,表面采用化学气相沉积高纯石英玻璃镀层,厚度为〇.86Pm。拉晶过程中,水平段4距离硅熔融液的高度为20mm。冷却水的进入温度为25°C,出口的温度控制在50°C。提拉硅单晶棒的速度为1.5 mm/min,晶棒生长中拉脱检测生长界面的弧高为25mm,重熔后重新生长,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单晶硅生长控制方法;采用反射及冷却装置竖直面2对硅晶棒上920℃ ‑ 700 ℃区域进行降温,使这一温度区域的长度小于200mm,控制提拉硅单晶棒的速度大于1.12 mm/min,使晶棒在这一温度区间的停留时间小于180min;采用半抛物线弧形面反射硅熔融液的辐射红外线,照射生长界面处的硅单晶棒侧面,降低侧表面的降温速度,从而降低硅单晶棒生长界面处中心与表面的温度梯度;控制反射及冷却装置水平面与熔液的表面距离,提高SiO的扩散速度;采用光洁表面反射高温坩埚壁射线,避免对晶棒产生影响。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俊宝宋洪伟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超硅半导体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